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信贷论文 >

高等学校贷款风险的控制与化解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07 10:32
【摘要】: 现代大学起源于欧洲中世纪。早期的西方大学在摆脱了教会的婢女和附庸的地位之后逐渐成为学者自治的学术机构,他们在高墙后面静悄悄地从事知识传授与学术探索活动。自20世纪以来,伴随着经济增长、科技革命、知识爆炸、政治民主等进程的加快,大学的面貌和功能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大学在发展演变过程中逐渐走出了“象牙塔”,并日益与经济社会紧密结合,毋庸置疑地成为社会的知识工厂和思想库、成为科技转化的“孵化器”以及社会进步的“助推器”,由社会的边缘组织跃升为社会的“轴心机构”。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已成为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共识。二战以后,高等教育大众化呈锐不可当的汹涌澎湃之势,最先出现在发达国家,而发展中国家紧随其后。 1999年注定要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该年6月24日教育部和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1999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扩大招生规模。从此,我国高等教育改变了长期以来适度发展的稳健态势,转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吹响了向高等教育大众化进军的号角。从1998年到2008年,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规模已由108.36万人上升至607.66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由9.8%锐增至23.3%。高校扩招大幅度提高了我国接受高等教育人口所占的比例,为我国走向高等教育大国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是与扩招结伴而行的却是高等学校由此背上了高达4500亿—5000亿元沉重的贷款债务,很多高校资不抵债、破产隐患凸显已是不争的事实。 怎样控制与化解我国高等学校的贷款风险是理论界目前所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有鉴于此,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如下。 本论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第二部分是主体,包括一至五章;第三部分为结语。绪论部分阐明了研究背景、研究主题和研究意义,并且综述了国内外对“高校贷款风险”的相关研究,为本研究奠定了基础。 第一章为“高校贷款风险产生的缘由”。通过研究,本文认为我国高校贷款风险产生的原因有四:其一,宏观济经济政策:潜在原因;其二,高校扩招:直接原因;第三,国家财政投入与高校扩张比例失调;第四,政府、银行、高校三方联动。 第二章为“高校贷款的现状分析”。通过研究,本文认为我国高校贷款的现状有三:其一为我国高校贷款的规模巨大、风险堪忧。其二为我国高校贷款资金在使用上存在误区。第三为高校贷款资金的管理。在目前我国高校贷款资金的管理中,主要表现出松懈的政府管理、随意的高校管理和涣散的银行管理等三个特点。 第三章为“高等学校筹资的国际比较”。尽管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虽然在政治体制、历史文化传承、经济发展模式和社会习俗等方面皆与我国存在不容忽视的巨大差异,但是,比照其高等教育发展的模式并充分吸纳其教育筹资中的成功经验,对于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毫无疑问大有裨益。本文通过对美国、韩国、日本三个国家高等学校筹资的比较分析,从而为我国高等教育筹资提供可资借鉴的良策:(一)增加政府财政资助比率,确立高等教育多元化筹资模式;(二)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教捐赠制度;(三)加强教育法治建设,使高校筹资获得制度保障。 第四章为“高等学校贷款风险的控制”。高等学校数千亿元的银行贷款并非是高校一厢情愿所造成的,它是在我国多年来教育资金严重不足的历史事实上加之连续扩招这一严峻现实的催促,从而使高等学校、商业银行和政府三方联动而使然。尽管高等学校现在已经背负着沉甸甸的银行贷款包袱,但是,有不少高等学校凭借前期银行贷款所投入的工程尚未竣工,因资金短缺而流于半瘫痪状态,现仍寄希望于继续向银行贷款使前期工程能够顺利完成。为了保证高等学校的健康、正常发展和金融的安全运行,必须要有效控制高等学校贷款风险的蔓延与进一步升级。 本论文认为,对高校贷款风险的控制需要政府、高校、银行通力合作。就政府而言,必须要强化法人经济责任制、加强对高校贷款资金使用的监督、建立高校贷款风险预警提示制度和建立大额贷款备案制度。对于高校而言,在端正银行贷款指导思想的前提下建立健全内部审计制度,同时还必须要运用“高校贷款风险测评模式”自查风险,切实控制风险的攀升。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应该强化对高校授信的评估,在完善内控机制的基础上加强对贷后的跟踪管理。 第五章为“高等学校贷款风险的化解”。高等学校日益增长的经济需求与有限的教育资源之间的矛盾日渐突显,且不断升级、激化,从而导致了高校贷款风险的出现。本论文认为,为了有效化解高校的贷款风险,高等学校应是主体,政府与商业银行予以辅助。 就高校来说,首先必须要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建立创业型大学,藉此化解巨额贷款。自20世纪中后期以来,随着信息技术和知识经济的迅猛发展,大学的外部环境发生了急剧而深刻的变化。欧美一些“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大学率先走出“象牙塔”,他们利用自己的知识创新成果,引资创办高技术公司,加速原创性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催生、兴办新的产业,承担经济发展和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任,于是一个促进创业活动的大学新范式——创业型大学正日渐崛起。创业型大学这种新型的办学范式,尽管其发展时间很短暂,但却在欧美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有鉴于此,我国高等学校应该转型组织,努力建立创业型大学,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化解贷款风险。 其次,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建设节约型高校。 第三,建立高教募捐机制,提升捐赠吸纳比率。 第四,通过项目融资(BOT)化解部分贷款。 第五,利用“土地置换”偿还部分贷款。 就政府而言,基于高校贷款风险形成过程中政府监督不力、财政预算比例太小等缘由,政府对高校贷款的化解具有不容推卸的责任与义务。其一,应该提高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投入,尽快实现早在1993年就提出的“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4%”;第二,积极支持多元化办学,拓宽高校资金来源渠道;第三,加快体制创新,多方面筹集教育财政经费;第四,成立政策性银行“置换”部分商业银行贷款。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一方面要提取呆坏帐准备金冲销部分贷款,另一方面要以银团债务重组的方式化解贷款风险。 第三部分为结语,对我国高等学校贷款风险的控制与化解策略进行总结,藉此能使我国的高等教育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为经济社会的谐调发展作出卓越的贡献。
【图文】:

毛入学率,单位,中国教育


第一章高校贷款风险产生的缘由图1一1300025002000150010005000 1998一2008年中国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单位:万人)口口在学人数数 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教育年鉴》。自1999年全国高校扩招以来,我国的高等教育可谓由常规稳健发展驶进了规模发展的快车道。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从1990年的3.4%迅速提升至2002年的15%,比原定计划提前8年进入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①2008年,我国高等教育继续发展,其毛入学率己升至23.3%,实现了历史的跨越,1993一2008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见图1一2。二d八QU‘O‘15l0---一少了一 一 ...分对丫一 ____...分扮分丫 丫 ...;--一一一 一一亡 亡……卜.… …的00囚900NL00N旧00N寸00囚的00囚闪00囚曰00闪000N6661的661卜6619661旧661甲661内661图1一 21993一2008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单位:%)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教育年鉴》。①对于高等教育大众化的预期,1999年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和《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所提出的发展目标是

财政性教育经费,比例,性教育,经费支出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PP 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图1一 31998一2008年中国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比例(%)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教育年鉴》。从图1一3可知,从1998年至2008年的十年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1998年至2002年,虽然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不大,但是却呈现出持续上升之势。第二阶段:从2002年至2004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呈现出连续下滑之势,尤其是在2003一2004年,从3.28ry0下降到2.79%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G647.5;F832.47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长征;;为开创高等教育的新局面而奋斗——记北京市高等学校领导干部学习讨论会[J];中国高等教育;1982年12期

2 钱伟长;;我国新时期的高等教育[J];教育发展研究;1985年03期

3 张开祝;杨军;;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应树立和践行的基本理念[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4 苏海雁;杨世勇;;大学生高等教育认同误区及其影响[J];内蒙古煤炭经济;2007年03期

5 张海龙;王占礼;;抓“质量工程”建设 促学校更好发展[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年04期

6 李强;;高等学校教师评价的若干问题分析[J];中国建设教育;2010年Z6期

7 胡锡奎;;关于苏联高等教育的访问纪要[J];教学与研究;1956年01期

8 桑士显;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所需要的人才——读朱九思《高等教育散论》[J];高等教育研究;1990年02期

9 刘想元;;高教功能与高校职能探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年09期

10 何瑞琨;;国外高等教育体制与立法[J];江苏高教;198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董节英;;建国初期高等学校的课程改革[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史研究[C];2009年

2 郑妍鹏;戴春爱;;关于开设“化学与社会”选修课的探讨[A];第八届全国大学化学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陈煜;叶祥凤;;高等学校柔性定制人才模式探讨[A];中国企业运筹学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5年

4 吴玉宇;;利用金融工具加快我国高等教育融资的思考[A];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5 严虎;;浅析高等教育大众化与招生考试改革[A];招生考试科研论文集[C];2005年

6 高松元;;美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法治化:路径、原则与经验[A];第二届全国农林院校教育科学类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7 杨秀芹;;高等教育制度变迁的过程与实质[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毕孔彰;;时代的要求永远是教育改革的动力[A];中国高等地质教育历史经验与科学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马早明;;澳门高等教育的历史沿革[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4)——中国地方教育史研究(含民族教育等)[C];2009年

10 熊文钊;郑毅;;高等教育去行政化的基本问题及其对策——以法律规制为核心对策的视角[A];中国法学会行政法学研究会2010年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蔡海龙 首都师范大学首都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院;解除高等教育公共性认同危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鲍威 刘艳辉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中央与地方职责的分分合合[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周元;海大“211工程”为服务海南装上智力引擎[N];海南日报;2008年

4 李婷婷 奚玮;用寂静的文字勾勒时代的声音[N];中华读书报;2009年

5 南开大学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把握历史发展新机遇 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N];天津日报;2009年

6 湖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蒋作斌;关于解决高等学校负债问题的思考[N];中国教育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李們;松绑国有大学 财务自主助推产学研一体[N];21世纪经济报道;2009年

8 记者 马顺龙;认真解决突出问题 稳步发展高等教育[N];甘肃日报;2005年

9 牛建宏;用“质量工程”新理念 带动高等教育新发展[N];人民政协报;2009年

10 内蒙古民族大学教授 蒋极峰 国际关系学院文传系教授 丁琴海 江苏省原教委副主任 胡星善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原司长 纪宝成;高招改革在曲折中前行[N];中国教育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继林;共轭动力系统分析及其在高等教育专业结构管理中的应用[D];天津大学;2009年

2 叶通贤;高等学校贷款风险的控制与化解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3 刘兆宇;19世纪英格兰高等教育转型研究[D];河北大学;2007年

4 卢晶;专业认证制度的治理模式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5 石磊;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与质量保障体系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0年

6 崔爱林;二战后澳大利亚高等教育政策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7 朱迎春;区域“高等教育——经济”系统协调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8 孟丽菊;基于生态位理论的大学—政府—市场关系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9 何振海;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公立高等教育系统化发展研究(1850-1960)[D];河北大学;2008年

10 吴越;中国高校联盟运行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韩英;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学校教育成本控制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2 付耕南;俄罗斯国家统一考试透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3 姜婷婷;我国女性高等教育机会平等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0年

4 董有志;对高等院校评价认证机构的认可的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卫婷婷;我国中央政府促进高等教育均衡发展的财政责任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0年

6 侯若冰;高等教育质量评价体系的设计与应用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7 刘丽芳;高等学校产品及其经营[D];山西大学;2010年

8 王昕昕;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现状分析和对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9 齐文勃;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10 孙玲远;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8年



本文编号:26177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bankxd/26177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354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