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金融综合发展水平的度量及影响因素分析
发布时间:2020-04-26 10:13
【摘要】:《2009年区域金融运行》报告显示,2009年末,全国各地区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共计18.9万家,从业人员287万人,金融资产总额74.1万亿元。东部地区聚集了我国四大国有银行和12家股份制商业银行的总部,其拥有的金融机构数、金融从业人员数、金融资产总额在全国的占比分别是48%、55%、68%;而中部地区的金融机构数量、金融从业人员数和金融资产在全国的占比分别是25%、22%、15%;西部地区金融机构数量、金融从业人员数和金融资产在全国的占比分别是27%、23%、17%。这表明我国区域金融运行呈现明显的不均衡性,而这种不均衡又会加剧区域经济发展失衡,不利于经济金融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因而,以区域金融综合发展水平的度量及其影响因素为题对区域金融进行研究具有必要性。 本文在金融发展理论以及金融地理学理论的支持下,尝试构建了一个涵盖区域金融发展总量、结构和效率三方面的综合发展指标体系,并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区域金融综合发展水平进行测度,详细分析了各地区金融发展差异状况。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面板数据模型对区域金融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以便为我国区域金融的协调发展战略的制定提供支持。 本文的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几部分: 第一部分为导论,该部分首先说明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其次,重点回顾了国内外区域金融的相关研究现状,并进行了文献评述,为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提供了指引。最后,分别对文章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创新点作了说明。 第二部分为相关理论回顾,该部分通过金融发展理论和金融地理学理论的回顾,为我国区域金融发展差异问题的实证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其中,金融发展理论为区域金融综合发展体系的构建提供了指导,而金融地理学理论则为区域金融发展差异的成因提供了指引。 第三部分为区域金融综合指标体系的构建。该部分首先对现有研究中所用的衡量金融发展的指标进行了评述,并以此为基础上结合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对具体指标的选取作了详细说明。最后用13个指标构建了一个综合指标体系。 第四部分为区域金融综合发展水平的测度与分析。该部分是上一部分的延续,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所构建的综合指标体系进行测度,以所得的综合得分值作为区域金融综合发展水平的代表,对各地区的金融发展水平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我国金融综合发展水平大体上呈现出由东到西递减的趋势,综合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发展水平最低的分布在西部内陆地区。从东、中、西部三大区域来看,东西两级分化十分明显,最高发展水平与最低发展水平间相差近50倍。从各区域内部来看,东部地区最高发展水平与最低发展水平间相差近14倍,西部地区最高发展水平与最低发展水平之间相差近9倍,中部地区内部差异最小,最高发展水平与最低发展水平间相差仅有4倍。为了更加清楚的说明差异状况,本文还根据各公共因子的得分进行了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各地区的金融发展水平存在内部差异,处于第一梯队的北京、上海金融发展水平高,且各部分发展相对平衡;处于第二梯队天津,总体发展水平高,但是在结构和效率发展上明显落后;处于第三梯队的广东、浙江、江苏、山东总体水平相对较高,且各部分发展相对平衡;处于第四梯队的各省市金融发展水平都处于中等地位;处于第五梯队的西藏和内蒙古这两个地区除了总量得分较高外,其他得分都很低。我国区域金融发展存在结构和效率的发展水平与总体发展水平不协调的现象。 第五部分为区域金融综合发展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该部分从金融地理学的角度出发通过构建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对我国区域金融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传统的地理因素对我国各地区综合金融发展水平没有显著的影响;新经济地理因素是我国区域金融综合发展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其中经济基础和产业聚集对金融发展水平的影响程度最大,其次是信用环境和信息化环境。而交通运输条件对区域金融发展水平没有显著的影响;政策因素对区域金融发展有显著影响,但在东、中、西部间存在效应差异。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度对东部地区、中部地区金融发展有显著正影响,但对西部地区金融发展影响不显著。对外开放优惠政策对东部地区、西部地区金融发展有显著正影响,但对中部地区金融发展的影响不显著。 第六部分为结论和政策建议,该部分总结本文实证部分的分析结果,说明了我国区域金融发展不仅存在东、中、西部三大区域间差异,三大区域内以及各地区金融发展内部也存在明显差异。为了促使我国区域金融协调发展,本文提出了实施差异化的金融调控政策、健全区域资本市场、以及构建有利的金融发展外部环境这三方面的具体措施。 本文的创新之处 (1)在金融发展理论以及现有研究的支持下,尝试建立了一个包含金融发展的总量、结构、效率三个方面的综合指标体系,并运用因子分析法对区域金融综合发展水平进行了度量。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区域金融测度研究的不足,为以后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2)从金融地理学的角度出发,以测算出的区域金融发展的综合水平值为作为因变量,金融地理因素作为自变量建立了一个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将各因素对区域金融发展的贡献进行了量化。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F832.7;F224
本文编号:2641387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F832.7;F2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谭庆华;用金融资源论的观点度量金融国际竞争力[J];金融论坛;2002年02期
2 郭金龙,王宏伟;中国区域间资本流动与区域经济差距研究[J];管理世界;2003年07期
3 金雪军,田霖;金融地理学视角下区域金融成长差异的案例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4 金雪军,田霖;我国区域金融成长差异的态势:1978-2003年[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4年08期
5 王小鲁,樊纲;中国地区差距的变动趋势和影响因素[J];经济研究;2004年01期
6 刘伟,潘宏胜;城市金融竞争力的测度与比较[J];生产力研究;2004年01期
7 李萍;;地区经济差距的金融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5年09期
8 龚明华;经济发展中的政策性金融功能分析与框架设计[J];社会科学辑刊;2003年01期
9 李江,冯涛;转轨时期金融组织成长与经济绩效的关联性——区域差异的考察与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4年10期
10 李蕊;韩晶;;我国区域金融结构转变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实证分析[J];特区经济;2006年01期
,本文编号:26413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bankxd/26413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