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信贷论文 >

中国商业银行内部评级法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08 03:36
【摘要】: 本文在次贷危机带来对新资本协议的重新反思和我国各大银行即将全面推行内部评级法的背景下,系统地研究了新巴塞尔协议内部评级法。新的资本协议明确要求各国银行以内部评级法为风险计量手段,本文力图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系统全面研究内部评级法,并对我国商业银行全面实施内部评级法提出设想框架,本文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系统回顾了新巴塞尔资本协议的演变过程,较为全面地分析了新资本协议对国际银行业提出的新的风险管理要求及其目的,提出了新形势下对我国商业银行的挑战。简要系统归纳了国外先进的风险计量模型研究成果及进展,从传统的信用风险测量模型出发,指出了传统风险测量模型的无法克服的弊端,并对目前流行的风险计量模型简要评述。深入研究内部评级法的具体内涵,运用信息经济学和博弈论的思想研究了银行信用评级,并对违约率和违约损失率进行相关综述。 (2)研究的重点是从违约的定义角度出发,以上市公司财务数据为样本,建立了用Logit和主成分基础上的Logit模型对公司经营失败的预测模型,并尝试运用聚类的分析方法进行信用等级评定。本文选取了199家ST公司与相对应的378家正常公司的19组共10963个财务数据为基础,分别采用Logit回归方法、在主成分基础上的Logit,实证检验了模型对企业财务失败预警的检验,表明了两种模型都能较准确地判别企业经营失败,本研究在Logistic回归分析中引入了主成分分析法,可以保留原样本信息的完整性同时又降低变量维度,使得模型构造具有更高的稳定性和预测精度。并在此基础上运用聚类的分析方法对照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七级分类,对577家公司的风险等级水平进行了实证研究,表明聚类方法能够较好地为商业银行客户信用等级进行分类,以提高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分析能力,给我国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提供有益的借鉴。两种模型对全部样本的判别准确率中,两者都有较好的拟合度,其中Logit模型判断准确率在87.52%,而在主成分基础上的Logit的判断准确率略高于普通Logit回归模型,为91.16%,而运用聚类的分析方法对577家上市公司进行的信用等级分类,取得了与预期较为一致的结论。在一般Logit模型基础上,引入主成分分析方法,并在主成分分析法基础上进一步运用聚类的分析方法进行信用评级的实证,可以避免反映风险信息的冗余与遗漏,各指标权重的设置更加科学,使评级指标体系更加科学合理,聚类分析的评级模型直接与信用等级联系,使得研究结论具有一定现实参考价值。 (3)本文国际上现代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级的最新理论、技术和方法,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的实际状况,探讨和初步构建了适合我国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特点的商业银行内部评级体系。 本文研究可能存在的创新有以下几个方面: (1)本研究在Logit回归的基础上,引入了主成分分析方法,,在降低变量维度的同时保存了公司财务信息的完整性,使得模型的构造与国内其他学者相比,更具有精准度和稳定性。 (2)本研究尝试运用聚类的分析方法建立信用评级模型,并与商业银行信用七级分类相结合,为商业银行信用等级评定做出了理论上新的尝试。 (3)本文根据我国银企关系的特性,从微观经济学理论出发,构建了关系型信贷和交易型信贷下的授信决策模型,并根据我国商业银行贷款流程现状,提出了构建内部评级体系的相关思考,为国内商业银行提供可借鉴的标准。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F832.3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忠阳;信用风险量化管理模型发展探析[J];国际金融研究;2000年10期

2 彭钢,原汀;商业银行外汇信用风险管理[J];中国外汇管理;2000年Z1期

3 何启明;论信用经济发展中的风险控制[J];农村金融研究;2002年10期

4 王琼,陈金贤;信用风险定价方法与模型研究[J];现代财经-天津财经学院学报;2002年04期

5 ;媒体话题[J];电器制造商;2002年03期

6 刘楠;公司危机与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由“安然事件”引发的思考[J];中国城市金融;2003年07期

7 董沛武,李明星,陈雷,李汉铃;金融衍生产品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综合管理模型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3年11期

8 陈虹;有效转移信用风险——亚洲债券市场入口处选择的尝试[J];国际贸易;2004年03期

9 董雨,惠轶;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方法研究[J];价值工程;2005年02期

10 宋雅楠;;浅析国际保理业务在我国的发展[J];财会月刊;2005年2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丽;周宗放;赖娟;杨杰;张绍宗;肖磊;;关联担保下母子公司信用风险传染分析[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商务智能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2 程海波;;股票投资价值的logit模型研究——对沪市A股制造行业的实证分析[A];中国会计学会财务管理专业委员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3 蒋益民;;对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压力测试的几点思考[A];“中国视角的风险分析和危机反应”——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刘姝威;;信用风险的测量与管理[A];Optimization Method, Econophysics and Risk Management--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2001年

5 刘姝威;;信用风险的测量与管理[A];Optimization Method, Econophysics and Risk Management--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C];2001年

6 刘文蕊;张目;周宗放;;基于粗糙集和遗传算法的企业集团信用风险识别[A];“中国视角的风险分析和危机反应”——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王喜平;闫丽莹;;基于熵权的电力上市公司信用风险模糊评价[A];第19届灰色系统全国会议论文集[C];2010年

8 杨扬;周宗放;;基于科层结构的我国集团上市公司信用风险实证研究[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商务智能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9 徐超;周宗放;;基于多智能体的信用卡信用风险仿真研究[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系统管理与复杂性科学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10 李如一;;确定修剪系数的结构方法与具有风险抵押的信用风险的定价[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新进展——第7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吴红军;农合机构谨防信用风险[N];金融时报;2007年

2 记者 桂雪琴;海外贸易须警惕信用风险[N];中国船舶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闫立良;中国首批信用风险缓释合约5日正式上线[N];证券日报;2010年

4 睢颖;论信用风险的社会控制[N];河北经济日报;2002年

5 记者 韩雪萌;银监会支持信用风险衍生产品创新[N];金融时报;2005年

6 秦媛娜;信用风险按级论价 短融发行利率跳高[N];上海证券报;2007年

7 记者 宋西林;中国信保力助企业“抗寒”[N];中国企业报;2008年

8 南通市对外贸易委员会 郑兴铎;外贸企业信用风险的控制[N];中国财经报;2000年

9 马一兵;国际贸易中对海运信用风险的防范[N];国际商报;2001年

10 赵晓强;规范关联交易防范信用风险[N];经济日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凌云;中国商业银行内部评级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顾乾屏;商业银行法人客户信用风险模型研究[D];清华大学;2009年

3 罗长青;信用风险相关性度量模型的构建及其应用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4 徐志春;我国商业银行中小企业 信用风险管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5 陈泽鹏;新创小型企业间接融资的信用风险评价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6 熊大永;信用风险理论与应用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7 张健;信用风险的度量与管理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8 王国栋;信用风险参数估计的若干问题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9 张传新;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度量研究[D];苏州大学;2012年

10 郑大川;巴塞尔新资本协议框架下商业银行内部评级法研究[D];华侨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光;信用风险计量方法及我国银行应用的研究[D];厦门大学;2002年

2 陈开方;国有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管理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3 吴文静;基于KMV模型的不同地区上市公司信用风险的比较分析[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4 熊枫;中国信用风险管理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5 张琴;供应链信用风险控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6 邓善科;基于内部评级法(IRB)的我国商业银行客户信息风险测量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7 柏雪怡;基于KMV模型的中小上市公司信用风险评价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8 罗然然;银行零售业务信用风险建模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5年

9 赵妍;C-C电子商务中的信用风险和信用评级方法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0年

10 王九龙;消费贷款中信用风险的评估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6540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bankxd/26540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121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