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信贷论文 >

金融结构优化与经济发展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4 06:26
【摘要】: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六大“两难”问题,在这样的背景下学者们很关心什么样的金融体系能够适应经济增长的需要,其结构特征是怎样的,有没有一般意义上的评价标准,如何使之优化升级以促进经济增长?经济发展是否能促进金融结构的优化?等等。尽管许多学者一致认为,金融体系在实体经济的发展和增长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在究竟是哪种金融结构能够促进实体经济发展的问题上,却始终未能达成一致。 金融结构理论在研究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相互关系的金融发展理论中占据重要地位。研究金融结构理论的目的在于通过研究各国或地区的金融体系内部结构的演变,来考察不同金融结构给经济发展和增长所带来的促进或抑制作用。目前各国或地区金融结构依据金融中介机构(主要是指银行)和金融市场在其金融体系中各自所发挥作用的不同划分为银行主导型金融结构和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 银行主导型金融结构和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到底谁更具有优势呢?赞同银行主导型金融结构的学者强调在为个人融资、为公司扩展融资、促进新企业的形成以及有效配置资金方面,银行比市场更具有优势;而赞同市场主导型金融结构的学者则强调市场的相对优势。从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来看,银行主导型的金融体系和市场主导型的金融体系的经验研究的争论集中在以德国为代表的银行主导型的金融体系与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主导型的金融体系上。通过多年的研究,研究者发现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转型国家或地区,都没有明确的实证表明以银行或以市场为基础的金融体系的国家或地区能更好地为企业提供外部融资或其经济增长的更快。相反地,更多的实证表明在促进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中介和市场彼此之间是一种互补的关系,而不是替代关系。因此,在经济生活中,强调某个国家或地区是银行主导型的或者是市场主导型的金融体系并不具备特别的价值。 我国学者的研究也存在强调特定金融结构作用的倾向。虽然按照通行的标准划分,我国属于银行主导型的金融结构,但从更深层面的制度因素来分析,我国实际上是一种政府主导型的金融结构。政府在我国金融结构的变迁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前我国金融市场体系存在着资金要素转化为投资的高效率和资源配置的低效率这样一对突出矛盾。导致金融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存在着较多的对金融的干预,金融体系包括银行中介和证券市场还没有建立起完全市场化和规范化的经营模式,在金融市场上过多出现的是政府的身影和表现为政府的意志。这些问题的存在,一方面是由于我国的金融体系尚处在发展的起步阶段,更深层次的原因是由于我国的市场经济体系是由计划经济转轨而来,金融体制的建设在相当程度上是建立在对西方成熟经验和模式的学习和借鉴之上,但同时过多地保留了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的痕迹,这在我国银行体系和资本市场体系上均有体现。 综上所述,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对我国金融结构优化进行研究。本文认为,对我国而言,银行主导型和市场主导型的金融结构的优劣之争没有意义。在我国金融发展模式的选择中要结合不同阶段经济发展的需要和资源禀赋状况,促使金融结构和经济结构相匹配来推进经济的增长,充分尊重市场机制的选择,让市场力量和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在金融发展模式问题上政府应该有所为和有所不为,让我国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能在一个宽松的环境中充分发挥功能,这才应该是我国金融结构发展模式的合理选择。 本文的主要内容安排如下: 第一章是关于文章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思路、方法、研究的创新与不足等综述。该部分提出在我国经济发展转型的背景下,研究金融结构与经济结构的匹配与优化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第二章是金融结构和经济增长理论综述,这是研究我国金融结构优化的理论基础。该部分主要从金融抑制与金融深化、信息经济学以及法律、文化、社会习俗和新制度金融发展理论等角度讨论了金融结构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 第三章是金融结构的国际比较。通过对发达国家、转型国家、东亚(新兴)国家或地区以及中国金融结构的比较,来回答不同金融结构的效率与经济发展阶段间的关系以及各国金融结构的变化趋势。 第四章是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通过比较银行主导型和市场主导型的金融体系的优劣,以及分析银行集中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提出适应于经济发展阶段的最优金融结构,在此基础上提出经济发展中的金融结构优化模型。本章也是全文的纲,后面第五章和第六章的研究都在该框架下展开。 第五章是金融结构优化理论与实证分析。本章首先探讨了市场主导型的美国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以及银行主导型的德国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然后从中国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角度,实证分析中国金融结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从一个间接的角度来描述中国金融结构的效率。最后,以我国省市区面板数据和县域面板数据来实证研究我国银行业结构与经济结构匹配程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本章的分析为第六章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金融结构优化的路径选择和建议提供了有力的实证支持。 第六章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金融结构优化的路径选择和建议。本章提出我国金融结构调整的选择模式应该是尊重市场的需求和选择,并且政府应该自觉的有所为和有所不为。金融结构的调整应该与经济结构的调整相匹配以此来保证我国经济持续和稳定发展。 第七章是本文研究的结论、研究贡献、研究的局限和对未来研究的建议。本文主要研究结论是在要素禀赋一定的情况下,政府应该推行与经济结构相匹配的金融结构,这样经济就能稳定增长。本文的研究有所突破,但由于数据收集等原因仍存在一定的局限。 以上七个部分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了中国金融结构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变迁的历史以及优化的路径,希望能对我国金融结构优化有所裨益。由于作者个人和现实多方面的原因,以上研究不可能尽善尽美,希望本文能对后续的研究者们有所帮助。
【图文】:

研究流程,金融结构,金融结构优化,文献综述


1.3研究流程与主要内容.3.1文章研究流程本文的研究流程如图1一2所示:研究背景与意义文献综述构建金融结构优化的理论模型金融结构优化模型的检验分析资料与结果解释实践指导}研究结果与建议…图1一2文章研究流程3.2文章主要内容本文的主要内容安排如下:第一章是文章的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的方法、流程与文章的创新与不足等。第二章是文献综述,分别讨论了国外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文献,我国学者对中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的文献等。第三章是国内外金融结构的比较。通过对发达国家、转型国家、东亚(新兴)国家或地区以及中国金融结构的比较,来回答不同金融结构的效率与经济发展阶段间的关系以及各国金融结构的变化趋势。第四章是金融结构与经济增长的理论分析,,通过比较银行主导型和市场主导型的金融体系的优劣,大银行、小银行的优劣以及分析银行集中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提出与经济结构相匹配的最优金融结构。

直接金融,间接金融,工具,发行额


3.国内外金融结构比较分析变量。1.金融工具结构的流量分析1981年,我国恢复国债发行,直接金融工具开始萌芽。此后,企业债券和股票的出现,尤其是上海和深圳两大股票交易所的组建促使直接金融工具迅速发展壮大。在产业结构分析上以银行业为主体,因为间接金融工具占据了金融结构的70%以上;在90年代初期,直接金融工具的新发行额不足所有金融工具新发行量的10%,但到了2000年,这一比例已经迅速提高到了31.85%的水平,不过在2001年,受新股发行额度下降的影响,该比例有所下降,从2000年的31.85%下降到了23.87%的水平。2000年以后直接金融工具的发行出现比较大的波动,2001年到2006年,其发行量大幅下降,2007年发行量又急剧上升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F832;F1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泽广;王群勇;高明生;;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多重均衡关系因果模式的再思考[J];当代经济科学;2007年05期

2 谭崇台,周军;论经济发展中的市场规则形成问题[J];经济评论;2004年03期

3 白钦先;金融结构、金融功能演进与金融发展理论的研究历程[J];经济评论;2005年03期

4 谭崇台;略论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J];经济评论;1996年05期

5 谭崇台;发展中国家向市场经济迈进时必须加强宏观调控[J];经济学家;1994年06期

6 张春;;经济发展不同阶段对金融体系的信息要求和政府对银行的干预:来自韩国的经验教训[J];经济学(季刊);2001年01期

7 施建淮;;基于信息的双重危机模型及其在东亚危机中的应用[J];经济学(季刊);2001年01期

8 林毅夫;;发展战略、自生能力和经济收敛[J];经济学(季刊);2002年01期

9 谈儒勇;中国金融发展和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经济研究;1999年10期

10 曾康霖;试论我国金融资源的配置[J];金融研究;2005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姜海川;金融结构演进比较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2 王修华;我国二元经济转换中的金融结构研究[D];湖南大学;2008年

3 刘轶;县域中小企业融资与金融结构优化[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4 王旭红;我国县域金融的结构、效率与功能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67859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bankxd/267859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4a4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