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信贷论文 >

我国货币供求的非均衡分析

发布时间:2020-05-30 20:53
【摘要】:自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以来,随着经济发展的全球化、信息化、金融的深化和创新,各国的经济都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尤其是我国,在78年展开改革,90年代改革开放步伐进一步加大,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并完善,市场呈现出对外的开放化,参与主体的多元化、交易产品的多样化等特点,国民经济产出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极大的提高,但是应该看到我国经济的发展是非均衡的发展,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三大产业结构发展不平衡、收入与分配的不均衡、储蓄与消费的不均衡及本文研究的货币供求非均衡等等,而非均衡理论对于这样一种非均衡经济状态产生的原因、合理性、影响及其调整措施等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非均衡理论认为非均衡是经济的常态,系统相互作用的经济变量经过调整,使该系统不存在继续变动的倾向,经济处于稳定状态,这种均衡状态下,不要求所有的市场供求相等,但是它并不否定均衡,只是认为均衡状态,即所有市场都出清的状态是理想的帕累托最优状态,其实现条件苛刻,我们应该在完善经济运行机制的同时提高政策调控能力,使得非均衡的经济向均衡靠拢。 根据非均衡理论可知,经济体系的常态是非均衡,要么是供大于求,要么是供小于求,宏观结构性的非均衡在微观的角度考虑也是由于供求失衡造成的,所以在非均衡理论的指导下,论文对我国货币供给的增速、绝对量、相对量和不同层次货币供给结构变动等有关统计指标展开分析后,得到定性分析结论:我国近几年来处于货币供求大于货币供给的非均衡状态。为了对定性分析的结论进一步确认及更好的解释我国非均衡产生的原因和提出解决对策,本文对我国的货币供求非均衡进行了实证检验。论文在展开我国货币供求非均衡的实证检验之前,对货币供求的均衡理论和非均衡理论、货币供求失衡的分类和货币供求非均衡的调整等进行了梳理,为实证检验奠定理论基础。 在均衡思想的指导下,主流的货币学派,如货币数量学派、凯恩斯货币理论、货币主义学派的分析均以经济“均衡”假设为分析前提,但是根据他们对均衡假设的出发点不同,可以将他们分为两大类:一是货币供给内生,货币供求天然均衡,二是货币供给外生,货币供求非天然均衡。现代的货币理论对货币供给的研究增多,主要集中在货币供给是内生还是外生的问题上,不论是内生论者还是外生论者都没有离开“均衡”的假设,都假定实体经济对货币的实际需求量与货币当局的货币供应量基本一致。 但是,自70年代初期美国、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学家对货币供给情况的研究发现了“货币失踪”现象,为了使经济研究更有意义,现代的货币理论研究在非均衡思想的指导下,分别从货币需求和货币供给的变动出发,来分析非均衡产生的原因,并对经典的货币需求函数和货币供给函数进行修正,以求更好的反应真实的货币供求状况。诸多文献对货币失衡的原因分析都是围绕货币需求的稳定性和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展开的,因为货币需求的稳定性、可测性下降,货币供给的可控性下降,使得货币供求均衡方程(Ms=Md)左右两边的不确定性增加,因此货币供求失衡(Md≠Ms)是经济的常态。 基于货币供给的内生性、可控性的货币供求非均衡分析认为货币供给具有弱外生性,尤其是在金融创新的进一步推动的条件下,除了货币当局,其他经济主体的行为也会影响货币供给,央行不能完全控制货币,尤其是在以金融市场为导向型的发达国家,货币供给的弱外外生性更强,从而使得货币供求相等成为理想的状态,货币供求失衡是常态。经济学家分别从货币乘数和基础货币的内生性展开讨论货币供给的内生性。 基于货币需求稳定性的货币供求非均衡分析认为传统的货币需求函数是不稳定的,并通过两条途径建立货币需求函数模型:一是对传统的货币需求函数进行修正,例如:用广义的、甚至是重新加权的货币总量代替原先狭义和简单加总的货币总量;引进了“临界值”、缓冲存量、银行透支额度等概念来处理规模变量变化带来的对货币的影响分析;增加对货币自身收益率、实际工资率、汇率和外国利率的影响分析等等。二是在计量技术上改进,采用部分调整模型、误差修正模型、加入虚拟变量,采用“共积分”等。 本文在货币供求非均衡的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经济运行的特有的问题,分别建立货币需求函数、货币供给函数,重点分析了我国货币需求函数的稳定性和货币供给函数的可控性。本文借鉴相关文献的分析方法,在经典货币需求函数的基础上加入了以股票市场为代表的金融创新的影响分析,并与传统的货币需求函数的估计结果进行比较,发现二者的货币需求收入弹性和利率弹性的差别不大,表明我国的金融创新对货币需求函数的稳定性影响较小,所以我国货币需求函数较稳定、可测,以货币供给量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仍然合理。在对我国货币供给的可控性分析中,分别对我国的货币乘数和基础货币的内生性进行实证检验,检验结果表明我国基础货币具有内生性,是对外贸易顺差的函数,与货币供给呈正相关;货币乘数的收入弹性为1.6,说明我国的货币乘数具有顺周期。所以我国GDP平稳高速的增长和国际收支双顺差,造成了决定货币供给量的货币乘数缓慢增大、基础货币被迫投放,最终形成了我国货币供给过大,流动性过剩的问题。 对货币供求的分别检验表明我国的货币供求失衡主要由于货币供给的弱外生性,央行对货币供给的控制能力下降造成的,最后文章尝试着建立单一的货币市场的非均衡模型,对我国货币供求非均衡进行定量分析,通过货币供求的走势和偏离率的波动情况,可以看出我国超额货币供给自2000年以来就存在,我国的经济存在巨大的通胀压力。 因此,本文提出了治理超额货币供给的对策措施:首先,积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变我国主要以政府为主的利率管理体系,发挥利率的价格信号作用,提高货币市场非均衡自我调整的能力;其次,完善汇率形成机制,因为我国货币供给的可控性降低,主要是因为我国实行盯住一篮子货币的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要求我们在国际贸易长期巨额顺差,人民币面临升值压力时,买入外汇进行干预,导致被动的投放基础货币,扩大了货币供给,这是“三元悖论”早就告诉我们的,在货币政策独立自主、资本自由流动、固定汇率三个政策选择中只能三选二,目前我国的虽然实行资本项下管制,但是国际资本通过各种途径避过监管,并且我国也逐步放松管制,例如对FDII进入国内的审批等,那么我国要保持货币政策的独立性的话,必然要放松对汇率的管制,放弃强制结售汇制度,藏汇于民,这样一方面能提高货币供给的可控性,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另一方面能够解决巨额外汇储备的去向问题,因为分散化的处理,降低了风险,提高了居民的收入,刺激居民消费。 但是本文认为我国货币供求的非均衡是有着深层次的经济根源的,是由我国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和自身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就存在的高储蓄低消费等非均衡结构等问题长期积累的结果,因此,对于我国货币供给非均衡问题的有效调整受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结构优化等体制问题的约束,不能在短期内得以解决,并且要与其他的经济政策相协调,即作为非均衡经济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的非均衡调整,不能离开整个非均衡体系。
【图文】:

货币供给,层次,货币乘数,狭义货币


图4.3货币供给的层次间的比例变动4.1.4我国货币供给乘数分析我国广义货币和狭义货币的货币乘数与GDP走势相同,逐年增大,且呈现出顺周期的特性,而MZ的货币乘数大于Ml,说明若央行对Ml、MZ采取同等幅度的政策调整,如对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同幅度提高,调控结果是对MZ的调控规模要大于Ml的调控规模,所以央行在采取货币政策时要根据不同层次货币需求,对不同层次的货币供给实施不同幅度的货币政策;从图中可以看到我国现金的流通速度有小幅度的提高,而广义货币和狭义货币的流通速度都呈现出放缓的趋势,这反映了现代电子化支付结算统、变现能力较高的资产的问世,对我国不同货币层次的需求的变化,即现金层次的需求降低,对广义货币和狭义货币的需求增加。将货币乘数和货币流通速度两个指标结合来看,二者对货币量的影响相反,但是货币流通

货币乘数,货币流通速度,广义货币,狭义货币


OOTZ62000000闪L00闪9002山00闪寸00闪m00闪闪T00002闪000266O0O卜96O功6寸小m仍N价州6—现金与广义货币的比值-.‘狭义货币与广义货币的比值图4.3货币供给的层次间的比例变动 4.1.4我国货币供给乘数分析我国广义货币和狭义货币的货币乘数与GDP走势相同,逐年增大,且呈现出顺周期的特性,而MZ的货币乘数大于Ml,说明若央行对Ml、MZ采取同等幅度的政策调整,如对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同幅度提高,调控结果是对MZ的调控规模要大于Ml的调控规模,所以央行在采取货币政策时要根据不同层次货币需求,,对不同层次的货币供给实施不同幅度的货币政策;从图中可以看到我国现金的流通速度有小幅度的提高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F822.0;F2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云峰;董邦国;;中国货币需求稳定性的实证研究——基于1994—2005年的协整分析[J];财经问题研究;2006年06期

2 范从来;;中国货币需求的稳定性[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7年06期

3 李治国;;货币需求弹性、有效货币供给与货币市场非均衡模型——解析“中国之谜”与长期流动性过剩[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7年11期

4 周科;利率市场化:我国金融改革的必由之路[J];经济师;2003年06期

5 王国松;中国的利率管制与利率市场化[J];经济研究;2001年06期

6 王曦;经济转型中的货币需求与货币流通速度[J];经济研究;2001年10期

7 方颖,陆铭;非均衡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应用——评袁志刚的《非瓦尔拉均衡理论及其在中国经济中的应用》[J];经济研究;1997年08期

8 谢富胜,戴春平;中国货币需求函数的实证分析[J];金融研究;2000年01期

9 武剑;储蓄存款分流与货币结构变动[J];金融研究;2000年04期

10 郑超愚,余方,滕龙;中国货币需求函数的计量分析:层次递归系统与动态调整方法[J];金融研究;2000年10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书华;中国经济发展中的超额货币:原因、度量与政策选择[D];辽宁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高辉;中国货币政策效果检验与利率市场化建模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3年

2 翟晨曦;金融创新环境下的货币供求研究[D];中南大学;2003年

3 黄淑兰;当代金融创新对货币供求的影响和对策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268870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bankxd/268870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ae9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