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信贷论文 >

配比程度、盈余平滑与公司价值

发布时间:2020-09-07 16:02
   盈余平滑作为会计研究和监管机构关注的主题,在西方会计学术界已有六十余年历史。然而对盈余平滑存有疑惑的是平滑的盈余数据究竟是管理者迷惑利益相关人的假象还是具有信息含量的实质?大多数学者对此研究结论不一,原因在于未能对盈余平滑的本质特征进行深入认识。本文把盈余平滑区分为具有潜在竞争性的信息属性与机会主义属性从而更好地理解盈余平滑的本质特征。信息属性盈余平滑定义为通过公司真实活动实现,由公司基本面特征创建和公司特质驱动的固有的盈余平滑(增加公司透明度的真实盈余平滑)可以被企业内在基本因素解释,并且作为管理者私人信念传递企业未来业绩信息的一种有效的形式。机会主义属性盈余平滑定义为管理者出于私人利益通过自由裁量活动歪曲(窜改)盈余信息或改善过去和现在盈余对未来盈余和现金流的信息含量从而影响报告行为。配比原则作为权责发生制下盈余确认与计量的基础性原则,盈余平滑作为权责发生制下的产物,而管理者会计判断则是权责发生制会计的核心,由此看来,管理者会计判断在配比程度与盈余平滑间关系中占据重要位置。管理者对会计判断是否运用得当使得盈余平滑表现为配比原则下由公司内在特征驱动的结果,也可能是管理者出于机会主义动机对盈余进行“管理”的结果。对于盈余平滑价值相关性研究一直以来受到众多学者的争议。一部分研究认为平滑的盈余向投资者传递决策有用信息,提升公司价值;另一部分研究认为盈余平滑可能模糊真实经济业绩的波动性,误导投资者做出决策,降低公司价值。因此本文立足于盈余平滑的信息属性和机会主义属性,探讨盈余平滑的影响因素和经济后果,不仅加深对盈余平滑本质特征的理解,还有助于了解配比程度与盈余平滑在会计盈余信息质量中所扮演的角色及投资者对不同属性盈余平滑的反应特征。本文将盈余平滑分离为信息属性和机会主义属性,首先,运用2004-2014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对配比程度与盈余平滑属性之间关系给出了较为全面的经验证据,研究结果表明管理者合理地会计专业判断使收入与其相关成本费用间配比具有信息平滑效应,而管理者滥用会计判断则使得收入成本费用间配比质量降低,那么管理者机会主义盈余平滑行为可能性越大。其次,对配比的信息属性平滑效应进行扩展研究,以公司内部治理指数与审计质量代表公司监督约束机制,检验两者如何影响我国上市公司配比的信息平滑效应。实证结果表明,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作为健全管理者会计专业判断的基石,能够增强配比的信息平滑效应,而管理者考虑到高质量审计事务所基于审计风险要求收入与成本费用非对称性确认的偏好,会计专业判断的公允性会有失偏颇,从而降低配比的信息平滑效应。最后,以2008-2014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实证检验盈余平滑信息属性和机会主义属性对公司价值的影响。研究结果验证了随着证券市场的有效性逐步提高,投资者越加成熟,通过分析判断可以有效甄别公司不同信息含量的盈余平滑进而做出区别反应,反映了投资者的认知程度。
【学位单位】:石河子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6
【中图分类】:F275;F832.5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逯东;孙岩;周玮;杨丹;;地方政府政绩诉求、政府控制权与公司价值研究[J];经济研究;2014年01期

2 张路;姜国华;岳衡;;中国上市公司收入与成本费用配比性研究[J];会计研究;2014年01期

3 张金鑫;王逸;;会计稳健性与公司融资约束——基于两类稳健性视角的研究[J];会计研究;2013年09期

4 陈小林;林昕;;盈余管理、盈余管理属性与审计意见——基于中国证券市场的经验证据[J];会计研究;2011年06期

5 陈俊;韩洪灵;陈汉文;;审计质量的双维研究范式及其述评[J];会计研究;2009年12期

6 李青原;;会计信息质量与公司资本配置效率——来自我国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南开管理评论;2009年02期

7 张昕;;中国亏损上市公司第四季度盈余管理的实证研究[J];会计研究;2008年04期

8 邵娟;;利润管理、盈余管理与收益平滑辨析[J];财会月刊;2007年10期

9 童盼;;对《信息披露、收益不透明度与权益资本成本》一文的评论[J];中国会计评论;2006年01期

10 俞向前;万威武;;我国上市公司收入平滑盈余管理对股价影响的实证研究[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梁银飞;基于收益平滑的盈余管理对企业价值的影响研究[D];华侨大学;2013年

2 任研;上市公司平滑收益与股权融资成本[D];浙江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81355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bankxd/281355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31d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