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衍生品对货币政策传导效应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12 11:38
20世纪90年代,随着金融创新的发展和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需要,信用衍生品作为金融衍生工具的一种迅速发展起来。然而,进入2007年末,信用衍生品交易泡沫的破灭恶化了美国的次贷危机,美国经济形势的恶化迅速波及全球。信用衍生品的急剧膨胀直到泡沫破灭,从而成为引发经济金融危机的一大因素,这使得人们对这一产品保持着相当的警惕,也由此引发了学术界对这一新新产品的重新思考。信用衍生品的负效应未充分暴露之前,已经有学者就其对货币政策的影响提出见解。为了对过热的经济增长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美国早在格林斯潘时代就开始进入了长达17次的加息周期,这种持续的从紧货币政策终于遏制住了资产价格泡沫的进一步扩张。与此同时,人们也开始思考,是什么导致了如此之长的货币政策时滞?信用衍生产品是否影响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信用衍生品交易泡沫的破灭引起的金融风暴随即把信用衍生品推到了“风口浪尖”处。本研究采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统计与计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就信用衍生品对货币政策的传导效应进行了深入研究,从理论和实证上证明了信用衍生品对货币政策传导效应的影响。通过运用协整回归、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及方差分解等实证分析方法研...
【文章来源】:湖南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981~2008年美国商业银行工商业贷款总量与联邦基金利率走势从1981~2001年和2002~2008年两个不同的样本子区间来看,美国商业银
图 4.1 1981~2008 年美国商业银行工商业贷款总量与联邦基金利率走势从 1981~2001 年和 2002~2008 年两个不同的样本子区间来看,美国商业银行工商业贷款总量与联邦基金利率走势变动具有显著差异,如图 4.2、图 4.3 所示由于货币政策传导的滞后性,美国商业银行工商业贷款总量与联邦基金利率出现同向变动的区间。但从图 4.2 可以明显看出,两序列仍存在显著的反向波动关系相比之下,图 4.3 中 2004 年至 2007 年出现了长达 3 年多的两序列同向变动的情况,而且联邦基金利率上下波动时,工商业贷款总量似乎不受影响,一直保持向上趋势。这也是美国历史上长达 17 次的加息周期,却也是贷款总量激增的周期可见,货币政策收效甚微。而恰巧这期间是美国信用衍生品飞速发展的时期,有鉴于此,信用衍生品对货币政策传导效应的影响不容忽视。
图 4.1 1981~2008 年美国商业银行工商业贷款总量与联邦基金利率走势从 1981~2001 年和 2002~2008 年两个不同的样本子区间来看,美国商业银行工商业贷款总量与联邦基金利率走势变动具有显著差异,如图 4.2、图 4.3 所示。由于货币政策传导的滞后性,美国商业银行工商业贷款总量与联邦基金利率出现同向变动的区间。但从图 4.2 可以明显看出,两序列仍存在显著的反向波动关系。相比之下,图 4.3 中 2004 年至 2007 年出现了长达 3 年多的两序列同向变动的情况,而且联邦基金利率上下波动时,工商业贷款总量似乎不受影响,一直保持向上趋势。这也是美国历史上长达 17 次的加息周期,却也是贷款总量激增的周期,可见,货币政策收效甚微。而恰巧这期间是美国信用衍生品飞速发展的时期,有鉴于此,信用衍生品对货币政策传导效应的影响不容忽视。图 4.2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信用衍生产品与现代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J]. 谢清河. 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9(03)
[2]信用衍生品的国际发展机理研究[J]. 史永东,赵永刚. 财经问题研究. 2008(10)
[3]论信用衍生工具在商业信用风险转移中的应用[J]. 刘强,张婉丽. 大众科技. 2008(09)
[4]大力发展银行信用衍生品市场[J]. 何小锋,郑仁福. 学习与探索. 2008(04)
[5]国际信用衍生品市场的新动态与新进展[J]. 曾梓梁,吴鸣. 银行家. 2008(04)
[6]信用衍生品定价及潜在风险研究综述[J]. 郝刚,张维,熊熊.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1)
[7]信用衍生产品的国际实践和中国发展[J]. 马贱阳. 金融与经济. 2008(01)
[8]信用衍生产品定价理论文献综述[J]. 史永东,赵永刚. 世界经济. 2007(11)
[9]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J]. 王倩. 江苏建材. 2007(02)
[10]电子货币发展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J]. 周光友. 工业技术经济. 2006(11)
本文编号:3584707
【文章来源】:湖南大学湖南省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981~2008年美国商业银行工商业贷款总量与联邦基金利率走势从1981~2001年和2002~2008年两个不同的样本子区间来看,美国商业银
图 4.1 1981~2008 年美国商业银行工商业贷款总量与联邦基金利率走势从 1981~2001 年和 2002~2008 年两个不同的样本子区间来看,美国商业银行工商业贷款总量与联邦基金利率走势变动具有显著差异,如图 4.2、图 4.3 所示由于货币政策传导的滞后性,美国商业银行工商业贷款总量与联邦基金利率出现同向变动的区间。但从图 4.2 可以明显看出,两序列仍存在显著的反向波动关系相比之下,图 4.3 中 2004 年至 2007 年出现了长达 3 年多的两序列同向变动的情况,而且联邦基金利率上下波动时,工商业贷款总量似乎不受影响,一直保持向上趋势。这也是美国历史上长达 17 次的加息周期,却也是贷款总量激增的周期可见,货币政策收效甚微。而恰巧这期间是美国信用衍生品飞速发展的时期,有鉴于此,信用衍生品对货币政策传导效应的影响不容忽视。
图 4.1 1981~2008 年美国商业银行工商业贷款总量与联邦基金利率走势从 1981~2001 年和 2002~2008 年两个不同的样本子区间来看,美国商业银行工商业贷款总量与联邦基金利率走势变动具有显著差异,如图 4.2、图 4.3 所示。由于货币政策传导的滞后性,美国商业银行工商业贷款总量与联邦基金利率出现同向变动的区间。但从图 4.2 可以明显看出,两序列仍存在显著的反向波动关系。相比之下,图 4.3 中 2004 年至 2007 年出现了长达 3 年多的两序列同向变动的情况,而且联邦基金利率上下波动时,工商业贷款总量似乎不受影响,一直保持向上趋势。这也是美国历史上长达 17 次的加息周期,却也是贷款总量激增的周期,可见,货币政策收效甚微。而恰巧这期间是美国信用衍生品飞速发展的时期,有鉴于此,信用衍生品对货币政策传导效应的影响不容忽视。图 4.2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信用衍生产品与现代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J]. 谢清河. 金融理论与实践. 2009(03)
[2]信用衍生品的国际发展机理研究[J]. 史永东,赵永刚. 财经问题研究. 2008(10)
[3]论信用衍生工具在商业信用风险转移中的应用[J]. 刘强,张婉丽. 大众科技. 2008(09)
[4]大力发展银行信用衍生品市场[J]. 何小锋,郑仁福. 学习与探索. 2008(04)
[5]国际信用衍生品市场的新动态与新进展[J]. 曾梓梁,吴鸣. 银行家. 2008(04)
[6]信用衍生品定价及潜在风险研究综述[J]. 郝刚,张维,熊熊.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1)
[7]信用衍生产品的国际实践和中国发展[J]. 马贱阳. 金融与经济. 2008(01)
[8]信用衍生产品定价理论文献综述[J]. 史永东,赵永刚. 世界经济. 2007(11)
[9]电子货币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J]. 王倩. 江苏建材. 2007(02)
[10]电子货币发展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J]. 周光友. 工业技术经济. 2006(11)
本文编号:35847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bankxd/35847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