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信贷论文 >

系统性风险情境下中国货币政策稳定化效应研究

发布时间:2022-01-20 01:10
  全球金融危机(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GFC)的爆发引发了对稳定化政策(Stabilization Policy)的反思,其中尤为突出的是对货币政策稳定化效应的重新评估。危机前,学术界和货币政策制定者对货币政策的共识是只需盯住价格稳定,而不必对信贷和资产价格等金融因素进行应对。GFC的爆发令他们重新考虑金融体系的复杂性和作用。金融体系系统性风险的动态演进是永恒的存在。这一反思是颠覆性的,GFC爆发前的主流经济理论建立在理性预期假说和有效市场假说之上,认为金融市场是完全的,不存在金融摩擦,从而稳定化效应分析并未考虑金融体系风险因素。然而,金融体系会内生地产生系统性风险,经济上行时期,金融部门通过提高杠杆率和过度风险承担(Risk-taking)造成系统性风险的积聚,增加了信贷供给,也推动了经济周期的繁荣,此时系统性风险往往被低估;而经济下行期,系统性风险显现,金融部门陷入普遍的去杠杆和避免风险承担,信贷供给减少,进一步放大了衰退,极端情况便是金融危机。随着对系统性风险的深入认识,传统货币政策稳定化效应的分析和结论难以直接应用于危机后的政策实践,中央银行面临... 

【文章来源】:辽宁大学辽宁省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157 页

【学位级别】:博士

【部分图文】:

系统性风险情境下中国货币政策稳定化效应研究


技术路线图

价格稳定,通货膨胀


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GFC爆发前的“大稳健”导致了这样一种观点,即从长远来看,虽然货币政策不能影响实际变量,但它可以用于短期和中期经济周期的稳定而不会危及价格的长期稳定。1979年,约翰·泰勒(John Taylor)发表了一篇文章,开始了新的研究领域,将研究注意力转移到产出波动和价格波动之间替代的权衡上来。其估计一个包含理性预期的简单一般均衡模型(Taylor,1979),并试图用这一模型来判断和制定货币政策。尽管菲利普斯曲线从长远来看是垂直的,即产出水平和通货膨胀水平之间没有长期的权衡关系,但是,在产出波动和通货膨胀波动之间存在权衡。换句话说,有一条二阶菲利普斯曲线不是垂直的(Taylor,1979),可以根据通货膨胀与失业的波动构造和估计二者之间的关系曲线,有效的宏观经济政策将产生在这条曲线上。如图2-3中,横轴衡量实际GDP的稳定性,纵轴衡量价格水平的稳定性。之后,新凯恩斯主义者为IT货币政策规则提供了一般均衡微观基础。在新凯恩斯主义的IT版本中,货币政策制定者选择短期利率(考虑经济结构和给定的通胀预期),以便最小化通货膨胀缺口和产出缺口的社会成本的加权线性组合,其中通货膨胀缺口是通货膨胀与通胀目标的偏差,产出缺口是实际产出与潜在产出的偏差。2.2 稳定化工具

曲线,菲利普斯曲线


20世纪70年代,随着“滞胀”的发生,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同时上升,价格稳定和产出稳定之间失去稳定关联,有许多文章对菲利普斯曲线的基本理论提出了质疑,其中最最有力的批评者是货币主义者弗里德曼(Milton Friedman)和菲尔普斯(E.S.Phelps)。他们认为菲利普斯曲线描述的是一种短期关系(Friedman,1966,1968;Phelps,1967),而在长期,菲利普斯曲线不是政策选择的菜单,因为它是由失业率与意外的通货膨胀率或通货紧缩率之间的关系确定的。一旦基于菲利普斯曲线制定政策,并且坚决地执行以至于可以预期,那么这种历史关系将不再成立,曲线将发生变化。自然失业率可以与任何水平的通货膨胀相结合,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是垂直的。持续的通货膨胀是一种货币现象,而不是实际现象。从长期来看,货币政策制定者在失业方面根本没有选择,无论他选择哪种通货膨胀率,失业率都将相同。因此,产出稳定和价格稳定之间不存在长期的权衡。图2-2修正的萨缪尔森-索洛-菲利普斯曲线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中央银行实施名义负利率的逻辑、政策框架及实践[J]. 王长元,张红玉.  上海金融. 2019(09)
[2]金融压力指数及其政策应用:基于中国的实证分析[J]. 马勇,黄科.  金融监管研究. 2019(07)
[3]我国货币政策的宏观经济时变效应及其稳健性检验[J]. 刘金全,张龙.  中国经济问题. 2019(03)
[4]金融周期理论与实证研究的新进展[J]. 邓创,徐曼,赵珂.  国际金融研究. 2019(05)
[5]考虑市场相关性的中国金融压力指数构建方法与实证[J]. 姚晓阳,孙晓蕾,李建平.  管理评论. 2019(04)
[6]宽货币到宽信用的传导效率[J]. 任泽平,方思元,杨薛融.  中国金融. 2019(07)
[7]当前我国利率传导机制问题[J]. 明明,周成华.  中国金融. 2018(21)
[8]中国的金融压力及其对宏观经济景气的影响动态[J]. 邓创,赵珂.  财经研究. 2018(07)
[9]中国金融压力指数构建与经济预警的实证研究[J]. 戴步斌,何文举.  财经理论与实践. 2018(01)
[10]货币政策框架:理论缘起、演化脉络与中国挑战[J]. 张勇,范从来.  学术研究. 2017(11)



本文编号:359790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bankxd/359790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bd4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