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港双核型国际金融中心构建研究
发布时间:2023-02-16 13:41
因为金融中心在政治、经济领域所带来的巨大利益,使得当前我国各地争相建设金融中心。但在金融中心建设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如功能定位不清晰,重复建设严重等,这将严重影响金融中心建设的效率和金融功能的发挥。而建设双核型金融中心不啻为一个新思路,这样既能避免定位重复,又能更好地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全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作为我国最发达的两个城市,构建沪港双核型国际金融中心更具现实意义。 本文首先从一般金融中心理论出发,从生物学的共生理论、企业的规模经济理论、比较优势理论及经济部门的协同理论等方面详尽解释了构建双核型金融中心的必要性。然后分析了沪港两市金融业的发展现状、优劣和竞争态势,为构建沪港双核型国际金融中心战略打下基础。其次利用沪港两市政府间的博弈,证明了在存在争建金融中心的情况下,只有相互合作增强协同效应,建设双核型金融中心,才能更好地协调二者的利益,使全局效用最大化;同时,通过金融机构与政府的博弈表明,金融企业布局只有符合二者的功能定位才能更好地建设双核型金融中心,使其双核功能达到最大化。之后分析了国际上具备双核型金融功能的城市,如纽约与芝加哥、多伦多与蒙特利尔、东京与大阪及悉尼与...
【文章页数】:5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第2章 一般性金融中心与双核型金融中心的理论基础
2.1 一般性金融中心概念的界定与分类
2.1.1 一般性金融中心概念的界定
2.1.2 一般性金融中心的分类
2.2 一般性金融中心形成的理论基础
2.2.1 区位理论
2.2.2 增长极理论
2.2.3 金融地理学
2.2.4 科斯交易费用理论
2.3 建设双核型金融中心必要性的理论分析
2.3.1 共生理论
2.3.2 规模不经济理论
2.3.3 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理论
2.3.4 协同理论
第3章 我国沪港金融业的发展现状与比较
3.1 沪港金融业的发展现状
3.1.1 上海金融业发展现状
3.1.2 香港金融业发展现状
3.2 沪港金融发展的比较分析
3.2.1 沪港金融中心形成机理差异
3.2.2 上海证券业略胜一筹
3.2.3 香港金融环境独领风骚
3.2.4 上海产业支撑更为雄健
3.2.5 香港资本市场更为开放自由
3.3 沪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竞争态势
3.3.1 香港具有先发优势
3.3.2 上海发展后劲更足
3.3.3 沪港金融中心的合作前景
第4章 构建我国沪港双核型金融中心的博弈分析
4.1 沪港建设金融中心的行为特征分析
4.1.1 上海行为特征分析
4.1.2 香港行为特征分析
4.2 双核型金融中心构建过程中政府间的博弈分析
4.2.1 模型假设
4.2.2 博弈分析及求解
4.2.3 博弈结论
4.3 双核型金融中心构建过程中三方博弈分析
4.3.1 三方博弈的策略空间分析
4.3.2 模型假设
4.3.3 博弈分析及求解
4.3.4 博弈结论
第5章 双核型金融中心发展的国际经验
5.1 美国纽约与芝加哥双核型金融中心的发展实践
5.1.1 纽约金融发展实践
5.1.2 芝加哥金融发展实践
5.2 日本东京与大阪双核型金融中心的发展实践
5.2.1 东京的金融发展实践
5.2.2 大阪的金融发展实践
5.3 加拿大多伦多与蒙特利尔双核型金融中心的发展实践
5.3.1 多伦多的金融发展实践
5.3.2 蒙特利尔的金融发展实践
5.4 澳大利亚悉尼与墨尔本双核型金融中心的发展实践
5.4.1 悉尼的金融发展实践
5.4.2 墨尔本的金融发展实践
5.5 对我国构建双核型金融中心的启示
5.5.1 建设双核型金融中心完全有现实需要
5.5.2 功能定位清楚是建设双核型金融中心的关键
5.5.3 发挥比较优势是建设双核型金融中心的切入点
5.5.4 增强协同效应是建设双核型金融中心的落脚点
第6章 沪港双核型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政策建议
6.1 成立协调统筹机构
6.2 夯实金融发展基础
6.3 发挥各自比较优势
6.4 量身定做财税政策
6.5 创新金融人才机制
6.6 加强法律体系支撑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744086
【文章页数】:56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框架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内容
第2章 一般性金融中心与双核型金融中心的理论基础
2.1 一般性金融中心概念的界定与分类
2.1.1 一般性金融中心概念的界定
2.1.2 一般性金融中心的分类
2.2 一般性金融中心形成的理论基础
2.2.1 区位理论
2.2.2 增长极理论
2.2.3 金融地理学
2.2.4 科斯交易费用理论
2.3 建设双核型金融中心必要性的理论分析
2.3.1 共生理论
2.3.2 规模不经济理论
2.3.3 绝对优势与比较优势理论
2.3.4 协同理论
第3章 我国沪港金融业的发展现状与比较
3.1 沪港金融业的发展现状
3.1.1 上海金融业发展现状
3.1.2 香港金融业发展现状
3.2 沪港金融发展的比较分析
3.2.1 沪港金融中心形成机理差异
3.2.2 上海证券业略胜一筹
3.2.3 香港金融环境独领风骚
3.2.4 上海产业支撑更为雄健
3.2.5 香港资本市场更为开放自由
3.3 沪港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竞争态势
3.3.1 香港具有先发优势
3.3.2 上海发展后劲更足
3.3.3 沪港金融中心的合作前景
第4章 构建我国沪港双核型金融中心的博弈分析
4.1 沪港建设金融中心的行为特征分析
4.1.1 上海行为特征分析
4.1.2 香港行为特征分析
4.2 双核型金融中心构建过程中政府间的博弈分析
4.2.1 模型假设
4.2.2 博弈分析及求解
4.2.3 博弈结论
4.3 双核型金融中心构建过程中三方博弈分析
4.3.1 三方博弈的策略空间分析
4.3.2 模型假设
4.3.3 博弈分析及求解
4.3.4 博弈结论
第5章 双核型金融中心发展的国际经验
5.1 美国纽约与芝加哥双核型金融中心的发展实践
5.1.1 纽约金融发展实践
5.1.2 芝加哥金融发展实践
5.2 日本东京与大阪双核型金融中心的发展实践
5.2.1 东京的金融发展实践
5.2.2 大阪的金融发展实践
5.3 加拿大多伦多与蒙特利尔双核型金融中心的发展实践
5.3.1 多伦多的金融发展实践
5.3.2 蒙特利尔的金融发展实践
5.4 澳大利亚悉尼与墨尔本双核型金融中心的发展实践
5.4.1 悉尼的金融发展实践
5.4.2 墨尔本的金融发展实践
5.5 对我国构建双核型金融中心的启示
5.5.1 建设双核型金融中心完全有现实需要
5.5.2 功能定位清楚是建设双核型金融中心的关键
5.5.3 发挥比较优势是建设双核型金融中心的切入点
5.5.4 增强协同效应是建设双核型金融中心的落脚点
第6章 沪港双核型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政策建议
6.1 成立协调统筹机构
6.2 夯实金融发展基础
6.3 发挥各自比较优势
6.4 量身定做财税政策
6.5 创新金融人才机制
6.6 加强法律体系支撑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74408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bankxd/37440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