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发展如何影响中国的垂直分工地位
本文关键词:金融发展如何影响中国的垂直分工地位
更多相关文章: 垂直专业化分工 直接金融 间接金融 加工贸易
【摘要】:本文首次从理论上分析了不同金融市场因素引发一国垂直专业化分工地位变迁的作用机理,并采用中国横向经济区域2000-2012年的面板数据,通过建立固定效应模型检验和对比了直接金融市场和间接金融市场的规模与效率对不同区域价值链攀升的影响效果。结果发现,各类金融因素都是影响各区域垂直专业化分工地位高低的显著原因,并且效率指标的作用大于规模指标。但是,不同区域金融发展不平衡且对各类金融市场的依赖程度存在着差异。
【作者单位】: 西南财经大学国际商学院;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
【关键词】: 垂直专业化分工 直接金融 间接金融 加工贸易
【基金】:西南财经大学“211工程”四期优势学科建设项目
【分类号】:F831;F125
【正文快照】: 一、引言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美国“生产分享项目”①并迅速扩散至全球的垂直专业化分工形态,促使国际贸易模式由传统的产业间和产业内,深入到产品内部,一国不必再拥有产品所有工序流程的比较优势,只需专注于某一特定产品阶段,便可通过中间品贸易的方式融入全球化协作大生产。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陆建明;李宏;朱学彬;;金融市场发展与全球失衡:基于创新与生产的垂直分工视角[J];当代财经;2011年01期
2 卢福财;罗瑞荣;;全球价值链分工条件下产业高度与人力资源的关系——以中国第二产业为例[J];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08期
3 包群;张雅楠;;金融发展、比较优势与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J];国际金融研究;2010年11期
4 徐建军;汪浩瀚;;我国金融发展对国际贸易的影响机理阐释及经验证据[J];国际贸易问题;2009年02期
5 文东伟;冼国明;;中国制造业的垂直专业化与出口增长[J];经济学(季刊);2010年02期
6 张小蒂;孙景蔚;;基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分析[J];世界经济;2006年05期
7 文东伟;;经济规模、技术创新与垂直专业化分工[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1年08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文东伟;冼国明;;China's comparative advantage still in low-tech manufacturing sector[J];China Economist;2009年06期
2 钱学锋;陈勇兵;;国际分散化生产导致了集聚吗:基于中国省级动态面板数据GMM方法[J];中国经济学;2009年00期
3 姚耀军;;金融发展对出口贸易规模与结构的影响[J];财经科学;2010年04期
4 周永涛;钱水土;;金融发展与出口贸易技术水平关系研究——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J];财经论丛;2011年04期
5 戴魁早;;中国高技术产业垂直专业化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各行业和各地区面板协整的实证检验[J];财经研究;2011年05期
6 梁运文;张帅;;垂直专业化下中国制造业竞争力层次传导效应[J];财经研究;2011年12期
7 戴魁早;;产业垂直专业化的驱动因素研究——基于中国高技术产业的实证检验[J];财贸研究;2011年04期
8 蒲华林;张捷;;产品内国际分工与中国获取的价值——基于零部件进出口的分析[J];财贸研究;2012年01期
9 程进;;出口加工企业管理分工能力转型的分析——基于管理分工演化视角[J];产业经济研究;2010年06期
10 王昆;廖涵;;国际产业趋同与差异研究——来自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的证据[J];产业经济研究;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林娟;;垂直专业化对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A];2009中国国有经济发展论坛——危机与变局中的国有经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雷鹏;;垂直专业化视角下的产品内贸易与中国产业发展[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青年学者文集)[C];2008年
3 LI Yuan-yuan;Jin Hao;;The Regional Differences Analysis of Bank Credit support and Economic Growth——based on the panel data of HeBei province[A];2013年教育技术与管理科学国际会议论文集[C];2013年
4 张成思;朱越腾;;对外开放、金融发展与利益集团困局[A];首届中国金融发展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3年
5 刘焕;任燕燕;;金融集聚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2卷)[C];2011年
6 文东伟;冼国明;;中国制造业的垂直专业化与出口增长[A];经济学(季刊)第9卷第2期[C];2010年
7 刘瑞明;;金融压抑、所有制歧视与增长拖累——国有企业效率损失再考察[A];经济学(季刊)第10卷第2期[C];2011年
8 黄毅;蔡辉明;张晓华;;随机性金融挤兑的合约分析——泰隆城市信用社的案例[A];中国制度变迁的案例研究(浙江卷)第五集[C];2006年
9 汤碧;沈秋君;孙婕;;基于垂直专业化分工的中国贸易竞争力与转型升级路径研究[A];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中国产业国际竞争力评论(第三辑)[C];2012年
10 王麒麟;;金融发展、TFP抑制与增长源泉——来自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再考察[A];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 暨宏观经济青年学者论坛——“中国经济增长与结构变迁”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易振华;垂直专业化所有权选择探析[D];南开大学;2010年
2 于明言;企业组织模式选择与出口和外包[D];南开大学;2010年
3 李宸t];中国承接服务外包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唐铁球;中国制造业参与产品内分工与贸易的动因与收益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5 孙佳;中国制造业产业升级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徐光瑞;我国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7 吕新军;国际外包及其对产业竞争力的影响[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杜宇玮;国际代工的锁定效应及其超越[D];南京大学;2011年
9 郭炳南;中国参与国际垂直专业化分工的经济效应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张延平;区域人才结构动态适配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卫;浙江金融发展与制造业出口结构关系的实证分析[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2 刘杨;产品内分工视角下中国加工贸易与FDI关系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3 曹玉书;中国制造业承接外包对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4 傅丹丹;金融发展对我国进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5 韩朋生;中印双边贸易问题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0年
6 樊朝杰;我国服装产业出口贸易的市场势力分析[D];东华大学;2011年
7 黄俊霞;金融中介发展与制成品出口结构优化的实证分析[D];山东经济学院;2011年
8 殷博乔;全球价值链分工视角下中国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9 李英俊;论产品内分工与贸易[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10 吴畏;金融深化与发展对中国国际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D];杭州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若雪;;人力资本、技术采用与产业结构升级[J];财经科学;2010年02期
2 沈能;刘凤朝;赵建强;;财政分权、金融深化与地区国际贸易发展[J];财贸经济;2006年01期
3 张少军;张少华;;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形成的微观机理探究——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的实证分析[J];当代财经;2008年09期
4 姜泽华;白艳;;产业结构升级的内涵与影响因素分析[J];当代经济研究;2006年10期
5 刘小铁;产业组织结构对产业竞争力的作用机理[J];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6 曹明福,李树民;全球价值链分工的利益来源:比较优势、规模优势和价格倾斜优势[J];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10期
7 孙兆斌;金融发展与出口商品结构优化[J];国际贸易问题;2004年09期
8 齐俊妍;金融发展与贸易结构——基于HO模型的扩展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05年07期
9 徐建军;汪浩瀚;;我国金融发展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及区域差异——基于跨省面板数据的协整分析和广义矩估计[J];国际贸易问题;2008年04期
10 高莉;;新贸易模式与世界经济失衡——基于NITP-GEM的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09年05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闻岳春,庞红学;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直接、间接金融协调发展探讨[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2期
2 薛风召;黄铭;;对直接金融和间接金融的简单比较[J];经济研究导刊;2014年12期
3 杨星,王琪琼;间接金融仍是金融业的主导模式——一种新的理论分析框架[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1年10期
4 商季光;大力发挥间接金融的功能[J];中央财政金融学院学报;1987年06期
5 杜兴满;;日本的间接金融和直接金融[J];国际金融研究;1988年03期
6 杜兴满;日本间接金融和直接金融的前景展望[J];世界经济;1990年01期
7 金哲;;直接金融、间接金融与货币政策[J];金融研究;1993年08期
8 巴曙松;直接金融与间接金融的互动关系[J];金融信息参考;1998年04期
9 高平;日本战后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间接金融结构分析[J];日本研究;1995年04期
10 郑蔚;;日本“传统型”向“市场型”间接金融转化的经济分析[J];现代日本经济;2010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琪琼;金融活动模式探析[D];暨南大学;2002年
2 张洪瑞;黑龙江省农村间接金融体系效率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6288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bankxd/6288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