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对储蓄存款的替代效应研究
本文关键词: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对储蓄存款的替代效应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银行理财产品 居民储蓄存款 替代效应 政策建议
【摘要】:近年来,我国居民储蓄存款增幅逐年下降,而银行理财产品募集资金规模则持续攀升。储蓄存款作为传统的金融资产,在家庭金融资产组合中所占比例下降,储蓄存款理财化趋势愈加明显。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对储蓄存款的替代效应,主要表现为以下四点:(1)完善了我国现有的利率传导机制,为金融机构规避存款利率管制提供了可行性途径;(2)加快了商业银行经营模式转型。理财产品的发展,缓解了银行总资产中信贷资产占比,拓宽了银行融资渠道;(3)改善了家庭金融资产配置方式。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居民手中的财富也在不断增加,由于信托行业门槛过高,加之证券市场近年来表现低迷,银行理财产品因其低风险高收益,给风险偏好适中投资者提供了额外的理财选择;(4)理财产品对储蓄存款的替代,收入储蓄在货币支出链中的减少,改变了货币需求结构,削弱货币政策有效性。本文共有五章:第1章是引言,介绍本文选题的背景意义、国内外研究情况以及本文的创新与不足;第2章,简单介绍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和居民储蓄存款业务,并分析这两项业务的市场运行情况;第3章是对储蓄存款向银行理财产品转化的动因进行了分析,并借由图表分析二者存在的替代关系;第4章是分析银行理财产品对储蓄存款产生替代后的影响路径:分别从利率市场化进程、商业银行经营模式转型、家庭金融资产配置行为以及货币政策有效性四个方面加以解析;第5章基于居民储蓄存款对银行理财产品的替代效应的政策思考。通过放开利率,提高理财产品的市场化定价能力及加强理财产品的监管力度以应对利率市场化的推进;明晰中间业务服务收费和督促业务流程的优化来加快我国银行经营模式的转型;提高家庭正规金融市场参与度,促进家庭金融资产调整来规范家庭金融资产结构配置;加之完善理财产品统计制度,调整存款准备金计提基础,将银行理财业务纳入我国货币供应量统计中以增强货币政策有效性。借此来增加银行理财产品对储蓄存款替代的正效应,减少其带来的负效应。
【关键词】:银行理财产品 居民储蓄存款 替代效应 政策建议
【学位授予单位】:西华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832.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0
- 1 绪论10-14
-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10-11
- 1.1.1 论文选题背景10
- 1.1.2 研究意义10-11
- 1.2 文献综述11-13
- 1.2.1 国外文献综述11
- 1.2.2 国内文献综述11-13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13-14
- 1.3.1 研究方法13
- 1.3.2 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点13-14
- 2 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储蓄存款相关概念及其市场运行状况14-19
- 2.1 银行理财产品的相关概念、特征14-15
- 2.1.1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概念14
- 2.1.2 我国银行理财产品的特征14-15
- 2.2 我国银行理财产品的主要分类15-17
- 2.2.1 根据银行理财产品期限结构分类15-16
- 2.2.2 根据银行理财产品主要风险收益分类16
- 2.2.3 根据理财产品投资对象分类16-17
- 2.3 居民储蓄存款相关概念及其市场运行状况17-19
- 2.3.1 居民储蓄存款的概念17
- 2.3.2 我国居民储蓄存款的特征分析17-19
- 3 我国银行理财产品与储蓄存款相关性分析19-25
- 3.1 银行理财产品市场运行状况考察19-20
- 3.1.1 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数量分析19-20
- 3.2 居民储蓄存款市场运行状况考察20-21
- 3.2.1 居民储蓄存款余额增长趋势放缓20-21
- 3.3 银行理财产品对储蓄存款替代趋势分析21-25
- 3.3.1 近年来储蓄存款理财化趋势明显21-22
- 3.3.2 银行理财产品募集资金对新增储蓄存款的替代22-23
- 3.3.3 银行理财对储蓄存款存在一定程度的替代效应23-25
- 4 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对储蓄存款的替代效应的影响路径25-46
- 4.1 理财产品的市场化定价推进了利率市场化进程25-29
- 4.1.1 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实践进程25-26
- 4.1.2 理财产品收益率曲线与利率市场化26-27
- 4.1.3 银行理财产品突破利率管制27-28
- 4.1.4 商业银行应对利率市场化的策略28-29
- 4.2 加快了商业银行经营模式转型29-35
- 4.2.1 商业银行传统经营发展模式29-30
- 4.2.2 我国银行经营结构转型与理财业务数据分析30-33
- 4.2.3 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发展趋势33-35
- 4.3 改变了家庭金融资产配置行为35-39
- 4.3.1 我国家庭金融资产配置行为的现状分析35-36
- 4.3.2 家庭金融资产的形成因素分析36
- 4.3.3 家庭金融资产配置行为的理论分析36-38
- 4.3.4 优化家庭金融资产配置行为的路径选择38-39
- 4.4 银行理财对储蓄存款的替代影响货币政策有效性39-46
- 4.4.1 理财产品对货币需求的影响39-40
- 4.4.2 银行理财产品对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机理40-41
- 4.4.3 银行理财产品对货币供给的影响41-44
- 4.4.4 银行理财产品对货币供应量统计的挑战44-46
- 5 银行理财对储蓄存款替代效应的政策思考46-50
- 5.1 利率市场化下发展银行理财业务的政策建议46-47
- 5.1.1 放开利率,,提高理财产品的市场化定价能力46
- 5.1.2 加强理财产品的监管46-47
- 5.2 银行经营模式转型中的理财业务发展建议47-48
- 5.2.1 加强中间业务的收费管理47
- 5.2.2 督促业务流程的优化47-48
- 5.3 发展银行理财业务,促进我国家庭金融市场参与度48
- 5.3.1 提高家庭正规金融市场参与度48
- 5.3.2 促进家庭金融资产结构的调整48
- 5.4 弱化银行理财业务对货币政策影响的建议48-50
- 5.4.1 完善理财产品统计制度49
- 5.4.2 调整存款准备金计提基础49-50
- 结论50-51
- 参考文献51-53
- 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成果53-54
- 致谢54-5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加强;陈晓红;;合作研发的替代效应和效率效应分析[J];求索;2007年10期
2 娄伟,王富旺,李海清;论经常项目与资本项目的互补、替代效应及其政策意义[J];经济师;1998年01期
3 李竟成;赵守国;;公司治理机制的替代效应研究[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4 胡金星;;产业融合产生过程的模型研究[J];改革与战略;2010年12期
5 曹廷求;钱先航;;中小银行机构公司治理机制的替代效应[J];金融论坛;2007年10期
6 阮荣平;郑风田;;中国农村“文明的冲突”[J];经济学(季刊);2011年03期
7 刘环政;蒋勇;;低碳视角下信息资源对农业投入的替代效应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14年06期
8 崔到陵;许成安;;收入导向型商品、价格导向型商品和文化消费——由“大、小蛋糕现象”切入的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7年03期
9 ;小麦市场将稳中走强[J];农家致富;2010年15期
10 张耀伟;;终极控制股东两权偏离、替代效应与公司价值[J];管理工程学报;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阮荣平;郑风田;;中国农村“文明的冲突”[A];经济学(季刊)第10卷第3期[C];2011年
2 王烨;盛明泉;;国资控股、股权激励计划选择与在职消费替代效应[A];中国会计学会201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江苏天鼎 秦洪;透视“替代效应”下的机会[N];中国证券报;2005年
2 小白;股市与艺市替代效应存在吗[N];中国改革报;2007年
3 雨木;股市与艺市:替代效应存在吗?[N];中国文化报;2007年
4 记者 王春华;物价上涨演绎“替代效应”[N];中国改革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林凡;小尺寸平板遭遇大屏手机 软硬件趋同替代效应凸显[N];通信信息报;2014年
6 本报记者 段健蓉 通讯员 甘德健;健全的社会保障才是公民的“永久型消费券”[N];湖南经济报;2009年
7 东方汇金 汪宇飞;饲用替代效应提振[N];期货日报;2013年
8 石智雷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农村家庭禀赋对社会保障的替代效应[N];中国人口报;2014年
9 观点 马健;券市行情与艺市行情存在替代效应吗?[N];民营经济报;2007年
10 刘丽波;股市低迷对消费挤占、替代效应不容忽视[N];消费日报;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婷婷;增值税转型对企业雇佣行为的影响[D];东南大学;2015年
2 王少娟;激励、监督替代效应与代理成本优化分析[D];天津财经大学;2014年
3 孟猛;我国通胀预期对真实通胀的影响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6年
4 李慧;我国银行理财产品对储蓄存款的替代效应研究[D];西华大学;2016年
5 李颖;资本充足监管与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6 杜荣炜;中国上市公司融资替代效应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3年
7 刘桂林;风险资产选择中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的实验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朱娇;国资控股公司股权激励计划选择与在职消费的替代效应研究[D];安徽财经大学;2013年
9 杨茜;中国家庭教育决策中“数量—质量”替代效应[D];东北财经大学;2015年
10 雷晶;不同基因型棉花钠钾交互和替代效应及其机制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65193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bankxd/6519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