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信贷论文 >

基于同业拆借的我国银行间市场系统风险传染研究

发布时间:2017-08-23 09:26

  本文关键词:基于同业拆借的我国银行间市场系统风险传染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银行间市场 系统风险传染 最大信息熵


【摘要】:在全球经济缓慢复苏,各国经济体经济走势与货币政策明显分化的背景下,我国需要进一步采取措施,推进金融改革,特别是在银行间市场交易成员的丰富与交易规模的不断扩大,银行间业务往来更为密切与复杂,我国的银行业面临风险增大的形势下,尤其需要加强银行风险的管理。因此,深入研究如何通过金融监管有效防范银行系统风险的发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2010-2014年70家银行的同业拆借数据,从银行风险传染的信用渠道出发,首先利用最大信息熵法构建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同业拆借矩阵,并采用改进的风险传染条件进行银行系统风险传染模拟,得到以下结论:一是近几年我国银行间市场风险传染效应逐渐变小,特别是2013-2014年形成系统风险的可能性不大;二是工商银行、中国银行是我国系统重要性银行,需加强监控,同时需关注国家开发银行、建设银行、兴业银行等银行的风险状况,以便在风险发生时及时切断风险传染源头。此外,城市商业银行抵抗风险传染较为脆弱,容易受到传染并积聚风险,扩大传染的效应,也需加强关注;三是多家银行作为初始传染源联合冲击银行系统时,其引发的传染结果比单家银行更为严重,需警惕多家银行联合冲击情况的发生;四是银行间系统风险传染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包括违约损失率、传染源银行的市场参与程度,单家银行的清偿能力,与传染源银行的联系程度等。基于上述实证结果,本文对防范银行系统风险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在监管的理论框架上,继续加强金融安全网,建立宏观审慎监管框架;在具体措施上,首先应通过采取强化风险预警机制、规范银行间市场交易,提高单家银行免疫能力三个方面的措施做好事前风险防范工作。其次,通过加强政府对风险传染过程干预、实施银行间成员免疫救助策略等手段完善事后风险补救措施,最终达到维护金融系统稳定的目的。
【关键词】:银行间市场 系统风险传染 最大信息熵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832.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0
  • 第1章 导论10-17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10-11
  • 1.1.1 研究背景10
  • 1.1.2 研究意义10-11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11-14
  • 1.2.1 银行间市场网络结构特征研究11
  • 1.2.2 银行间市场系统风险传染研究11-13
  • 1.2.3 小结13-14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14-16
  • 1.3.1 研究内容14-15
  • 1.3.2 研究方法15-16
  •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16-17
  • 1.4.1 创新点16
  • 1.4.2 不足之处16-17
  • 第2章 理论基础17-23
  • 2.1 系统风险与银行系统风险的界定17-18
  • 2.1.1 系统风险与系统性风险17
  • 2.1.2 银行系统风险17-18
  • 2.2 银行系统风险的特征18-19
  • 2.2.1 负外部性18
  • 2.2.2 传染性18
  • 2.2.3 逐步扩大性18-19
  • 2.3 银行系统风险传染成因19-20
  • 2.3.1 金融市场脆弱性理论19
  • 2.3.2 信息不对称理论19-20
  • 2.3.3 风险溢出效应理论20
  • 2.4 银行系统风险传染渠道20-23
  • 2.4.1 基于信用渠道传染20-21
  • 2.4.2 基于信息渠道传染21
  • 2.4.3 基于支付渠道传染21-23
  • 第3章 我国银行间市场及其系统风险分析23-34
  • 3.1 我国银行间市场总体情况23-25
  • 3.1.1 我国银行间市场参与成员及规模23
  • 3.1.2 各分市场发展情况23-25
  • 3.2 我国同业拆借市场现状25-28
  • 3.2.1 总体交易规模25-26
  • 3.2.2 参与机构规模26-28
  • 3.3 我国银行间市场系统风险分析28-32
  • 3.3.1 宏观经济形势28-29
  • 3.3.2 银行风险管理能力29-31
  • 3.3.3 银行监管现状31
  • 3.3.4 小结31-32
  • 3.4 基于同业拆借的我国银行间市场系统风险传染渠道分析32-34
  • 第4章 基于同业拆借的我国银行间市场系统风险传染机理34-39
  • 4.1 同业拆借矩阵的估计34-36
  • 4.2 风险传染基本假设36
  • 4.3 风险传染判定条件36
  • 4.4 风险传染过程36-39
  • 4.4.1 单家银行冲击37-38
  • 4.4.2 多家银行冲击38-39
  • 第5章 基于同业拆借的我国银行间市场系统风险传染实证分析39-52
  • 5.1 数据的选取及处理39
  • 5.2 系统风险传染实证分析39-50
  • 5.2.1 单一银行触发的风险传染情况39-48
  • 5.2.2 多银行触发的风险传染情况48-50
  • 5.3 实证结论50-52
  • 第6章 主要结论与政策建议52-57
  • 6.1 主要结论52
  • 6.2 政策建议52-57
  • 6.2.1 完善金融安全网,建立有效的宏观审慎监管体系53-54
  • 6.2.2 加强事前风险防范54-55
  • 6.2.3 完善事后补救措施55-57
  • 参考文献57-60
  • 附录一 各银行代码对应名称与清偿能力60-62
  • 附录二 仿真模拟我国银行间市场系统风险传染MATLAB代码62-67
  • 致谢67-68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6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伟;何建敏;余德建;;不同趋势下沪铜场内外风险传染实证——基于整体传染与时变传染的分析[J];管理工程学报;2013年02期

2 赵胜民;谢晓闻;方意;;中国在全球股市风险传染网络中的角色研究——基于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时期的样本分析[J];财经论丛;2013年05期

3 陈庭强;何建敏;;基于复杂网络的信用风险传染模型研究[J];软科学;2014年02期

4 贺根庆;;金融市场风险传染的原因及影响因素研究[J];征信;2014年07期

5 吴宝;李正卫;池仁勇;;社会资本、融资结网与企业间风险传染——浙江案例研究[J];社会学研究;2011年03期

6 陈春蓉;;中国房地产行业与金融行业的风险传染实证分析[J];商品与质量;2011年S7期

7 尹群耀;陈庭强;何建敏;吴亚丽;;基于滤子理论的信用风险传染模型[J];系统工程;2012年12期

8 张英奎;马茜;姚水洪;;基于复杂网络的银行系统风险传染与防范[J];统计与决策;2013年10期

9 邓晶;张加发;李红刚;;基于信贷网络的经济波动和风险传染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4期

10 王倩;T.Hartmannwendels;;信用违约风险传染建模[J];金融研究;2008年10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金融学博士 程实;风险传染引发美国经济恶性循环之忧[N];证券时报;2007年

2 本报记者 杨洋;“非法集资”频发 银行严防风险传染[N];金融时报;2014年

3 鲍仁;银监会:严控外部风险传染[N];期货日报;2012年

4 朱文彬;银监会重兵布控银行业外部风险传染[N];中国城乡金融报;2013年

5 本报记者 史进峰;信用违约、表外、外部风险传染 银监会锁定三大监管重点[N];21世纪经济报道;2013年

6 本报记者 钟辉 实习记者 陈琳;48.65万亿“表外”逼近“表内” 监管警示风险传染[N];21世纪经济报道;2013年

7 经济视点报记者 吴春波;谨防地产行业风险传染社区银行业[N];经济视点报;2014年

8 证券时报记者 贾壮;防范个别房企资金链断裂风险传染[N];证券时报;2014年

9 本报记者 唐皎;银监会:警惕资产风险传染银行系统[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李丽;企业集团内部信用风险传染机理与信用风险控制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2 杨扬;企业集团信用风险传染与演化机理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3 隋新;基于多重信贷网络的银企间风险传染与控制研究[D];东南大学;2016年

4 李永奎;基于复杂网络的关联信用风险传染延迟效应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6年

5 万阳松;银行间市场风险传染机制与免疫策略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6 李松恭;商业银行保证组合信用风险传染与缓释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7 王彭;证券市场第三产业板块行业间信用风险传染研究[D];湖南大学;2014年

8 靳飞;中国股票市场的风险传染和投资转移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学帅;资产价格联动性及风险传染机制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2 喻冬冬;知识共享对供应链违约风险传染的影响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3 李杰汀;基于复杂网络的关联信用风险传染建模与仿真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4 罗佳;担保链风险传染运行机理的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5年

5 张凡;银行网络视角下的风险传染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5年

6 廖凯亮;我国商业银行同业业务风险传染的特征及因素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5年

7 汪媛;我国银行间系统性风险传染及风险防范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5年

8 邱宁;我国银行间市场的风险传染效应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5年

9 张岩;我国离岸外汇市场与境内外汇市场收益率波动间的风险传染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5年

10 林丽;信用违约风险在地区之间传染的空间溢出效应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7242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bankxd/7242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deb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