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信贷论文 >

P2P平台“跑路”现象的原因及其解决方法

发布时间:2017-09-04 14:47

  本文关键词:P2P平台“跑路”现象的原因及其解决方法


  更多相关文章: P2P“跑路”现象 信息不对称 风险控制 监督不足


【摘要】:近些年,随着互联网发展的深入,P2P (peer to peer:个人对个人)业务在我国也出现了迅猛发展的势头。值得肯定的是,P2P业务作为新兴的互联网借贷创新模式,推动了我国借贷模式和格局的进一步深化改革。但同时更为令人担心的是随之而来的P2P“跑路”等负面事件的频繁发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P2P的‘跑路’现象”引起了须要我们引起了经济学界和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和研究,认真分析其中的根本原因,旨在及早采取行动,规避可能更严重问题的发生。P2P“跑路”是指P2P平台无法按照约定兑付投资者的本金和投资收益,进而失去联系或携款潜逃。P2P“跑路”事件的不断发生,不仅造成了相关投资人的直接经济损失,也使得整个社会对P2P这个新兴的金融创新模式提出了质疑和担心。社会各界对P2P投来了更多关注的目光,纷纷对P2P“跑路”事件进行分析,从诸多角度剖析“跑路”现象频繁发生的原因。一些观点认为是P2P模式的不够成熟及其模式内在的缺陷,还有些认为是P2P的扩张过快而违背了现实的经济环境。本文则从多个方面来分析P2P“跑路”现象的原因,希望能够引发大家更为深层次的思考以及及时地采取对策。首先,P2P作为新兴的互联网借贷模式,虽然其载体和渠道发生了新的变化,但其本质还是金融的借贷业务,是出资人与借款人因为资金的供求关系而产生的借贷关系。通过分析我国现有的借贷环境和格局,挖掘出造成P2P“跑路”现象的最重要原因是P2P中一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因素。其次,逐一分析P2P中的各种模式,指出现行的各种P2P模式加剧了“跑路”问题的发生。再次,P2P的风险控制能力不足加大了违约风险的可能性。由于积累和沉淀,引发了范围更广、影响更大的违约,触发了流动性问题,因而造成了“跑路”。最后,对P2P平台的监督不足使得问题P2P平台“有机可乘”,甚至导致了“跑路”。综上所述,这些原因才是造成现阶段P2P平台“跑路”现象的深层次原因,在今后P2P行业发展过程更加值得我们注意。通过上述对原因的分析,提出防范和解决P2P“跑路”现象的方法和建议。第一,树立P2P只做“信息平台”的定位。第二,完善P2P信息的披露,减少借贷双方的信息不对称。第三,建立P2P信用体系。第四,完善P2P平台的风控机制。第五,明确监管责任,制定和落实监管细则。保持内部控制和外部控制的不断完善,使之形成合力,推动P2P的健康发展,为推动互联网金融创新和助力金融改革的深化而做出积极的贡献。
【关键词】:P2P“跑路”现象 信息不对称 风险控制 监督不足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724.6;F832.4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1
  • 第一章 导论11-15
  • 一、研究背景和动因11-12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12-13
  • 1. 现阶段对P2P“跑路”现象的研究12
  • 2. 信息经济理论帮助探究P2P“跑路”现象12-13
  • 三、研究的思路和方法13-15
  • 1. 实证调查与分析方法13-14
  • 2. 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14-15
  • 第二章 P2P“跑路”现象的现状15-26
  • 一、P2P在中国的迅猛发展15-21
  • 1. P2P平台的内部运行机制16
  • 2. P2P在中国的发展现状16-18
  • 3. 中国P2P迅猛发展的原因18-21
  • 二、P2P“跑路”现象的现状21-26
  • 1. P2P“跑路”现象的表现形式22-23
  • 2. P2P“跑路”平台的特征23-26
  • 第三章 P2P“跑路”现象的原因26-57
  • 一、信息不对称影响了P2P借贷关系26-38
  • 1. 信息不对称理论的概述26-28
  • 2. 信息不对称影响P2P市场的需求和供给28-29
  • 3. 信息不对称在P2P平台中的表现形式29-38
  • 二、P2P的运营模式加剧了“跑路”现象38-46
  • 1. P2P纯线上模式39-41
  • 2. P2P线上线下模式41-43
  • 3. P2P债权转让模式43-46
  • 三、P2P平台的风控能力不足46-51
  • 1. 信用贷款风控模式及其不足47-49
  • 2. 担保风控模式及其不足49-50
  • 3. 抵押模式的不足50-51
  • 四、P2P平台的监督不足51-57
  • 1. P2P平台门槛的监督不足51-53
  • 2. P2P平台运营的监督不足53-54
  • 3. 投资资金的监督不足54-55
  • 4. 事后监督不足55-57
  • 第四章 改善和解决P2P“跑路”现象57-65
  • 一、树立P2P只做“信息平台”的定位57-58
  • 二、增强P2P信息披露58-59
  • 三、建立P2P信用体系59-62
  • 四、完善P2P风控机制62
  • 五、明确P2P监管责任和落实监管细则62-65
  • 第五章 结论65-66
  • 参考文献66-6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世浩;;精准广告 再造P2P时代网络盈利新模式[J];中国广告;2006年10期

2 叶青;;P2P商业模式发展道路探析[J];商场现代化;2008年13期

3 解亚萍;;P2P的大规模在线游戏结构设计[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4 罗东;;小额信贷“P2P”[J];21世纪商业评论;2011年12期

5 倪月娟;;我国P2P小额网络信贷研究[J];现代商业;2013年27期

6 魏李良;;P2P网络信贷行业的规范发展[J];北方经济;2013年13期

7 ;P2P无线东京大登陆[J];网际商务;2001年07期

8 田东升;;P2P网络信贷危机四伏[J];新产经;2013年02期

9 张志强;;当前我国P2P信贷现状及发展对策[J];华北金融;2013年07期

10 樊融杰;;P2P入侵外汇交易[J];英才;2014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梁达;王涛;郑为东;杨柳;;浅析P2P网络存储[A];广西计算机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梁达;王涛;郑为东;杨柳;;浅析P2P网络存储[A];广西计算机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徐向阳;吴晓峰;;P2P网络中证书库系统的研究与设计[A];2008'中国信息技术与应用学术论坛论文集(二)[C];2008年

4 蔡瑞媛;温小霓;;现代信用借贷的创新模式:P2P网络借贷平台[A];第九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3年

5 李钧;王新;;P2P存储网络中的冗余维持[A];第15届全国信息存储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6 赵靖;邓倩妮;;Segment Storage System:基于P2P的网络存储服务(英文)[A];2006年全国开放式分布与并行计算机学术会议论文集(三)[C];2006年

7 李红玉;覃海生;;P2P资源搜索算法概述[A];广西计算机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张晓玲;钟诚;李智;李锦;张尊国;;基于反馈选择的P2P网络搜索算法[A];2007年全国开放式分布与并行计算机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7年

9 汤克明;王创伟;陈];;P2P模拟器的比较研究[A];2008年全国开放式分布与并行计算机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8年

10 王伟;戴跃发;石东海;;P2P网络安全体系结构[A];中国电子学会第十六届信息论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游寰臻;传统银行竞相涉水P2P网贷 野蛮疯长亟需监管跟进[N];通信信息报;2013年

2 记者 朱雪利;大鳄和小鱼共存的P2P[N];杭州日报;2014年

3 本报记者 任晓;“国家队”P2P网贷评价体系发布[N];中国证券报;2014年

4 本报记者 曾颂;广州立根再贷款公司酝酿P2P 拓宽小贷再融资渠道[N];21世纪经济报道;2014年

5 新新贷副总裁 陈志飞;P2P网贷应尊重金融逻辑[N];农村金融时报;2013年

6 记者 高谈;P2P投资者连踩四雷 200多万被套[N];第一财经日报;2013年

7 本报记者 张敏捷;银行涉水网贷 P2P迎来“正规军”[N];海峡财经导报;2013年

8 本报记者 王润珠;多家银行摩拳擦掌筹备P2P[N];民营经济报;2013年

9 本报记者 松壑;P2P网贷陷“链式危机” 投资者维权进退迷茫[N];21世纪经济报道;2013年

10 新金融记者 袁诚 实习生 张梦龙;P2P“非法集资”第一案追踪[N];新金融观察;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梦然;P2P网络借贷投资者的信息识别与行为偏差[D];清华大学;2014年

2 刘绘;我国P2P网络借贷的风险与监管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5年

3 刘姗姗;基于P2P的大规模分布式虚拟现实系统设计中若干问题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4 张冶江;主动P2P蠕虫的检测与防御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5 曹旭斌;P2P在线借贷平台社会资本测量及作用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年

6 杨磊;针对P2P节点不合作行为的信任与激励机制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7 王卫东;单源P2P组播的系统安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万校基;网络借贷(P2P)平台的成长模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9 刘孝男;移动P2P网络中基于方向搜索算法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10 王向辉;P2P网络拓扑结构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盼;我国商业银行发展P2P的动因及策略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4年

2 候亚美;我国P2P网络借贷发展问题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3 刘琦;P2P下载技术在网络应用中侵权问题的刑法评价[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4 李梦桥;P2P网络借贷风险监管法律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5 余嘉敏;网络借贷(P2P)平台的量化监管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5年

6 王飞;P2P网络借贷的法律风险及防范[D];辽宁大学;2015年

7 颜宝成;我国P2P网络借贷平台风险防范法律对策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5年

8 冯泽敏;中国P2P网络借贷信用风险研究[D];辽宁大学;2015年

9 李季;P2P网络借贷中第三方信任对借款成功率的影响[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10 艾丽淑;国内P2P网络借贷逾期率影响因素研究与社区网络构建建议[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7921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bankxd/7921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af3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