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家庭储蓄率决定机制的数理分析与实证检验——对中国高储蓄率之谜的一种解释
本文关键词:中国家庭储蓄率决定机制的数理分析与实证检验——对中国高储蓄率之谜的一种解释
更多相关文章: 家庭储蓄率 决定机制 高储蓄之谜 预期寿命 动态面板模型
【摘要】:通过数理模型证明,工作期时长与退休期时长的比率同家庭储蓄率呈减函数关系,当存在法定退休年龄时,预期寿命延长等效于减小工作期时长与退休期时长的比率,从而产生提高家庭储蓄率的效应。运用中国3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预期寿命延长和收入增长对中国家庭储蓄率有显著正向影响,并且家庭储蓄行为存在很强的储蓄惯性和"增长倾斜"效应。这些结果有助于理解中国高储蓄率现象。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
【关键词】: 家庭储蓄率 决定机制 高储蓄之谜 预期寿命 动态面板模型
【基金】: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项目“人口老龄化经济增长效应理论与实证研究” 2013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老龄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13JZD005)的资助
【分类号】:F832.22;F126.1
【正文快照】: 一、引言长期以来,中国经济一直保持着很高的储蓄率,即使在控制了储蓄率的一些决定因素之后,中国的国民储蓄率仍然要比正常水平高出10%左右,于是许多学者将这种现象称之为中国高储蓄之谜(Kraay,2000)。[1]高储蓄不仅导致本国高投资,而且增加投资外寻“出路”而增加净出口的压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生龙;胡鞍钢;郎晓娟;;预期寿命与中国家庭储蓄[J];经济研究;2012年08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领娣;张磊;李荣杰;杨明晔;;能源禀赋、人力资本与中国绿色经济绩效[J];当代经济科学;2013年04期
2 陈昊;;出口是否加剧了就业性别歧视?——基于倾向评分匹配的再估计[J];财经研究;2013年09期
3 李丹;;“省直管县”改革对市、县经济利益格局分配的研究[J];财经论丛;2013年05期
4 吕延方;;公共政策与我国城乡收入及其差距的关联性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3年09期
5 梁权熙;白晔;覃巍;;法律对投资者权利保护对FDI的区位流向影响研究——来自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1997-2007[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3期
6 赵安平;罗植;;扩大民生支出会推高房价吗[J];北京金融评论;2012年01期
7 谭术魁;王斯亮;;中国住宅市场羊群效应的比较测度——基于省际动态面板数据模型的实证研究[J];中国房地产;2013年20期
8 周立群;王向;;城乡融合、服务业增长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基于新兴古典经济学的经验研究[J];财经研究;2013年10期
9 刘修岩;吴燕;;出口专业化、出口多样化与地区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13年08期
10 Baoshan Zhang;Xiaoni Zhang;Xiaoling Yuan;;Pollutant emissions,energy consump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Evidence from dynamic panel data[J];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邵全权;李晓慧;;关于保险业反垄断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A];建立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与经济社会发展——北大赛瑟(CCISSR)论坛文集·2013[C];2013年
2 陈华;展凯;邹琪慧;;寿险保单退保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动态GMM模型的研究[A];建立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与经济社会发展——北大赛瑟(CCISSR)论坛文集·2013[C];2013年
3 何青;方才;;市场化进程对企业现金持有行为真的有影响吗——基于动态面板模型的实证分析[A];首届中国金融发展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3年
4 粟勤;张海洋;王佳俊;;中国农村信用社发展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A];首届中国金融发展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3年
5 王维国;杜修立;;中国经济增长的经验分析:动态Panel Data模型方法[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4卷)[C];2003年
6 赵振全;于震;刘淼;;中国金融发展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关联性——基于面板数据GMM估计的实证检验[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8卷)[C];2007年
7 田柳;赵军;;二元财政、城乡差距与地区经济增长——基于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的实证分析[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3卷)[C];2012年
8 龚新蜀;顾成军;;欠发达地区制造业出口与发展潜力的影响因素——基于新疆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13卷)[C];2012年
9 马晓芸;谢洪明;;跨国并购对R&D投入的影响——基于中国制造业行业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A];第十一届中国技术管理(2014`MOT)年会论文集[C];2014年
10 汪伟;;经济增长、人口结构变化与中国高储蓄[A];经济学(季刊)第9卷第1期[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贾宪洲;知识互补性视角下科研对自主创新影响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2 王娟;财政分权、政府支出与碳排放[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3 李科;中国产业结构调整与节能减排的计量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4 王山慧;中国上市公司R&D投资的融资约束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5 李毅;交互效应面板数据模型的理论与应用[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6 梁艳;资本监管约束下商业银行风险承担行为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2年
7 李勇;发展战略,,产权结构和长期经济增长[D];西北大学;2013年
8 胡俊;美国对华农产品反倾销贸易救济经济效果分析[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9 雷日辉;金融发展与出口绩效[D];湖南大学;2013年
10 代迪尔;产业转移、环境规制与碳排放[D];湖南大学;201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静;人口因素、中国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D];山东大学;2013年
2 董文龙;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对企业投融资行为的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3 余黎明;研发支出和市场营销投入对企业成长影响的实证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3年
4 李茂;中国实际负利率与高储蓄并存的原因与影响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年
5 李柯;东道国国家经济风险对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影响的实证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3年
6 梁冰洁;最优资本结构对企业价值影响的定量化研究[D];湘潭大学;2012年
7 熊炬成;高管自利动机下的R&D投资与公司绩效研究[D];湘潭大学;2012年
8 姚潇颖;我国中高收入家庭的住房财富效应及其结构性差异[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9 李丹圆;人口年龄结构对外贸失衡的影响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10 胡琪玲;外资R&D对本地企业创新能力的技术溢出效应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李扬,殷剑峰;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高储蓄、高投资和中国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05年02期
2 贺菊煌;经济增长模型中的储蓄率内生化问题[J];经济研究;2005年08期
3 杨汝岱;陈斌开;;高等教育改革、预防性储蓄与居民消费行为[J];经济研究;2009年08期
4 刘生龙;王亚华;胡鞍钢;;西部大开发成效与中国区域经济收敛[J];经济研究;2009年09期
5 汪伟;;计划生育政策的储蓄与增长效应:理论与中国的经验分析[J];经济研究;2010年10期
6 孙涛;黄少安;;非正规制度影响下中国居民储蓄、消费和代际支持的实证研究——兼论儒家文化背景下养老制度安排的选择[J];经济研究;2010年S1期
7 刘兆博;马树才;;基于微观面板数据的中国农民预防性储蓄研究[J];世界经济;2007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斌;;论我国储蓄率的变化趋势[J];西南金融;2006年06期
2 刘煜辉;;让政府和企业储蓄率降下来是关键[J];银行家;2006年12期
3 张明;;20世纪90年代以来关于储蓄率研究的最新动态[J];世界经济;2007年04期
4 王弟海;龚六堂;;增长经济中的消费和储蓄——兼论中国高储蓄率的原因[J];金融研究;2007年12期
5 李昭;;正确认识中国高储蓄率的成因和形成机制[J];中国城市经济;2009年07期
6 陈晖;;中美两国储蓄率比较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09年07期
7 廖料;;中国的储蓄率真的很高吗?[J];金融博览;2009年09期
8 包兴安;;不能“妖魔化”中国储蓄率和投资率[J];金融博览;2009年09期
9 ;中国高储蓄率之惑[J];国际融资;2010年07期
10 周晓东;;中国如何实现适度储蓄率[J];企业研究;2010年2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贺菊煌;;储蓄率:基于寿命不确定模型的分析[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4卷)[C];2003年
2 贺菊煌;;储蓄率:基于寿命确定模型的分析[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6卷)[C];2005年
3 樊纲;;企业储蓄率高是内外失衡的重要原因之一[A];2009年宏观经济与改革走势座谈会论文集[C];2009年
4 刘明;朱斌;;基于永久收入假说的中国储蓄率研究——中国城乡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检验[A];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赵振全;于震;刘淼;;中国金融发展、储蓄率与经济增长间的动态影响机制[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9卷)[C];2008年
6 贺菊煌;;流动性条件对社会储蓄率的影响——基于确定寿命模型的分析[A];21世纪数量经济学(第8卷)[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滇庆:警惕高储蓄率对银行体系的影响[N];中国城乡金融报;2005年
2 程实;刺激消费能破解高储蓄率难题吗[N];广州日报;2005年
3 枕石;高储蓄率的是与非[N];上海金融报;2005年
4 姜凌云;高储蓄率折射国民消费信心不足[N];中国信息报;2005年
5 张培娟;46%储蓄率灼伤中国经济 专家为储蓄降温支招[N];中国改革报;2006年
6 傅勇;中国高储蓄谜团试解[N];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
7 张若斌;美储蓄率再现负值[N];上海金融报;2007年
8 ;政府应做好应对储蓄率下降的准备[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9 证券时报记者 吴家明;勒紧裤腰带 美国储蓄率创近6年新高[N];证券时报;2009年
10 周小川;关于储蓄率问题的思考[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郑纯雄;中国最优储蓄率的决定及宏观经济效应[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2 于晨光;储蓄率差异对中美经济失衡的影响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隋雯霞;中国企业高储蓄率的成因后果和对策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3年
2 余鹏程;全球化背景下的美国私人储蓄率下降之谜[D];复旦大学;2011年
3 曹进宇;中国高储蓄率对经济的负面影响及对策[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思林;我国过高储蓄率成因及对策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3年
5 何婷婷;中国储蓄率增长原因研究[D];厦门大学;2014年
6 万博;对我国储蓄率过高的验证与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4年
7 丁海云;中国经济增长的最优储蓄率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4年
8 姜伟;我国最优储蓄率与社会养老保险关系实证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9 夏轶;中国高储蓄率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研究[D];云南大学;2011年
10 袁莎莎;预期寿命对储蓄率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84490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bankxd/8449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