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信贷论文 >

中山市企业征信问题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4 06:32

  本文关键词:中山市企业征信问题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中山市 企业征信 征信系统


【摘要】:“人无信不立,企无信不振,国无信不兴”,征信是当代市场经济建立并运作的基础。良好的社会征信系统是市场经济健康、稳定、持续发展的长效保障机制,做为重要组成部分的企业征信系统则是决定社会征信系统能否有效运行的关键因素。近几年来,我国广泛开展企业征信建设,征信的约束作用逐渐显现,市场经济环境明显改善。但由于我国企业征信建设工作起步较晚,企业征信观念还很淡薄,信用行为还不规范,征信法律体系还不完善,征信监管体制还不健全,征信行业发展还比较落后,与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水平还不协调,业已成为阻碍我国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瓶颈”。因此,对企业征信问题进行研究,对于提高信用水平、促进国家经济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国内外企业征信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的基础上,首先对企业征信的相关概念和历史沿革进行分析,并阐明企业征信的作用和意义。其次,结合中山市的实际情况,通过实证研究,认为守信受益、失信受惩的氛围在中山市已经初步形成,但企业征信建设效果还不理想,企业失信行为比比皆是并日趋普遍,且存在没有权责明确的统筹协调机构;信息共享不够充分;征信管理制度不完善;衰弱的市场需求无法满足征信市场发展的需求;失信惩戒机制不完善;征信评级结论不一且可信度不高;征信建设投入不足等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政府缺乏建设企业征信的迫切需求;政府相关部门各自为政;长期忽略社会征信意识导致的诚信风气不良;征信业发展时间短且市场规模小;监督管理机构难以满足企业征信建设的需求。再者,分析了国际上现行的几种典型的企业征信系统——即美国模式、德法模式、日本模式以及泰国模式,对这四种不同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并综合考虑我国上海市、湖南省、深圳市等地区性企业征信建设的经验,认为中山市需借鉴国内外经验,构建中山市特色的企业征信。最后,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完善中山市企业征信的建议:一是采用地方政府与中国人民银行“双推动”模式;二是推动信息共享及评级结论运用;三是建立健全征信制度与失信惩戒机制;四是培育企业征信服务市场;五是加大对征信建设的投入。为防范和惩治失信行为、改善经济生态环境、保护市场经济主体的合法权益提供保障。
【关键词】:中山市 企业征信 征信系统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832.4;F279.27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第一章 绪论11-22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11-13
  • 1.1.1 研究背景11-12
  • 1.1.2 研究意义12-13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13-17
  • 1.2.1 国外相关研究13-15
  • 1.2.2 国内相关研究15-17
  • 1.2.3 研究述评17
  • 1.3 主要概念界定和相关理论基础17-20
  • 1.3.1 主要概念界定17-19
  • 1.3.2 相关理论基础19-20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20
  • 1.4.1 研究内容20
  • 1.4.2 研究方法20
  • 1.5 研究目标和技术路线20-22
  • 1.5.1 研究目标20-21
  • 1.5.2 技术路线21-22
  • 第二章 中山市企业征信的现状分析22-30
  • 2.1 我国企业征信的历史沿革22-24
  • 2.1.1 起步阶段22
  • 2.1.2 恢复发展阶段22-23
  • 2.1.3 稳步发展阶段23-24
  • 2.2 中山市企业征信的现状24-29
  • 2.2.1 中山市企业征信的概况24-25
  • 2.2.2 中山市企业征信的机构25-26
  • 2.2.3 中山市企业征信的人员配置26
  • 2.2.4 中山市企业征信信息的采集及使用26-27
  • 2.2.5 中山市企业征信的平台建设27-28
  • 2.2.6 中山市企业征信的制度建设28-29
  • 2.3 本章小结29-30
  • 第三章 中山市企业征信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30-37
  • 3.1 中山市企业征信存在的问题分析30-34
  • 3.1.1 没有权责明确的统筹协调机构30-31
  • 3.1.2 信息共享不够充分31-32
  • 3.1.3 征信管理制度不完善32
  • 3.1.4 衰弱的市场需求无法满足征信市场发展的需求32
  • 3.1.5 失信惩戒机制不完善32-33
  • 3.1.6 征信评级结论不一且可信度不高33
  • 3.1.7 征信建设投入不足33-34
  • 3.2 中山市企业征信存在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34-36
  • 3.2.1 政府缺乏建设企业征信的迫切需求34
  • 3.2.2 政府相关部门各自为政34-35
  • 3.2.3 长期忽略社会征信意识导致的诚信风气不良35
  • 3.2.4 征信业发展时间短且市场规模小35-36
  • 3.2.5 监督管理机构难以满足企业征信建设的需求36
  • 3.3 本章小结36-37
  • 第四章 国内外企业征信建设的经验与启示37-44
  • 4.1 国外企业征信经验借鉴37-40
  • 4.1.1 美国“市场化”模式的经验37-38
  • 4.1.2 德法“政府主导”模式的经验38
  • 4.1.3 日本“会员制”模式的经验38-39
  • 4.1.4 泰国“混合”模式的经验39-40
  • 4.1.5 国外企业征信建设的启示40
  • 4.2 国内企业征信经验借鉴40-43
  • 4.2.1 上海“公司经营、市场化运作”的经验40-41
  • 4.2.2 湖南省“三库一网一平台”的经验41-42
  • 4.2.3 深圳“政府主导、事业运作”的经验42
  • 4.2.4 国内企业征信建设的启示42-43
  • 4.3 本章小结43-44
  • 第五章 完善中山市企业征信的对策建议44-49
  • 5.1 采用地方政府与中国人民银行“双推动”模式45-46
  • 5.2 推动信息共享及评级结论运用46
  • 5.3 建立健全征信制度与失信惩戒机制46-47
  • 5.4 培育企业征信服务市场47-48
  • 5.5 加大对征信建设的投入48
  • 5.6 本章小结48-49
  • 结论49-51
  • 参考文献51-53
  •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53-54
  • 致谢54-55
  • Ⅳ-2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5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彦斐,高莹;改善信息环境,促进企业征信行业的发展[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4年02期

2 黄正新;;我国企业征信模式选择与对策[J];金融与经济;2005年12期

3 姜东明;曹燕;;充分发挥企业征信优势 防范关联企业信贷风险[J];金融纵横;2006年01期

4 万东山;;从国际经验看我国企业征信模式的选择[J];武汉金融;2008年10期

5 王鹦;;企业征信在防范信贷风险维护金融稳定中的应用和拓展探析[J];上海金融;2013年09期

6 高杰英;;君子之言,,信而有征——企业征信篇[J];金融博览(银行客户);2008年08期

7 王中佳,汤钟尧;当前企业征信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决策咨询通讯;2005年04期

8 周显志,蒲海涛;关于完善企业征信法律制度的探讨[J];经济论坛;2005年06期

9 周显志,蒲海涛;完善我国企业征信法律制度[J];上海企业;2005年02期

10 赵怀勇;我国企业征信业发展的现状、问题与政策建议[J];经济研究参考;2002年17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特约记者 王云鹏 记者 安明静;尽快完善企业征信机制[N];财经时报;2001年

2 王少芬 本报记者 傅江平;深圳建成企业征信数据库[N];中国质量报;2012年

3 记者 易东;深圳建成华南最大企业征信数据库[N];深圳特区报;2012年

4 ;防止企业跌倒的“金拐杖”[N];上海金融报;2004年

5 本报记者 胡亮;我国个人和企业征信将区别管理[N];中国经济时报;2013年

6 李新庚;我国企业征信模式及管理办法[N];中国企业报;2002年

7 记者  禹刚 见习记者 袁靖;央行:企业征信数据库上半年全国联网[N];上海证券报;2006年

8 记者 李丹丹;个人、企业征信业务准入门槛不一 违规成本大幅攀升[N];上海证券报;2013年

9 记者 周闯 通讯员 倪炜 王峰;上市公司就是“香饽饽”?[N];金融时报;2007年

10 记者 董云峰 洪偌馨;“中担事件”暂无解决方案[N];第一财经日报;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彭陆银;中山市企业征信问题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2 武建英;企业征信的法律规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3 陈源媛;企业征信供求失衡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7年

4 丁祥华;我国企业征信信息共享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5 牛勋;青岛市企业征信服务平台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6 王毅;我国现阶段企业征信建设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8484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bankxd/8484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c91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