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税政策和金融政策对中国高技术产业集聚效应分析——基于五大行业灰色综合关联度
本文关键词:财税政策和金融政策对中国高技术产业集聚效应分析——基于五大行业灰色综合关联度
更多相关文章: 高技术产业 修正EG指数 产业集聚 灰色综合关联度
【摘要】:采用修正EG指数测算1997—2011年我国高技术行业的产业五大行业集聚指数,从我国的财税政策和金融政策角度出发,运用灰色关联法测算产业集聚指数与财政税收政策指标(财政政策指标、税收政策指标)、金融政策指标(信贷政策指标、私人融资指标)的灰色综合关联度,结果表明,在影响产业集聚的政策中,财税政策的效应高于金融政策。并针对分析结果提出我国高技术产业今后发展的政策建议。
【作者单位】: 西北师范大学经济学院;
【关键词】: 高技术产业 修正EG指数 产业集聚 灰色综合关联度
【分类号】:F812.0;F832.0;F276.44;F224
【正文快照】: 随着经济全球化步伐的日益加快,国际间的竞争愈演愈烈,产业的空间布局不是趋于分散,反而使经济、技术和企业家的活动趋向于在一定的区位集聚。产业的空间集聚现象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的经济现象。一个多世纪来,经济学家和经济地理学者都对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现象表现出极大的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詹宇波;张卉;;修正的E-G指数与中国制造业区域集聚度量[J];东岳论丛;2010年02期
2 张荣刚;梁琦;;产业集群内中小企业融资环境实证分析[J];生产力研究;2007年01期
3 钱水土;金娇;;金融结构、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2000-2007年长三角地区面板数据分析[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0年04期
4 刘恒江,陈继祥;国外产业集群政策研究综述[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年11期
5 徐光瑞;;中国高技术产业集聚与产业竞争力——基于5大行业的灰色关联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10年08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马雪娇;中国电子机械制造业集聚的金融深化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司增绰;;区域商贸流通发展与公路交通水平计量分析[J];商业研究;2011年08期
2 蔡宁;徐梦周;;产业集群网络失灵及其政策启示[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3 段姝;;中小企业产业集群融资内生信用生成机制研究[J];财会月刊;2011年21期
4 唐健;李岩;;产业资本对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影响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年06期
5 吴未;陀扬桦;陈亮;;政策对产业集群发展的影响研究——以晋江市陈埭镇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6年05期
6 方永恒;;产业集群政策的困境与出路[J];湖南社会科学;2010年01期
7 宣烨;宣思源;;产业集聚、技术创新途径与高新技术企业出口的实证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2年05期
8 杨友孝;章雷;;珠三角宏观税负和产业集聚对其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基于1990~2009年面板数据分析[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12期
9 谢里;谌莹;刘文娟;;中国矿产资源产业集聚水平测算[J];地理科学;2012年08期
10 古学彬;;区域金融发展差异、支撑产业集聚和经济增长研究——基于1991-2010年广佛肇三地数据的分析[J];南方金融;2012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崔和瑞;武瑞梅;;基于三螺旋理论的低碳技术创新研究[A];第十四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光瑞;我国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张占贞;东北国有林区林业产业集群生态系统演进与成长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3 张雄;产业集聚、空间分布与就业[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4 许静;约束结构视角下高技术产业集群演化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5 李刚;中国产业集群发展中地方政府作用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6 田卫东;区域优势产业集群发展中政府作用的评价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7 周慧;面向产业低碳发展的金融服务系统及传导机制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8 董新建;山东省信息产业竞争力评价及信息化推广策略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9 仵凤清;基于自组织理论与生态学的创新集群形成及演化研究[D];燕山大学;2012年
10 卢启程;基于知识的中国省级区域经济竞争力形成机理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吕妙贞;基于产业集群生命周期的政策设计[D];五邑大学;2010年
2 刘欣艳;福建省产业集群结构的风险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吴双;金融发展的技术进步效应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4 陈敏;产业集群升级背景下的非正规就业演进机理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5 扶柏军;珠江三角洲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6 张慧;金融产业集聚的网络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7 李艾晶;推动县域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管理路径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1年
8 唐定燕;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分析[D];云南财经大学;2011年
9 李莉;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开展中小企业融资服务策略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10 黄研;高技术产业集聚对自主创新影响的实证研究[D];湘潭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付尧;徐达奇;;基于生命周期和TOPSIS的集群企业技术创新战略选择[J];安徽工程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2 安虎森;新产业区理论与区域经济发展[J];北方论丛;1998年02期
3 陈柳钦;;波特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理论述评[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4 刘斯敖;;产业集聚测度方法的研究综述[J];商业研究;2008年11期
5 王维强;我国区域金融政策问题研究[J];财经研究;2005年02期
6 吴朝霞;王沐钒;;中国金融资源地区分布差异问题分析[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1年02期
7 李思慧;;产业集聚、人力资本与企业能源效率——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例[J];财贸经济;2011年09期
8 巴曙松;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的金融支持[J];城市金融论坛;2000年01期
9 陈继海,唐翌;中国产业集聚模式的动态考察[J];当代财经;2003年10期
10 王玉海;从经济增长理论的演变看报酬递增问题[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3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李晗斌;FDI对中国工业集聚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张文武;劳动力流动与产业空间结构[D];南京大学;2011年
3 邵昱晔;对外贸易对中国制造业集聚的影响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4 战明华;中国金融深化的绩效与经济环境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5 胡亮;金融深化与区域经济发展[D];吉林大学;2006年
6 张梅;中国金融发展的产业升级效应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7 王波;中国现代服务业地区差异与集聚发展的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8 龚双红;中国产业集群升级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徐光平;人力资本空间集聚与产业集群发展互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7年
2 杨红波;区域金融结构与产业集聚区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玉林;魏芳;;基于熵指数和行业集中度的我国高技术产业集聚度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年11期
2 宋杰鲲;张在旭;张宇;;我国油田化学产业发展模式研究[J];现代管理科学;2006年05期
3 秦琴;高技术产业的区域集聚效应分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4年05期
4 颜克益;芮明杰;巫景飞;;产业集聚视角下高技术产业创新绩效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1998~2007)的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年12期
5 ;国家从6方面推动高技术产业向自主研发制造延伸[J];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2007年12期
6 ;实施"五横九纵"战略发展北京高技术产业[J];中国创业投资与高科技;2005年03期
7 熊永芳;吴莉云;;江浙两省FDI与高技术产业集聚互动关系的比较研究[J];北方经济;2010年23期
8 刘斯敖;鲁炎根;;高技术产业集聚效应与创新绩效分析[J];科技管理研究;2010年02期
9 ;广东国家级高技术产业基地数量全国居首[J];硅谷;2010年16期
10 王子龙;谭清美;许箫迪;;高技术产业集聚水平测度方法及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6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德春;张长征;林丽;;产业集聚、金融发展与我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2 吕靖烨;;产业集聚的经济效应与影响因素:基于高科技企业的视角[A];经济、技术与环境——全国经济管理院校工业技术学研究会第九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王栋;韩伯棠;;美国康州产业集聚对山东经济发展的启示[A];全国第九届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4 张望;;政府公共服务、产业集聚与地区差距[A];2010年“海右”全国博士生论坛(公共经济学)“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公共政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黄久美;尹希果;;立足IPS的产业集聚与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策略[A];重庆工程图学学会第十四届图学研讨会交流暨第二届CAD应用、CAI软件演示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4年
6 王静文;;中国国内产业转移能否模仿“雁行模式”[A];第五届国有经济论坛“海峡两岸企业改革与重组”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李恒;;产业集聚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转移能力、转移模式与绩效评价[A];2007年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协作联谊会暨“区域经济合作与互动”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马延吉;;辽中南城市群产业集聚发展与格局[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9 朱斌;李琳;;产业集聚中技术创新扩散效果研究——以福建电子信息产业为例[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10 王娜;许相敏;方志耕;;江苏、上海、广东、浙江产业集聚与区域经济竞争力灰色关联度研究[A];2006年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遥;我国将力推高技术产业集群式发展[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7年
2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 许豫东 国家信息中心 田明;我国高技术产业集聚存在四大问题[N];国际商报;2006年
3 记者 彭国华;推进高技术产业集聚发展 需要优化发展思路[N];南方日报;2010年
4 记者 赵建国;新增1000亿元中央投资已下达[N];中国知识产权报;2008年
5 朱剑红;高技术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发布[N];人民日报;2007年
6 王优玲 江国成;我国首次明确“十一五”期间八大重点高技术产业[N];民营经济报;2007年
7 高昌林;大力发展我国高技术产业[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3年
8 吴敬琏;制度重于技术——论发展我国高技术产业[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3年
9 记者 杨之汀;我区两项目获国家高技术产业化十年成就奖[N];华兴时报;2008年
10 本报记者 陈洪;四个“一头沉”凸显高技术产业窘境[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阮光珍;高技术产业集聚成长机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2 徐光瑞;我国高技术产业竞争力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魏芳;基于产业组织的高技术产业成长机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4 杨思帆;当代印度高校与高技术产业的联结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5 董洁;高技术产业创新发展评价及其战略研究[D];江苏大学;2010年
6 苏娜;高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7 周明;我国产业集聚的地区差异性分析—兼论中部地区制造业发展[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09年
8 蒋瑛;高技术产业的空间集聚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9 王艳荣;农业产业集聚的效应与对策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2年
10 吴迪;产业集聚与区域竞争力的关系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金涛;高技术产业集聚发展带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2 仲盼;中国高技术产业布局变动趋势及效益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3 梁俊启;中国高技术产业集聚与技术创新互动研究[D];山东理工大学;2008年
4 李卓;产业集聚下的技术扩散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5 蒋彦;重庆市高技术产业集聚的影响因素研究[D];西南大学;2009年
6 何志勇;我国高技术产业竞争力评价及提升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3年
7 付菁;高技术产业区域技术生态位测度与实证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1年
8 汪莹;高技术产业与风险投资机制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3年
9 王梅;技术创新对广东高技术产业出口竞争力影响研究[D];广东商学院;2011年
10 李小玲;闽台高技术产业互补机制对策研究[D];福州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8963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bankxd/8963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