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优汇通”声誉风险事件案例分析
发布时间:2017-10-02 18:20
本文关键词:中国银行“优汇通”声誉风险事件案例分析
【摘要】:声誉是一种具有高附加值的无形资产愈发受到各类企业以及消费者的重视。良好的声誉可以帮助企业产生额外的经济效益。商业银行是以盈利为目的,以负债的方式吸收资金,再将吸收的资金发放出去形成各种形式的银行资产来获取收益,创造信用是商业银行区别于一般企业的最大不同点。从这方面来说,商业银行更应该重视自身的声誉。根据中国银监会2009年8月25日印发的《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指引》第二条所述:本指引所称声誉风险是指由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及其他行为或外部事件导致利益相关方对商业银行负面评价的风险。声誉事件是指引发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的相关行为或事件。由此可见,在现代特别看重品牌竞争的环境下,商业银行的声誉风险危机处理显得异常重要。在国际上,声誉风险被巴塞尔协会在1997年9月实施的《有效银行监管核心原则》中作为商业银行必须重点管理的八类风险之一。2009年1月,声誉风险被B其BS制定的有关文件归入到第二大支柱。在发达国家,大部分国家监管部门都将声誉风险管理作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体系中必不可的少部分。而且,声誉风险管理在国外都有比较成熟的体系和经验。反观国内,无论从学术上还是从商业银行等机构的实践上都不够深入,理论体系十分不完善,更不用说相关的声誉风险管理经验。但是,从国外的商业银行发展历程和经验以及国内日益变幻的市场环境来看,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有必要将声誉风险管理提高到风险管理的战略地位上来,从而提高商业银行的抗风险能力。本文选取典型的商业银行声誉风险危机处理案例进行升入分析研究。首先,介绍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的相关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的研究文献以及本论文的研究内容、方法和思路。其次,对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的内涵,特点以及影响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的因素进行介绍和分析。然后,引入典型的相关案例进行分析。本论文以中国银行“优汇通”声誉风险事件为案例,通过回顾中国银行“优汇通”声誉风险事件发生过程,分析声誉风险事件发生后对其冲击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中国银行是如何成功化解声誉风险危机事件的,采取了什么有效的措施,并进行了相应的总结分析。这一成功的案例也为国内商业银行提供了良好的借鉴和范本。最后,通过从整体上分析中国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的现状,结合中国银行成功化解“优汇通”声誉风险事件的经验教训,进而为中国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提出一般性的政策建议。包括严格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的内部管理,建立与完善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的外部管理体系和完善对商业银行的监管体制三大方面,以期为中国商业银行在未来的国际市场竞争中提供一些理论支持和实际指导。
【关键词】:中国银监会 商业银行 声誉风险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832.33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绪论11-16
- 0.1 研究背景及意义11-13
- 0.1.1 研究背景11-12
- 0.1.2 研究意义12-13
- 0.2 国内外文献综述13-14
- 0.2.1 国外研究综述13-14
- 0.2.2 国内研究综述14
- 0.3 研究框架14-15
- 0.4 研究的方法与思路15-16
- 1 商业银行声誉风险16-21
- 1.1 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的内涵16
- 1.2 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的特点16-18
- 1.3 影响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的因素18-21
- 1.3.1 其他七种风险对商业银行声誉的负面影响因素18-19
- 1.3.2 其他因素19-21
- 2 中国银行“优汇通”事件21-30
- 2.1 中国银行“优汇通”产品21-22
- 2.2 中国银行“优汇通”声誉风险危机回顾22-23
- 2.2.1 危机导火索22
- 2.2.2 连锁反应22-23
- 2.2.3 对中国银行的影响23
- 2.3 中国银行应对危机的全过程23-30
- 2.3.1 发布官方声明23-26
- 2.3.2 权威专家发表声明26-27
- 2.3.3 引导舆论导向27-28
- 2.3.4 与危机原发媒体达成和解28
- 2.3.5 危机消退期28-30
- 3 中国银行化解“优汇通”声誉风险危机的总结30-34
- 3.1 较好的内部管理30-31
- 3.2 行之有效的外部管理31-32
- 3.3 监管力度需进一步加强32-34
- 4 对中国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的借鉴34-43
- 4.1 中国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的现状34-36
- 4.1.1 重视度较低,缺乏规范的管理体系34-35
- 4.1.2 历史遗留问题严重35
- 4.1.3 社会声誉低下35-36
- 4.1.4 上市商业银行被严重低估36
- 4.2 “优汇通”事件对我国商业银行声誉风险管理的启示36-43
- 4.2.1 严格内部管理控制36-39
- 4.2.2 建立外部管理体系39-41
- 4.2.3 完善监管体制41-43
- 参考文献43-45
- 致谢4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惠;潘建国;;基于作业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经济资本度量[J];经济与管理;2012年09期
2 刘迎春;;creditrisk~+模型在信贷组合信用风险度量中的应用研究[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2年09期
3 袁靖;陈伟;;银行操作风险经济资本计量方法在我国应用的实证研究[J];武汉金融;2011年03期
4 李爱英;;金融风暴与商业银行声誉风险防范[J];山东社会科学;2009年05期
5 杨继光;刘海龙;;商业银行组合信用风险经济资本测度方法研究[J];金融研究;2009年04期
6 索彦峰;肖旭;;内部评级法下信用风险经济资本计量研究[J];浙江金融;2009年01期
7 刘睿;詹原瑞;刘家鹏;;基于贝叶斯MCMC的POT模型——低频高损的操作风险度量[J];管理科学;2007年03期
8 余津津;国外声誉理论研究综述[J];经济纵横;2003年10期
9 巴曙松;金融风险监管框架发展中的巴塞尔新资本协议[J];国际经济评论;2003年02期
10 郑志刚;声誉制度理论及其实践评述[J];经济学动态;2002年05期
,本文编号:9611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bankxd/9611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