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子银行对中国货币政策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4 11:43
本文关键词:影子银行对中国货币政策影响研究
【摘要】:随着我国各类金融机构积极的进行各种业务创新,金融工具种类逐渐增多,金融理财产品日益丰富,中国影子银行规模呈爆炸式增长。迅猛发展的影子银行打破了传统商业银行是唯一信用创造主体的局面,通过发挥类银行信用创造功能能够向经济体提供大量流动性,对商业银行信贷规模造成干扰,削弱央行通过调控商业银行信贷规模影响社会总需求的力度。并使传统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这一中介目标不能够真实反映市场流动性,增加了货币政策传导的时滞性和不稳定性,加大了通过货币政策调控宏观经济的难度。因此,在影子银行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本文定性和定量分析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造成的影响。影子银行因其巨大的系统风险已经成为各国监管当局的关注重点。中国式影子银行体系是未来近五年我国金融市场面临的最大风险。所以明确影子银行内涵,防范影子银行风险是必要且重要的。因此,本文首先对我国影子银行的构成及信用创造模式等进行系统的研究。可知我国影子银行由商业银行表外业务、信托公司等非存款金融机构和民间金融三类构成,并具有类似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功能。近年来发展如此迅猛,主要是因为金融机构逐利性的驱使和融资主体的需求。其次,通过定性分析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目标及工具的影响,可知影子银行使货币政策目标出现偏离的主要原因,在于影子银行会造成商业银行存款的分流和信贷市场地位的下降。因此弱化了央行通过商业银行调控宏观经济的效果。再次,通过构建VAR模型,利用脉冲响应分析和方差分解等方法,分析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和目标的影响,可知影子银行具有类传统商业银行的信用创造功能,向社会注入大量流动性,对传统商业银行信贷是一种替代,所以会使商业银行信贷规模减少,同时影子银行对CPI和GDP都有推动作用,短期内会使货币供应量减少,但在长期会增加货币供应量。最后,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针对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顺利实施带来的挑战,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建议加强影子银行监管、健全影子银行信息统计体系及完善影子银行抵押品管理。
【关键词】:影子银行 信用创造 传导机制 货币政策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832.3;F822.0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11
- 绪论11-17
- 0.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11-12
- 0.2 国内外文献综述12-14
- 0.3 研究框架和方法14-15
- 0.4 论文创新与不足15-17
- 1 中国影子银行概述17-30
- 1.1 影子银行界定及其信用创造机理17-19
- 1.1.1 影子银行界定17-18
- 1.1.2 影子银行信用创造机理18-19
- 1.2 影子银行类型19-25
- 1.2.1 非存款类金融机构19-21
- 1.2.2 商业银行表外业务21-23
- 1.2.3 民间金融23-25
- 1.3 影子银行迅速发展的原因25-30
- 1.3.1 金融机构的逐利性是影子银行发展的内部动力26-27
- 1.3.2 融资主体的需求是影子银行发展的外在因素27-30
- 2 影子银行对中国货币政策影响定性分析30-39
- 2.1 影子银行对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影响30-31
- 2.1.1 降低了商业银行传导主体地位30-31
- 2.1.2 影响了货币政策调控效果31
- 2.2 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目标的影响31-34
- 2.2.1 影子银行对中介指标和最终目标的影响31-33
- 2.2.2 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操作目标的影响33-34
- 2.3 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34-39
- 2.3.1 削弱了存款准备金政策效果34-37
- 2.3.2 降低了再贴现政策作用力37
- 2.3.3 弱化了公开市场业务政策效果37-39
- 3 影子银行对中国货币政策影响实证分析39-49
- 3.1 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影响的实证分析39-43
- 3.1.1 变量选取与数据处理39
- 3.1.2 序列平稳性检验39-40
- 3.1.3 VAR模型滞后阶数选择与稳定性检验40
- 3.1.4 格兰杰因果检验40-41
- 3.1.5 脉冲响应分析41
- 3.1.6 方差分解结果41-42
- 3.1.7 实证结果分析42-43
- 3.2 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目标影响的实证分析43-49
- 3.2.1 构建模型及指标选取说明43-44
- 3.2.2 序列平稳性检验44-45
- 3.2.3 VAR模型滞后阶数选择与稳定性检验45
- 3.2.4 脉冲响应分析45-47
- 3.2.5 实证结果分析47-49
- 4 消除影子银行削弱货币政策效应的措施49-53
- 4.1 加强影子银行监管,保证货币政策传导机制顺畅49-50
- 4.1.1 规范影子银行发展,丰富货币政策传导主体49-50
- 4.1.2 强化影子银行风险防控,维护金融稳定50
- 4.2 健全影子银行信息统计体系,提高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可控性50-51
- 4.2.1 构建影子银行“大数据”统计体系50-51
- 4.2.2 影子银行纳入货币供应量统计范围51
- 4.3 完善影子银行抵押品管理,增强货币政策工具有效性51-53
- 4.3.1 建立影子银行抵押品风险分级管理规则51
- 4.3.2 影子银行抵押品计入法定存款准备金缴纳范围51-53
- 参考文献53-55
- 致谢5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武英芝;;经济新常态下我国影子银行风险的化解[J];商业经济;2015年11期
2 王振;曾辉;;影子银行对货币政策影响的理论与实证分析[J];国际金融研究;2014年12期
3 何平;刘泽豪;方志玮;;中国的影子银行与货币乘数[J];新金融评论;2014年05期
4 裘翔;周强龙;;影子银行与货币政策传导[J];经济研究;2014年05期
5 张鹏;;影子银行影响货币市场流动性的机制研究[J];金融监管研究;2014年01期
6 陈霄;王贝芬;;影子银行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分析[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4期
7 巴曙松;;应从金融结构演进角度客观评估影子银行[J];经济纵横;2013年04期
8 毛泽盛;万亚兰;;中国影子银行与银行体系稳定性阈值效应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2012年11期
9 李波;伍戈;;影子银行的信用创造功能及其对货币政策的挑战[J];金融研究;2011年12期
10 余永定;;社会融资总量与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J];国际金融研究;2011年09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程骏;影子银行体系的信用创造机制及其对我国货币政策的影响分析[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97049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bankxd/9704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