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信贷论文 >

社会信息影响下互联网理财产品投资意向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7 22:35

  本文关键词:社会信息影响下互联网理财产品投资意向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互联网理财产品 社会化信息 社会影响 消费者特质 消费者决策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也在不断增加,国民对投资性理财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与此同时,传统的理财渠道和方式却远远不能满足广大的“长尾人群”对投资理财的需求。不过,随着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日趋成熟,很多传统的行业和领域逐渐被互联网所渗透,通过与互联网技术和信息技术的结合,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效率,如电子商务的兴起。互联网理财产品就是“互联网+”与传统金融一次“完美”结合的产物,是金融领域一次伟大的革新,弥补了传统理财产品一些缺陷,如受物理网点的限制,投资门槛的限制以及信息流通的限制等,从而使“长尾人群”的理财需求得以满足,使“普惠金融”得以实现。但是,我国的互联网金融还处在发展的初期阶段,金融消费者对互联网理财产品还处在一种观望的态度和粗略的认知当中,人们普遍是以一种尝鲜的态度在接触互联网理财产品,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改变人们投资理财的习惯和方式。那么,如何帮助金融消费者更好的进行互联网理财产品认知和决策,吸引更多的金融消费者并培育他们的黏性和理财习惯,是现阶段互联网金融从业者和学者亟需解决的问题。因此,研究金融消费者的认知和决策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理在学界和业界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与传统的理财产品相比,互联网理财产品呈现更丰富的信息,不仅包括产品的基本信息,还包括很多的社会化信息,如对产品的评论,点赞推荐,购买记录等。随着社会化媒体在人们的生活中充当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人们受到社会化信息的影响越来越多。那么,社会化信息是否会影响金融消费者的认知和决策呢?本文通过对金融决策相关理论、行为金融相关理论、消费者心理学及市场营销学相关理论的回顾,并结合消费者金融知识、社会化信息相关理论,从社会影响的视角构建了金融消费者的认知和决策模型。通过实验和问卷结合的实证研究方法进行了数据收集,数据分析结果表明:(1)社会化信息对金融消费者的认知和决策具有显著的影响。其中负向影响感知风险,正向影响信任和购买意愿。(2)金融消费者对互联网理财产品的感知风险、信任以及投资意愿具有强相关的关系。(3)金融消费者的金融知识在社会化信息对感知风险,信任的影响过程中起到显著的调节作用。
【关键词】:互联网理财产品 社会化信息 社会影响 消费者特质 消费者决策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724.6;F832.2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9
  • 1 绪论9-18
  • 1.1 研究背景9-12
  • 1.2 研究问题及意义12-14
  • 1.2.1 研究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目的12-13
  • 1.2.2 研究意义13-14
  • 1.3 研究方法14-15
  • 1.4 技术路线与论文结构15-18
  • 1.4.1 技术路线15-16
  • 1.4.2 论文结构16-18
  • 2 理论基础及文献综述18-27
  • 2.1 相关概念综述18-20
  • 2.1.1 互联网金融18-19
  • 2.1.2 联网理财产品19-20
  • 2.2 金融决策理论概述20-22
  • 2.2.1 期望效用理论20-21
  • 2.2.2 行为金融相关理论21
  • 2.2.3 消费者特质及心理特征相关理论21-22
  • 2.3 社会信息相关理论概述22-26
  • 2.3.1 社会影响理论22-24
  • 2.3.2 详尽可能性模型24-25
  • 2.3.3 刺激-机理-响应模型25-26
  • 2.4 本章小结26-27
  • 3 研究模型及假设27-33
  • 3.1 研究模型27-28
  • 3.2 社会影响28-30
  • 3.2.1 基于行为的社会影响29
  • 3.2.2 基于观点的社会影响29-30
  • 3.3 金融知识30-31
  • 3.3.1 客观金融知识30
  • 3.3.2 主观金融知识30-31
  • 3.4 感知风险31
  • 3.5 信任31
  • 3.6 研究假设汇总31-33
  • 4 研究设计33-37
  • 4.1 实验设计33-34
  • 4.2 量表开发34-36
  • 4.3 数据收集36-37
  • 5 数据分析37-49
  • 5.1 描述性统计37-38
  • 5.2 信度效度检验38-41
  • 5.2.1 信度检验38-39
  • 5.2.2 效度检验39-41
  • 5.3 结构方程模型分析与假设检验41-45
  • 5.3.1 基于行为的社会影响41-42
  • 5.3.2 基于观点的社会影响42-44
  • 5.3.3 假设检验汇总44-45
  • 5.4 实证结果讨论45-49
  • 6 总结与展望49-51
  • 6.1 研究总结49
  • 6.2 创新与贡献49-50
  • 6.2.1 理论创新49-50
  • 6.2.2 实践贡献50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50-51
  • 参考文献51-59
  • 附录A 实验分组详情59-61
  • 附录B 量表61-63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63-64
  • 致谢64-6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荃;;金融消费者概念之提倡[J];浙江金融;2011年11期

2 钟风香;;论金融消费者的维权之“道”[J];技术与市场;2012年11期

3 吴娟频;郑占立;;应更加重视农村金融消费者的权益保护[J];金融教学与研究;2013年03期

4 周浩昊;;“金融消费者”概念辨析[J];东方企业文化;2010年04期

5 于春敏;;金融消费者的法律界定[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6 于学伟;刘鑫;;我国金融消费者法律界定的国外立法借鉴[J];中国外资;2011年02期

7 魏琼;赖元超;;论我国金融消费者的概念及其特权[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1年07期

8 王振栋;;论金融消费者与投资者的识别标准[J];上海金融;2011年06期

9 陈洁;;投资者到金融消费者的角色嬗变[J];法学研究;2011年05期

10 张彬;;浅谈如何保护金融消费者的合法权益[J];时代金融;2012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王斐民;樊富强;;金融消费者:界定标准与立法确认[A];金融法学家(第四辑)[C];2012年

2 邢会强;;加拿大金融消费者管理局及其对消费者的行政保护[A];金融法学家(第一辑)[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建设银行广西分行 谢琳;金融消费者利益保护的制度建设和完善[N];法治快报;2009年

2 记者 顾晓红;保护金融消费者 权益是永恒主题[N];联合时报;2013年

3 张培娟;让金融维权不再为难百姓[N];北京现代商报;2006年

4 记者 朱旗 通讯员 于雪刚 朱蕾;我市成立金融消费者维权中心[N];泰州日报;2010年

5 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 王静平;通力合作做好金融消费者维权工作[N];黄冈日报;2010年

6 金时;应建立独立的金融消费者投诉机制[N];证券日报;2011年

7 天贝力;金融消费者知道你的权利吗?(法律常识)[N];市场报;2002年

8 记者 张浩然;大庆金融消费者维权有“新路”[N];大庆日报;2012年

9 本报记者 王晓雁;建监管协调机制保护金融消费者[N];法制日报;2013年

10 记者 沈,

本文编号:9904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bankxd/9904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1c6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