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净利差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20-09-09 21:14
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完成和互联网技术的创新发展,商业银行不仅面临严峻的同业竞争和影子银行等“资本性”脱媒的影响,还受到以第三方支付为代表的新金融业态的“技术性”脱媒的冲击。在第三方支付企业被正式纳入监管范围、进入支付结算领域之后,如何应对其所带来的冲击成为商业银行面临直接的问题。本文开展的有关第三方支付影响商业银行净利差的研究,注重中国制度环境下商业银行净利差的特有内涵,深化第三方支付影响商业银行净利差的基础路径分析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意义。第三方支付平台相对于传统商业银行具有方便快捷、创新性强、客户长尾、双边市场等突出特点,继而在相关业务领域形成比较明显的竞争优势,基于此,本文首先从理论视角对第三方支付影响商业银行进行一般性分析,探讨出第三方支付平台与商业银行在传统表内业务、中间业务、客户资源等方面的竞争状况及机制;然后本文基于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业的竞争背景,在对2011~2017年我国A股16家上市商业银行季度频率数据样本进行回归检验的基础上,进行了相关关系的实证分析。本文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引入了产业融合、交易费用等研究视角,进行了影响路径的一般分析,并通过对Ho和Saunders的交易商模型进行拓展,构建本文有关第三方支付对于商业银行净利差影响的研究模型,从定量角度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分析。最后,本文发现第三方支付与商业银行净利差存在着显著的相关关系,并且这种关系具有阶段性特征。在第三方支付发展初期,表现为第三方支付的金融市场业务补充性,即第三方支付的发展对传统金融中介的地位起到了巩固的作用,第三方支付的服务对象主要集中在消费群体、小微企业商户等中小客户群体,为其提供支付结算、信用贷款等服务,满足了小额高频的金融需求,对于商业银行的金融业务短板形成了较好的补位。在成熟期,第三方支付引致了“技术性”金融脱媒,表现为金融中介功能替代性,这主要是因为互联网工具让第三方支付具有强大的信息整合能力,健全了以往质量缺乏确定性的市场机制,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问题得到技术上的完善,加之第三方支付业务模式的成熟与创新、用户规模的积累,逐步形成了均衡理论中的去金融中介的瓦尔拉斯一般均衡。
【学位单位】:中国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F724.6;F832.2;F830.42
本文编号:2815481
【学位单位】:中国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F724.6;F832.2;F830.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吴晓求;;中国金融的深度变革与互联网金融[J];财贸经济;2014年01期
2 李成;利差演进、利差层次与我国利差结构分析[J];金融论坛;2004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梁燕子;基于互联网的第三方支付对商业银行流动性和货币流动性的影响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8年
2 徐显峰;我国第三方支付发展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年
3 容玲;第三方支付平台竞争策略与产业规制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8154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aiwuguanlilunwen/28154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