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算报表信息失真的现状与原因分析
发布时间:2014-07-27 11:11
一、决算报表信息失真的现状
1、平衡预算的要求导致信息失真。
各级财政部门要求预算单位必须量入为出,所有支出项目均有相对应的资金来源,做到决算平衡。而当实际支出大于收入时,预算单位一是对当年形成的支出年终不予结账,转接到下一会计年度,将支出项目采取隐瞒超支、延期结算支出等的办法处理;二是采取虚增应收、暂付往来,同时虚增收入的办法人为平衡收支。
财政部门下发的《收入支出决算表》(财决02表)是全口径反映行政事业单位在一个会计年度内全部收入、支出和结余的一张重要报表,其年末结余=上年结余+本年收入—本年支出,年末结余金额的大小、正负取决于上年结余、本年收入、本年支出的大小,因此有可能为正、等于零或者为负。决算报表编报说明硬性规定年末收支结余不得为负不切合实际。
2、支出项目按标准定额填报导致信息失真。
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在填报《行政事业类支出决算表》(财决04表)、《行政事业类基本支出决算明细表》(财决05表)时,为了达到有关部门规范标准,预算单位对部分公用支出
项目实际发生额不管是多少,一律按照分类分档定额标准填报。以县一级行政事业单位为例,交通费按照单位车辆编制数以每辆3-5万元计算填报;招待费按各级纪委监察部门文件下达的接待费指标填报;办公费按人平1000-2000元标准填报。这样根本不能真实反映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支出情况。
3、转嫁支出到关联单位导致信息失真。
部分行政事业单位为了应付上级主管部门或职能部门的检查,压缩有关项目支出,将本单位发生的公用支出发票直接转嫁到不实行部门预决算的二级单位或者能够自己控制的企业单位。有一家具有行政执法权的单位为了避开检查、减少麻烦,利用职权,一次性到三家企业和事业单位报销交通费、接待费10多万元。
4、账实、账表不一致导致信息失真。
对单位的所有收支进行全面清查、核对、整理和结算,须知它是编制报表的重要环节,是保证单位决算数字准确,内容完整以及保证国家资金及财产安全的必要措施,也是贯彻执行财政、财务制度的重要手段。账实、账表不一致主要反映在行政事业单位的年终清理和年终结账上没有规范。
一是往来款项账实不符。少数行政事业单位虚增收入形成的暂付往来款项实际上没有对应单位,而收入大于支出的单位为避免财政部门的调节,将应列收入的资金挂在暂存往来款项账户上。
二是财产物资账实不符。对上级主管单位无偿划拨的财产物资因没有票据,一些县级行政事业单位没有进行账务处理,同时,年终单位没有对各项财产物资进行清理盘点,查明盘盈盘亏原因,调整账务。
三是收入账表不符。行政事业单位填制决算报表时,对其他收入、事业收入等要以财政部门提供的数据为准。实际工作中,由于收入账务处理和计算的口径不一致,单位的收入项目和金额有可能与财政部门的不一致,因而造成决算账表不符。
二、决算报表信息失真的成因
1、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不高。会计信息是会计人员对会计要素进行确认与计量后生成的结果。行政事业单位由于受编制、人员少等因素的限制,导致一些没有会计从业资格证的人员也兼职从事会计工作;同时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年龄偏大,近两年行政事业单位的收支改革频繁,会计知识更新没有跟上。对会计核算的原则、方法认识不全面,实际操作中必然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样不同素质的会计人员对同样的会计要素进行审核后,帐务处理也可能不一样,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果。如我县已实行国库集中支付改革,部分单位在对“零余额账户用款额度”账户进行年终清算后,资产负债表期末数尚有余额。因此,一些素质较差的会计人员即使遵循了会计规范,但由于其职业水平的局限性,不可避免地发生会计数据脱离实际,会计信息失真的情况。
2、会计制度法规完善程度不强。我国实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改革以来,新的经济情况不断涌现,但相关的制度法规尚未建立健全,这使得单位会计对经济事项的处理产生不确定性。同时,已形成的制度法规都是根据前一时期的政治、经济环境的具体情况制定的,导致制度法规严重滞后于会计事项新问题的出现。由此产生的会计信息可能与客观实际情况存在一定的出入,必然会造成会计信息失真。
3、单位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财务负责人领导财务部门的活动应当贯穿于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全过程,而不仅仅是财务活动本身。管理层应当赋予财务负责人参与决策的权力,并支持其关注管理的更大、更广范畴,局限财务负责人的关注领域和知悉范围,会削弱、制约单位的管理能力。目前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尚处于从属的理财地位,会计的监督职能难以发挥,不具备会计职能所应有的独立地位,会计监督相对乏力。会计工作很大程度上要服从行政事业单位管理者的主观意志,这是导致会计信息失真的主要原因之一。
有的单位受人的因素制约致使内部控制制度过于简单,甚至根本没有建立,或建立了也形同虚设没有执行,其结果是内部约束无力,无章可循,有章不循,违章不究。具体表现在:一是记账人员与经济业务事项和会计事项的审批人员、经办人员、财务保管人员的职责权限不够明确,未能相互分离、相互制约;有的单位全部由一人经办,根本不符合会计基本原则。二是对外的资产处理、资金调度和其他重要经济事项的决策和执行相互监督、相互制约的程序不明确,笔耕论文新浪博客,单位负责人搞“一言堂”。三是财产清查的范围、期限和组织程序不够明确。四是对会计资料定期进行内部审计检查办法和程序不够明确等,一些不真实、不合法、不合规的经济业务难以及时揭露和制止。某县一家事业单位的出纳一人掌管支付款项所需的全部印章,将公款分期转出80万元后畏罪潜逃,完全是内控制度的不健全造成的后果。最近某县有一家行政单位会计因集中支付由一个人操作,将国库集中支付已上线的工作人员补助工资10多万元转到个人账户上,县纪委查处另外一个案件时才发现。
4、会计基础工作薄弱。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会计机构设置不健全,会计人员的配备不合理,会计人员职业道德欠缺,会计工作的交接不规范,内部会计管理制度不明晰,填制会计凭证未按规定取得有效的原始凭证,登记会计帐簿随意性大,编制财务报告不合法、不真实等等,造成账目混乱、财产不实、数据差错严重。会计基础薄弱是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
5、会计监督制裁不力。行政事业单位领导应当切实履行《会计法》赋予的职责,即“对本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负责”,财政、审计、纪检监察等职能部门要各司其责,齐抓共管,监督单位真实反映企业经营状况和财务成果,保证会计资料的完整性和真实性,监督单位加强资金、财务管理和经济核算,促进行政事业单位从内到外形成有效的监督机制。
现实中,确实有些单位会计核算不真实、不合法、不准确、不完整,有的以虚假的经济业务资料进行核算;有的将发生的经济业务收支不通过法定会计账册统一核算,而是通过私设的会计账册,形成“小金库”;有的通过改变会计处理方法和财务会计报告编制依据等手段,将会计数据分别反映在不同的会计帐册或财务报告上,形成“多本帐”;有的甚至直接伪造、编制会计凭证、会计帐簿、财务会计报告等等。弄虚作假的领导获得一时名利双收,自然助长了弄虚作假之风。
对会计信息失真的检查不力,执法力度软弱,执法不严是会计信息失真又一个重要原因。有些财政、审计、纪检监察等职能部门在检查行政事业单位财务过程中,对失真的会计信息以罚代管,很少追究责任者,这些都放任了虚假会计信息的蔓延。个别会计人员法制观念不强,缺乏应有的职业道德,参与编制虚假会计帐簿和报表,直接导致了会计监督弱化,会计工作秩序混乱,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本文编号:707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aiwuguanlilunwen/70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