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城建管理论文 >

远场地震下人字形中心支撑钢框架基于能量的性态设计方法

发布时间:2017-04-30 10:05

  本文关键词:远场地震下人字形中心支撑钢框架基于能量的性态设计方法,,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我国现行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采用的是基于强度的弹性设计方法,无法考虑地震动的循环效应对结构产生的累积损伤,不能保证结构在强震下出现预期的破坏模式。基于能量的性态设计方法同时考虑了力、位移、强震持时等因素,能够反映结构的往复塑性变形和累积滞回耗能,是具有发展潜力的性态设计方法。结构在远场地震下的损伤与地震动的循环效应密切相关,本文基于标准化等效滞回耗能谱、累积延性比谱,提出了远场地震下人字形中心支撑钢框架的性态设计方法。文中阐述了具体设计步骤,给出了结构各构件累积滞回耗能的计算公式和截面的设计方法。采用本文方法设计了1榀10层3跨、1榀15层3跨两个人字形中心支撑钢框架,分别选取了15条远场地震记录,采用Pushover分析方法和弹塑性时程分析方法对设计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了评估。分析结果表明:结构在罕遇地震下出现了理想的屈服机构;在多遇地震、设防地震、罕遇地震下,结构层间位移角均满足规范要求;结构层间变形比较均匀,各层累积滞回耗能的分布比较平均,证明了本文设计方法的可靠性。
【关键词】:远场地震 人字形中心支撑钢框架 累积滞回耗能 性态设计 弹塑性时程分析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U391
【目录】:
  • 摘要6-7
  • Abstract7-11
  • 第一章 绪论11-19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1-12
  • 1.2 基于性态的抗震设计方法12-13
  • 1.2.1 基于强度的设计方法12
  • 1.2.2 基于位移的设计方法12-13
  • 1.2.3 基于损伤的设计方法13
  • 1.2.4 基于能量的设计方法13
  • 1.3 基于能量设计方法研究现状13-17
  • 1.3.1 国外研究现状14-15
  • 1.3.2 国内研究现状15-17
  • 1.4 中心支撑钢框架架的抗震性能及研究现状的抗震性能及研究现状17-18
  • 1.4.1 中心支撑钢框架的抗震性能17
  • 1.4.2 中心支撑钢框架研究现状17-18
  • 1.5 本文主要研究究内容及方法内容及方法18-19
  • 第二章 人字形中心支撑钢框架基于能量的性态设计方法19-39
  • 2.1 能量平衡方程19-20
  • 2.2 标准化滞回耗能谱20-24
  • 2.3 累积延性比谱24-25
  • 2.4 人字形中心支撑钢框架基于能量的性态设计方法25-32
  • 2.4.1 结构延性屈服机构25-26
  • 2.4.2 结构自振特性26
  • 2.4.3 结构整体目标延性26-27
  • 2.4.4 结构累积滞回耗能需求27-28
  • 2.4.5 侧向力分布模式28-29
  • 2.4.6 设计基底剪力29-32
  • 2.5 CBSF结构构件设计32-39
  • 2.5.1 人字形钢支撑设计32-33
  • 2.5.2 钢梁设计33-35
  • 2.5.3 钢柱设计35-38
  • 2.5.4 结构迭代设计38-39
  • 第三章 人字形中心支撑钢框架结构算例设计39-59
  • 3.1 设计基本信息39-40
  • 3.2 荷载计算40-43
  • 3.2.1 竖向荷载计算41-42
  • 3.2.2 水平荷载计算42-43
  • 3.3 初选构件截面43-44
  • 3.4 各层支撑设计剪力44-51
  • 3.5 构件设计51-58
  • 3.5.1 支撑杆设计51-52
  • 3.5.2 钢梁设计52-54
  • 3.5.3 钢柱设计54-58
  • 3.6 15层结构设计58-59
  • 第四章 非线性有限元分析59-74
  • 4.1 Pushover分析方法59-61
  • 4.1.1 Pusover分析的基本原理及步骤59-60
  • 4.1.2 塑性铰的定义及布置60-61
  • 4.1.3 侧向力分布模式61
  • 4.2 弹塑性时程分析方法61-62
  • 4.3 ABAQUS有限元模型62-66
  • 4.3.1 单元选取62
  • 4.3.2 初始缺陷62-63
  • 4.3.3 材料特性63-64
  • 4.3.4 模型建立64-66
  • 4.3.5 网格划分66
  • 4.4 地震波的选取及调幅66-74
  • 4.4.1 地震波选取原则67-68
  • 4.4.2 地震波选取68-70
  • 4.4.3 地震波调幅70
  • 4.4.4 地震波合理性验证70-74
  • 第五章 人字形中心支撑钢框架抗震性能评估74-100
  • 5.1 CBSF结构屈服模式评估74-76
  • 5.2 CBSF结构损伤评估76-78
  • 5.3 CBSF结构位移响应78-91
  • 5.3.1 评估依据78-79
  • 5.3.2 结构位移响应评估79-91
  • 5.4 CBSF结构的累积滞回耗能及分布91-100
  • 5.4.1 CBSF结构的累积滞回耗能91-92
  • 5.4.2 各构件累积滞回耗能分布92-95
  • 5.4.3 累积滞回耗能的层间分布95-100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100-102
  • 6.1 结论100-101
  • 6.2 展望101-102
  • 参考文献102-106
  • 致谢106-107
  • 作者简历107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10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邵建中;顾强;沈健超;;基于屈服点谱法的中心支撑钢框架抗震性态评估[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2年05期

2 ;足尺中心支撑钢梁框架受拉的试验和数值研究[J];钢结构;2013年02期

3 于海丰;方斌;;钢框架-中心支撑双重体系抗弯框架设计方法研究[J];土木工程学报;2013年S2期

4 沈健超;顾强;;中心支撑钢框架抗震性态评估——屈服点谱法[J];苏州科技学院学报(工程技术版);2011年01期

5 邹丹丹;于海丰;;中心支撑钢框架中支撑跨柱设计方法简介[J];科技信息;2011年26期

6 张付可;宁志刚;蒋小蓉;;某中心支撑钢框架主厂房结构方案分析比较[J];建筑结构;2007年07期

7 李玉荣;蔡康峰;唐月;;中心支撑-框架钢结构设计与研究[J];工业建筑;2010年11期

8 张文元;于海丰;张耀春;孙雨宋;;铰接中心支撑钢框架体系结构设计研究[J];工业建筑;2009年07期

9 杨俊芬;顾强;万红;彭奕亮;;人字形中心支撑钢框架静力推覆试验与有限元分析[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5期

10 徐建超;;地震作用下钢框架与中心支撑钢框架的对比研究[J];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丁玉坤;于海丰;张文元;孙雨宋;张耀春;;防屈曲和特殊中心支撑钢框架结构抗震性能分析[A];第17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08年

2 李玉荣;王涛;中岛正爱;;中心支撑-框架结构设计新方法[A];防振减灾工程理论与实践新进展(纪念汶川地震一周年)——第四届全国防震减灾工程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周青;王伟;陈以一;;梁贯通式中心支撑钢框架静力和动力弹塑性分析[A];钢结构工程研究(九)——中国钢结构协会结构稳定与疲劳分会第13届(ISSF-2012)学术交流会暨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4 石鑫;李博;逯鹏;;基于AISC341规范对中心支撑框架体系浅析[A];2014年全国钢结构设计与施工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4年

5 王帅;;带大悬挑中庭的钢框架-中心支撑结构设计[A];第四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上)[C];2013年

6 董志骞;李钢;李宏男;;基于IDA的钢框架-中心支撑体系参数研究[A];第23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Ⅲ册)[C];201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文字艺术监理师”、文字创意师、独立艺术策划人 黄胤然;亦真亦幻《幻茶谜经》[N];中国经营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于海丰;焊接工字形钢支撑及中心支撑钢框架抗震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2 杨俊芬;中心支撑钢框架的结构影响系数和位移放大系数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秋元;钢框架支撑结构体系抗震性能比较分析[D];内蒙古工业大学;2015年

2 麦浩;板式连接中心支撑钢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3 王天涯;拉链柱式中心支撑钢框架基本构件抗震设计方法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4年

4 杭晓晨;人字形中心支撑钢框架滞回能需求层间分布规律[D];苏州科技学院;2013年

5 仇树风;单斜式中心支撑钢框架滞回能需求层间分布及影响因素[D];苏州科技学院;2013年

6 宋彬;近场地震下人字形中心支撑钢框架基于能量的性态设计方法[D];苏州科技学院;2015年

7 张岩;拉链柱式中心支撑钢框架结构振动台试验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5年

8 李金峰;拉链柱式中心支撑钢框架结构静力推覆试验研究[D];河北科技大学;2015年

9 张莉莉;结构近场地震作用及人字形中心支撑钢框架近场地震反应分析[D];苏州科技大学;2017年

10 张海东;远场地震下人字形中心支撑钢框架基于能量的性态设计方法[D];苏州科技大学;2016年


  本文关键词:远场地震下人字形中心支撑钢框架基于能量的性态设计方法,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66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chengjian/3366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ad5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