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组织间关系的工业共生组织管理演进与创新
本文关键词:基于组织间关系的工业共生组织管理演进与创新
更多相关文章: 组织间关系 工业共生 科层渗透 集成管理 超网络
【摘要】:基于组织间关系的视角,研讨工业共生组织管理的演进脉络与发展创新,认为工业共生组织的研究对象从组织内部逐渐外溢于组织之间,并使组织间的关系愈发带有科层环境色彩。同时,工业共生组织的演进模式呈现出了点-点、点-链、点-网以及多网络相互交织的超网络特征。组织间关系的管理手段在演变过程中形成了以政府宏观调控为导向,以科层法规为保证,以组织间共生识别、共生构建、共生维护、共生优化为协调的集成管理模式,并且组织间关系嵌入方式更趋知识性。在梳理工业共生组织管理的演进与创新的基础上构建工业共生组织间管理的理论模型,并对模型各要素进行必要阐述。
【作者单位】: 天津理工大学管理学院;天津大学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产业结构研究”(08BJY004) 天津市高等学校创新团队培养计划项目“生态工业工程与可持续发展研究”(TD12-515)
【分类号】:C936
【正文快照】: 1研究背景自1989年Frosch和Gallopoulos[1]在《美国科学人》正式提出“工业共生(Industry Symbiosis)”和“工业生态系统学(Industry Ecosystem)”的概念以来,工业共生的研究经历了由关注企业内部废弃物的交互、利用到网络层面的设计、规划等行为的阶段式发展。工业革命虽然极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李海舰,原磊;论无边界企业[J];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04期
2 王作军;任浩;;组织间关系:演变与发展框架[J];科学学研究;2009年12期
3 刘晓庆;;论福列特的整合管理思想[J];理论界;2011年07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晓雪;;商业企业规模结构哑铃状分布究因——北京市商业企业规模结构变动分析[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2 冯俊;张圣雄;;论中式餐饮连锁企业的企业文化复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3 程立茹;周煊;;企业价值网络文献综述及未来研究方向展望[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4 冯奎;;不确定性定位与中小企业的成长战略[J];商业研究;2007年07期
5 李焕荣;;组织间关系及其进化过程研究[J];商业研究;2007年10期
6 高峰;;全球价值链的微观视角:基于企业层面的综述[J];商业研究;2009年05期
7 李勇军;;展会组织网络的治理分析[J];商业研究;2012年03期
8 陈之楚;马庆强;;保险公司利润路径实证研究[J];保险研究;2007年09期
9 杨国亮;;从策略性外包看虚拟企业的边界[J];财经问题研究;2010年09期
10 柳爱梅;;双重性企业边界浅析[J];当代经济;2008年1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伟刚;;传统产业组织理论的危机及实践含义:基于企业网络的视角[A];中国工业经济研究与开发促进会2005年会暨“产业组织与政府规制”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魏婷;朱晓东;周燕;左鸣强;刘胡丹;;资源稀缺型城市制造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探讨[A];第二届全国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工业生态经济与技术专业委员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曲常胜;毕军;葛怡;李凤英;黄蕾;宛文博;;从循环经济看环境风险[A];第二届全国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工业生态经济与技术专业委员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武慧君;;基于循环经济理念的产业生态系统构建[A];第二届全国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工业生态经济与技术专业委员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姜伟立;袁增伟;毕军;;混合型产业共生构建的系统规划实践——以镇江焦化搬迁工程为例[A];第二届全国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工业生态经济与技术专业委员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王竹泉;杜媛;;利益相关者集体选择视角的报告主体与财务列报[A];中国会计学会财务成本分会第25届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7 王竹泉;杜媛;;利益相关者集体选择视角的报告主体与财务列报[A];中国会计学会会计基础理论专业委员会2012年专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8 潘飞;高苗苗;杨玉龙;文东华;;跨组织合作的管理控制问题:一个理论研究框架[A];国际化与价值创造:管理会计及其在中国的应用——中国会计学会管理会计与应用专业委员会2012年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9 温锋华;刘晓斌;;产业生态学视角下的半干旱地区生态文化创新城规划探讨[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9-绿色生态与低碳规划)[C];2013年
10 张建平;陈昌笃;田帅;;产业生态学在循环经济中的应用[A];“生态经济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中国生态经济学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暨生态经济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华平;产业转移背景下产业集群升级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2 王鹏耀;网络能力对企业绩效影响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3 张攀;复合产业生态系统能值分析评价和优化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4 程文;基于模块化分工的产业组织演化及其对中国产业发展的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徐礼伯;社会资本对联盟动态稳定的作用机制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6 邱峰;远程医学教育临床技能培训模式与平台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洪道诚;社会网络对隐性知识整合影响及其作用过程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8 吕毅;面向低碳的生态工业园理论与实践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9 邹芳;道德营销与关系营销[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10 刘长灏;循环经济输入输出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突雄;永州市烟草公司客户关系管理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2 王超;基于煤炭生命周期的电煤供应链废气排放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3 鲁良明;关系对企业家非伦理决策影响机制的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4 耿林;企业技术创新与产业组织模块化互动机制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5 赖加福;基于耗散结构理论的产业共生网络稳定性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6 郭庆;关系资本结构与强度对企业知识创新影响的实证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赵永新;鄂尔多斯市旗区经济发展产业选择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8 陈文骏;网络技术条件下中国家电零售业企业纵向边界的市场延伸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9 刘固;模块化对企业边界的影响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10 余构雄;广东省旅游产业升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海舰,聂辉华;企业的竞争优势来源及其战略选择[J];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09期
2 周鹏;DIY:企业组织分析的另一个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02期
3 李海舰,聂辉华;论企业与市场的相互融合[J];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08期
4 曾楚宏,林丹明;信息技术应用与企业边界的变动[J];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10期
5 雷如桥,陈继祥,刘芹;基于模块化的组织模式及其效率比较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10期
6 王伟;基于企业基因重组理论的价值网络构建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02期
7 苟昂,廖飞;基于组织模块化的价值网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02期
8 罗珉;大型企业的模块化:内容、意义与方法[J];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03期
9 曾楚宏,林丹明;论企业边界的两重性[J];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10期
10 王雎;;跨组织资源与企业合作:基于关系的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06年04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熊艳;罗元;;工业共生研究:理论、实践与思考[J];理论月刊;2009年04期
2 张萌;;工业共生研究综述[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04期
3 郝珍珍;李健;;区域工业共生网络研究进展及述评[J];科技和产业;2013年03期
4 刁晓纯;苏敬勤;;山东鲁北企业集团的工业共生网络进化机制及路径分析[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8年05期
5 席旭东;;矿区生态工业共生效益测算实证研究[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6 冯琳;孙宝生;;干旱区工业共生网络优化研究——以新疆石河子市为例[J];干旱区地理;2009年06期
7 李春发;李萌萌;王强;王向丽;;生态工业共生网络中利益相关者关系研究[J];软科学;2012年12期
8 朱玉强;齐振宏;方丽丽;;工业共生理论的研究述评[J];工业技术经济;2007年12期
9 孙涛;;矿区生态工业共生途径研究[J];内蒙古煤炭经济;2008年03期
10 张萌;姜振寰;胡军;;工业共生网络运作模式及稳定性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宋雨萌;石磊;;工业共生网络的复杂性度量及案例分析[A];生态工业工程与循环经济——第一届循环经济与生态工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王震;石磊;;园区工业共生建设影响因素分析——以江苏宜兴经济开发区为例[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时报记者 兰真真 胡光华 高勇 整理;生态工业园:怎样绘制“工业共生”路线图?[N];福建工商时报;2011年
2 阙天韬;构筑“闭路环绕”工业共生平台[N];天津日报;2004年
3 ;工业园区寻找生态平衡[N];上海科技报;2007年
4 本报记者 郭文生 实习生 潘瑶;欧盟滨海产业共生项目启动[N];中国环境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张萌;工业共生网络形成机理及稳定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2 郭莉;工业共生进化及其技术动因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3 杜朴;工业共生网络副产品物质流稳定性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4 王兆华;生态工业园工业共生网络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井锋;生态工业共生网络系统的投入产出分析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1年
2 初佳楠;兖矿集团生态工业共生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1年
3 王强;生态工业共生网络利益相关者竞合机制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2年
4 李萌萌;生态工业共生网络负效应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3年
5 冯晓淼;基于工业共生理论的张掖市工业发展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6年
6 李建建;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的生态工业共生网络均衡问题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1年
7 黄耀国;复杂网络社团结构理论在工业共生网络中的应用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14年
8 张楠;轻工业生态园区工业共生企业集群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9 朱睿;生态工业园工业共生网络稳定性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7年
10 朱玉强;上下游生态企业共生关系的博弈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23344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lzh/12334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