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管理理论论文 >

试论加强我国智库在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中的作用

发布时间:2018-01-02 18:18

  本文关键词:试论加强我国智库在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中的作用 出处:《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智库 意识形态安全 西方经验


【摘要】: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灵魂,而"智库"以其智力密集性、思想创新性、政策影响力和公众关注度,在加强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中具有重要作用。现代智库兴起于西方并积累了大量经验:智库与政府紧密配合为国家战略和政策的制定生产和储备思想基础,通过"旋转门"机制构筑政治精英与学术精英紧密的思想联盟,善用各类媒介平台和国际合作传播自己的主流价值观,扩大官方意识形态影响力等。当前我国智库应以开阔的国际视野积极审慎地批判借鉴西方智库相关经验,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其他基础理论研究创新水平,增强价值观传播能力和舆论方向引导力,使智库在意识形态安全建设中更好发挥战略政策产备库、跨界人才流动站、大众理性思考培育者、国际交流合作对话平台、人类文明进步推进器等作用。
[Abstract]:Ideological security is the soul of national security, and "think tank" with its intellectual intensive, innovative ideas, policy influence and public attention. Modern think-tanks emerged in the West and accumulated a great deal of experience: think tanks work closely with the government to create the ideological basis for the production and storage of national strategies and policies. Through the "revolving door" mechanism to build a political elite and academic elite close ideological alliance, make good use of all kinds of media platforms and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to spread their mainstream values. At present, China's think-tanks should actively and prudently use western think-tanks for referenc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level of innovation in the research of Marxism theory and other basic theories. Strengthen the ability to spread values and guide the direction of public opinion, so that think tank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ideological security better play to strategic policy production and preparation, cross-border talent flow station, rational thinking of the public cultivator. The international exchange cooperation dialogue platform, the human civilization advancement propeller and so on function.
【作者单位】: 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深层次研究”(09BKS039)
【分类号】:C932
【正文快照】: 习近平总书记在“8.19讲话”中强调指出:“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1]2013年4月,习总书记就加强智库建设作出重要批示:智库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形势的发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杨化;;保障我国新时期意识形态安全的制度构建[J];湖南社会科学;2011年01期

2 赵立波;王刚;李国宇;;完善专家咨询机制提高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研究[J];理论学刊;2007年09期

3 姜异康;;着力提高科学办校水平 开创党校事业发展新局面[J];理论学刊;2012年09期

4 周红;张全新;;叶海卡·德罗尔论提升统治者的宏观政策分析之维[J];理论学刊;2012年08期

5 魏玲;;第二轨道外交:现实主义渊源与社会规范转向[J];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王明国;;国际制度复杂性与东亚一体化进程[J];当代亚太;2013年01期

2 钱茜;;文献信息体系建设为“智库”服务的对策初探[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年31期

3 贺月华;;我国图书馆“智库”服务研究[J];科技视界;2013年24期

4 强丽;;现代国家安全观视域下加强青少年意识形态网络教育[J];继续教育研究;2014年08期

5 李卫华;;专家参与行政:现状、取向与法律规范[J];新视野;2012年02期

6 孙蔚;;中国智库的现状及其参与决策研究[J];中州学刊;2011年02期

7 向绪伟;张芳霖;谭琪红;;论当代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观的培育实践[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年01期

8 强丽;;论现代信息网络上的意识形态国民教育[J];宜春学院学报;2014年08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王运良;中国“文物保护单位”制度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2 陶亮;理想主义与地区权力政治:冷战时期印度对外政策[D];云南大学;2012年

3 林永亮;东亚主权观念:生成方式与秩序意涵[D];山东大学;2012年

4 莫尔学;信息不对称约束下的税收行为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周政;小泉以来日本对华外交政策调整[D];山东大学;2011年

2 陶宇;日本非政府组织在中日关系中的作用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3 刘蕴锋;印度思想库及其对华政策主张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4 曹伟;自民党派阀政治对战后日本外交决策的影响[D];兰州大学;2010年

5 李梦薇;中日两国相互认知的变化与两国关系发展[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0年

6 万明;《环球时报》“国际论坛”版言论框架研究(2000-2011)[D];暨南大学;2012年

7 贺耀芳;北京城市外交实践研究[D];外交学院;2012年

8 史杨;完善公共决策中专家咨询制度的路径探究[D];广州大学;2013年

9 周源;战后日本外交决策机制及其国内影响因素研究[D];湘潭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张波;入世与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J];国家安全通讯;2002年1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记者 刘维涛;[N];人民日报;201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韩玉霞;;全球化背景下维护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08年12期

2 杨述刚;;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需处理好五大关系[J];宁夏党校学报;2010年02期

3 王岩;魏崇辉;;新制度经济学意识形态理论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年02期

4 陈嘉玉;;浅议“金融海啸”给中国国家安全环境改善带来的机遇——仅就战略资源安全和意识形态安全的角度分析[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5 张春霞;蒲晓刚;;境外宗教渗透与新疆意识形态安全[J];新疆社会科学;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周立;;大众传媒热“秀”与媒介意识形态安全[A];中国传媒大学第一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邓国林;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建设研究[D];苏州大学;2013年

2 赵兴伟;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研究[D];辽宁大学;2012年

3 韩健鹏;当代西方意识形态新变化对中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影响与对策[D];吉林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刘淑颖;当代我国大学生意识形态安全教育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2 杨化;论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3 袁其波;现阶段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9年

4 葛娅娜;互联网络的发展与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D];青岛大学;2005年

5 王勇军;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6 韩晶;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7 岳海峰;新疆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9年

8 张弘;我国意识形态安全问题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9 王洋;社会民主主义国家理论的演变及原因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3703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lzh/13703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4b1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