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外交政策智库的社会网络分析
本文关键词:日本外交政策智库的社会网络分析 出处:《国际观察》2017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社会网络分析是一种研究社会行动者之间互动关系的结构性方法。本文使用社会网络分析法研究日本外交政策智库间的关系,具体选取17家智库及其隶属的320名主要研究者作为数据源,通过矩阵运算和社会网络可视化分析,描绘了日本外交政策智库间的社会网络结构,进而发现了在该网络结构中智库是如何通过"联系"的方式来增强自身"权力",甚至影响网络整体发展的。本文认为日本外交政策智库在网络化的互动环境中,通过两种方式发挥其影响力。一种以东京财团为代表,主要利用自身所拥有的丰富的社会资本,充当各行为体间的"中间人"角色,通过控制社会网络内部信息和资源的流动与供给以影响他者和网络整体。另一种以日本国际论坛、东亚共同体评议会、日本全球论坛为代表,通过"三位一体"的方式共享主要研究者、财政预算与信息资源,分担智库的不同功能,在自身能力及财源有限的不利情况下实现整体影响力的提升。
[Abstract]:Social network analysis is a structured approach to a study on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cial actors. In this paper, using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method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Japanese foreign policy think-tank, selecting 320 17 main research think-tank and its membership as a data source, through the matrix operation and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describes the structure of the social network in Japan foreign policy think tanks, and then found in the network structure is how to think tank "connections" to enhance their "power", and even affect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of the network. This paper believes that the interaction of the environment on foreign policy think tank in the network, to exert its influence through two ways. One in Tokyo the consortium as the representative, the main use of their own rich social capital, as the behavior between the "middle man" role, through the control of Ministry of information and resources within the social network The flow and supply to influence others and the whole network. A Japanese International Forum, East Asia Community Council, Japan's global forum for sharing the main research through "three-in-one" way, budget and information resource sharing function, different think tank, to achieve the overall leverage in their own ability and adverse circumstances the limited financial resources.
【作者单位】: 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7M611599)的资助
【分类号】:C932;D831.3
【正文快照】: 随着全球治理不同议题领域的不断扩展,以及跨国关系网络的发展,国际政治行为体日趋多元。其中,智库作为公共政策研究机构,其政治影响力日益受到关注。关于“智库”的研究也已经成为当前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界的热点问题之一,并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研究体系。无论是从宏观层次上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姜康康;;网络贩毒的社会网络分析视角研究[J];江西警察学院学报;2013年06期
2 尹广文;;结构—行动:流动农民的社会网络分析[J];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5期
3 李本先;李孟军;孙多勇;迟妍;范林军;;社会网络分析在反恐中的应用[J];复杂系统与复杂性科学;2012年02期
4 许新华;试论战后日本外交的特点[J];新疆社科论坛;2000年01期
5 武心波;浅议日本外交的“两面性”[J];国际观察;2001年01期
6 刘保平;远交近攻与睦邻友好——日本外交政策历史走势述评[J];吕梁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03期
7 张伊丽;试析战后日本外交中的实用主义[J];日本问题研究;2003年03期
8 庞中英;日本“冒失地走向未来”吗?——评日本外交之变[J];世界知识;2004年05期
9 王锦花;;文化对日本外交的影响[J];日本问题研究;2005年03期
10 郭隆隆;;自毁形象的日本外交政策[J];国际展望;2005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许亮;;日本与南非关系研究综述:兼论对日本外交的新思考[A];中国非洲研究评论(2012)[C];2013年
2 安成日;;关于当代日韩关系研究中的若干问题[A];朝鲜·韩国历史研究(第十一辑)——中国朝鲜史研究会会刊[C];2009年
3 林晓光;周彦;;菅直人内阁的对外政策与日美、日中关系[A];中日关系史研究·2010年第4期(总第101期)[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特约评论员 覃里雯;“受害者心态”误导日本外交[N];21世纪经济报道;2005年
2 庞中英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日本外交的梦想[N];东方早报;2007年
3 方祥生;由“二元外交”到“三元外交”[N];光明日报;2007年
4 郑兴 韩春苗;日本外交能否迎来真变革?[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
5 谭福榕;前原诚司,,是外相还是防相[N];国防时报;2010年
6 本报驻日本记者 刘军国;日本外交旧瓶装旧酒[N];人民日报;2012年
7 近藤大介;日本外交寻求突破[N];经济观察报;2013年
8 日本《周刊现代》副主编 近藤大介;日本外交的左突右冲[N];经济观察报;2014年
9 孙承;日本外交如何适应“历史的转折”[N];学习时报;2004年
10 邱震海(香港);“有事三法案”与日本外交新动向[N];亚太经济时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赵毅达;冷战时期美国亚洲战略框架下的日泰关系[D];云南大学;2012年
2 樱井秀成;冷战后日本外交决策过程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芸苑;战后日本外交形象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6年
2 王宇轩;日本家族对日本外交的影响[D];青岛大学;2013年
3 刘书辰;论“酷日本”战略在日本外交中的地位与作用[D];吉林大学;2017年
4 宋小霞;日本外交政策:政治文化解读[D];山东大学;2005年
5 袁洁;冷战后日本外交政策研究[D];青岛大学;2006年
6 王先丽;政治文化视角下的战后日本外交[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7 马丽;走向结盟之路[D];苏州科技学院;2007年
8 辛懿;21世纪初日本外交走向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9 张铎;日本文化与战后日本外交的演变发展[D];辽宁大学;2014年
10 李亮;战后日本的意识形态外交[D];广东外语外贸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3980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lzh/13980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