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学习模式转变与后发企业技术能力提升研究——以永光集团为例
本文关键词:组织学习模式转变与后发企业技术能力提升研究——以永光集团为例 出处:《管理学报》2011年10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通过对永光集团的案例研究,回答了在不断变化的技术和市场环境下,后发企业如何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的战略目标和技术基础选择组织学习的主导模式,以促进技术能力提升这一问题。分析表明,组织学习是一个不断深化的动态过程。组织学习模式的选择与技术基础有着很强的内在联系,后发企业技术能力发展水平、技术基础和发展战略目标影响组织学习主导模式的选择,而组织学习的主导模式又从知识积累和知识应用2个方面影响后发企业技术能力的形成。
[Abstract]:Through the case study of Yongguang Group, this paper answers how to choose the leading mode of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ccording to the strategic objectives and technical basis of different development stages in the changing technology and market environment.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is a dynamic process, and the choice of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model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technical foundation. The level of technological capability development, technological foundation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objectives of the latecomer enterprises influence the choice of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leading mode. The dominant mode of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influences the formation of the technological ability of the latecomer enterprise from two aspects: knowledge accumulation and knowledge application.
【作者单位】: 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资助项目(7083200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0971042)
【分类号】:C93
【正文快照】: 技术落后企业缩小与技术先进企业的技术差距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时期,组织学习贯穿了这一过程的始终[1]。组织学习模式与企业技术能力提升所处的阶段往往存在某种规律性的演化联系,组织(技术)学习中的技术引进基础与消化吸收导向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技术能力的提升程度,技术能力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晓波;动态学习与企业的核心能力[J];管理工程学报;2000年S1期
2 魏江,刘锦;基于协同技术学习的组织技术能力提升机理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5年01期
3 董俊武,黄江圳,陈震红;动态能力演化的知识模型与一个中国企业的案例分析[J];管理世界;2004年04期
4 吴晓波;马如飞;毛茜敏;;基于二次创新动态过程的组织学习模式演进——杭氧1996~2008纵向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09年02期
5 王德鲁;张米尔;周敏;;产业转型中转型企业技术能力研究评述——兼论转型企业技术能力再造途径[J];管理科学学报;2006年03期
6 于海波;方俐洛;凌文辁;;组织学习及其作用机制的实证研究[J];管理科学学报;2007年05期
7 王生辉;孙国辉;;全球价值链体系中的代工企业组织学习与产业升级[J];经济管理;2009年08期
8 洪茹燕;;基于技术能力演进的企业技术学习模式选择机制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9年04期
9 魏江,葛朝阳;组织技术能力增长轨迹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1年02期
10 陈劲;从技术引进到自主创新的学习模式[J];科研管理;1994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亚达;姜秀萍;;提升国有企业竞争力的对策:基于动态能力的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2 郝世绵;赵瑾;;产业集群技术能力研究综述与启示[J];安徽科技学院学报;2010年06期
3 陈福勇;;仲裁机构的独立、胜任和公正如何可能——对S仲裁委的个案考察[J];北大法律评论;2009年02期
4 张建宇;蔡双立;;互补性资产、客户资产与企业自主创新的本质逻辑[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5 马陆亭;高附加值产业实现的技术途径[J];北京轻工业学院学报;1995年01期
6 秦辉,戚东梅;基于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民营企业学习模式研究[J];商业研究;2004年22期
7 马有才;王颖;岳良运;;基于自主创新的高新技术产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J];商业研究;2007年07期
8 赵建吉;王艳华;苗长虹;;基于资源禀赋、技术学习的企业自生能力构建[J];商业研究;2008年11期
9 杨学军;;基于跨国公司后向联系的本土企业技术学习过程分析[J];商业研究;2009年09期
10 曾国秀;;个案研究在语言学中的应用[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盛亚;裘克寒;;浙江制造业技术转型路径选择的实证研究[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周旭霞;;创新团队、学习型组织与企业成长——以浙江杭州聚光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为例[A];浙商研究2011[C];2011年
3 许建忠;;智能型中药熏蒸汽自控治疗仪创新过程研究[A];中国新时期思想理论宝库——第三届中国杰出管理者年会成果汇编[C];2007年
4 胡振华;朱豫玉;;基于企业竞合行为的产业集群创新机制模型构建与实证研究[A];《两型社会建设与湖南管理创新》论坛论文集[C];2008年
5 王成;刘莉;;企业家精神与中国中小企业持续成长的关系[A];中国企业持续成长问题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2007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文晓云;;技术引进、跟踪模仿与再创新的演进分析——以天水二一三电器有限公司为例[A];中国企业改革发展三十年[C];2008年
7 黄俊;白硕;杨柏;李学诗;;企业动态能力与自主创新能力互动关系研究——以东风汽车有限公司为例[A];中国企业改革发展三十年[C];2008年
8 汪建成;刘晓龙;;后发企业如何通过连续并购提升技术能力与加速国际化——基于中集集团的案例研究[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曾萍;;组织学习与组织绩效的关系:动态能力的影响[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邓超;肖绍平;;论上市公司核心竞争力与非核心竞争力的发展均衡[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俊;面向价值融合的全面顾客参与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段晓红;企业家能力与企业创新能力的关系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程跃;企业能力与新兴技术共生演化机理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0年
4 应洪斌;产业集群中关系嵌入性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5 张珊珊;中国汽车企业吸收能力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6 蒋秀娟;组织学习文化对员工工作满意度和组织承诺的影响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7 李伟庆;中国区际产业转移的自主创新效应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8 陈栋;自主创新与中国工业结构升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狄金华;被困的治理[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尹可丽;中国成人心理健康维护方法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荧彬;产业集群自主创新模式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2 高琦;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3 张婧阳;驱动农村新型金融机构成长的能力要素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刘洪春;图书馆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5 唐雪梅;华松公司超薄DVD机芯自主开发案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6 王骠宇;全球价值链分工下湖南产业转型升级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7 李彬;技术引进型企业的技术跨越模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孙相军;科学发展观与民营企业自主创新发展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09年
9 张国瑜;FDI对苏粤本土工业技术溢出效应的比较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10 段金梅;广州高星级酒店知识型员工激励机制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志彪;张杰;;全球代工体系下发展中国家俘获型网络的形成、突破与对策——基于GVC与NVC的比较视角[J];中国工业经济;2007年05期
2 杨克泉,吉昱华,马松;跨国公司技术转移与中国技术进步的战略选择[J];国际经济评论;2005年04期
3 ;发展中国家必须提升吸收和采纳技术的能力[J];国际融资;2008年03期
4 许庆瑞,陈劲;中国技术创新与技术管理展望[J];管理工程学报;1997年S1期
5 吴晓波;动态学习与企业的核心能力[J];管理工程学报;2000年S1期
6 吴晓波;二次创新的周期与企业组织学习模式[J];管理世界;1995年03期
7 路风,张宏音,王铁民;寻求加入WTO后中国企业竞争力的源泉——对宝钢在汽车板市场赢得竞争优势过程的分析[J];管理世界;2002年02期
8 路风,慕玲;本土创新、能力发展和竞争优势——中国激光视盘播放机工业的发展及其对政府作用的政策含义[J];管理世界;2003年12期
9 周长辉;;中国企业战略变革过程研究:五矿经验及一般启示[J];管理世界;2005年12期
10 谢伟;;中国企业技术创新的分布和竞争策略——中国激光视盘播放机产业的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06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杜静;基于知识整合的企业技术能力提升机理和模式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柳卸林;李艳华;;知识获取与后发企业技术能力提升——以汽车零部件产业为例[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9年07期
2 邓迪夫;后发企业 在模仿中创新[J];价格与市场;2002年12期
3 陈宏宽;市场细分和定位技术在后发企业的应用[J];铁道物资科学管理;2003年03期
4 吴晓波;马如飞;毛茜敏;;基于二次创新动态过程的组织学习模式演进——杭氧1996~2008纵向案例研究[J];管理世界;2009年02期
5 张阳喜;浅析农村建筑业对其他后发企业的抑制机制[J];殷都学刊;1997年02期
6 陆德明 ,周莉珠;论企业的持续发展[J];世界经济文汇;1999年04期
7 张宇;后发企业实现超越的技术成本优势分析[J];企业活力;2005年04期
8 张凤杰;陈继祥;张立;;后发企业颠覆性市场营销策略研究[J];市场营销导刊;2008年01期
9 康荣平;柯银斌;;OEM:后发企业国际化的必由之路[J];经济界;2006年03期
10 梁冰;张凤杰;陈继祥;;颠覆性创新与后发企业跨越式发展[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8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卢锐;王军;;后发企业的国际化优势构建研究:以海尔为例[A];中国企业运筹学[2011(1)][C];2011年
2 唐馥馨;张大亮;张爽;;后发企业自主国际技术标准形成路径研究——以浙大中控EPA标准为例[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3 卢锐;盛昭瀚;;使用中创新与后发企业技术学习模式研究:以台湾IC企业为例[A];第十二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汪建成;刘晓龙;;后发企业如何通过连续并购提升技术能力与加速国际化——基于中集集团的案例研究[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朱雅彦;;技术赶超过程中后发企业技术监测能力体系及作用机制探讨[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6 王丙乾;;R&D,知识转移与自主创新:威科姆科技案例研究[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7 谢洪明;程聪;李正卫;周杨辉;;世界级企业的理念与公司成长——浙江水晶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案例研究[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组织与战略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8 徐丹;纪永军;于惊涛;;产业创新网络国际化演进分析[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范松璐;细分市场创新与后发企业生存之道[N];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
2 沈北林;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选择[N];中国铁道建筑报;2005年
3 康荣平 柯银斌;按图索骥打造核心能力[N];中国经营报;2000年
4 本报记者:文婧;高科技标准:国人的奢侈游戏?[N];经济参考报;2004年
5 李显君;产业积累与产业突破[N];中国汽车报;2005年
6 孙红;JAC改写轻卡格局[N];中国工业报;2004年
7 赵林源;海尔“防电墙”国标之争[N];科技日报;2008年
8 本报见习记者 彭瑞财;与跨国公司较量标准[N];财经时报;2006年
9 康荣平 柯银斌;利基战略适用中国企业[N];中国企业报;2006年
10 张佩颖;中国汽车海外频遭“碰撞门”[N];中国企业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郭政;后发企业破坏性创新的机理与路径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7年
2 江诗松;转型经济中后发企业创新能力的追赶路径:所有权的视角[D];浙江大学;2012年
3 周莉珠;后发优势与企业发展[D];复旦大学;2003年
4 洪勇;追赶战略下后发国家制造业技术能力提升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5 王方瑞;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路径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6 胡隆基;技术学习机制与累积性技术跨越的关系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7 刘亚军;企业智力资本、吸收能力及创新文化对技术创新绩效的影响[D];天津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全伟;后发企业技术链治理模式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何湘君;后发企业生存与成长战略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3 陈芳颖;后发企业知识传导成本因素的实证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4 汤捚啸;基于路径依赖理论的后发企业颠覆性创新能力和策略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5 刘明;后发企业竞争优势的获取[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年
6 黄金芳;基于中国医药行业的研发外包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7 汤小洁;基于专利计量的追赶企业技术链演进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8 王维杭;SD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西北大学;2003年
9 詹长春;论我国汽车工业自主创新之路[D];安徽大学;2005年
10 莫长塞;企业持续发展与核心能力[D];沈阳药科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14142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lzh/14142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