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智库与当前中国问题研究
本文选题:智库 切入点:中国研究 出处:《国外社会科学》2012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智库"(BrainTrust)又称"思想库"(ThinkTank),是指由多学科的专家组成、为决策者处理社会、经济、科技、军事、外交等方面的问题出谋划策,提供最佳理论、政策、方法、思想等的公共研究机构。①当今美国智库在体现上述功能方面表现得淋漓尽致。在美国,对政府决策具有重要影响的智库多达300个。而许多智库的中国问题研究,已成为影响美国政府对华政策的一个新亮点。近来,一些美国智库把对中国问题的研究转向战略、能源、实力等方向,研究的问题领域包括:中国崛起与美国重返亚洲战略,亚太地区能源民族主义与中国能源战略,朝核问题、美伊关系对中国的影响以及未来中印关系与两国实力对比等问题,对研究中国和平崛起的周边安全环境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Abstract]:Think tank "think tank", also known as think tank, is made up of multidisciplinary experts to advise decision makers on social, economic, technological, military, diplomatic and other issues, and to provide the best theory, policy, and method. Public research institutions, such as ideology. Today, American think tanks are performing most of the above func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 there are as many as 300 think tanks that have important influence on government decision-making. And many think tanks study China issues. It has become a new bright spot that has influenced the US government's China policy. Recently, some US think tanks have shifted their research on the China issue to the direction of strategy, energy, and strength. The research areas include: the rise of China and the return of the United States to Asia. Energy nationalism and China's energy strategy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 the Korean nuclear issue, the impact of US-Iraq relations on China, and the future Sino-Indian relationship and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strength of the two countries are of certain significance for the study of the security environment surrounding China's peaceful rise.
【作者单位】: 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
【基金】:作者主持的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当代美国中国学研究”(2011DGJ001)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C93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王莉丽;;美国智库的“旋转门”机制[J];国际问题研究;2010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宋静;冷战后美国思想库在影响对华决策中的角色评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徐晓虎;陈圻;;智库研究的历史演进及其趋势[J];重庆社会科学;2011年08期
2 朱瑞博;刘芸;;智库影响力的国际经验与我国智库运行机制[J];重庆社会科学;2012年03期
3 王薇;;关于美国智库“旋转门”机制的思考[J];法制与社会;2013年23期
4 蓝国华;;新型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建设的目标与内容——作为组织系统的社会科学研究机构建设[J];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12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石正义;影响我国边疆民族地区安全稳定的美国因素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2年
2 黄璐;马克思主义视阈内美国利益集团与行政机构政治互动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年
3 宋达;冷战后美国对华政策决策层的认知分析[D];中共中央党校;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赖泽帆;美国思想库对美国外交决策的影响[D];暨南大学;2011年
2 尚素娟;中国“第二轨道外交”与东亚共同体建设[D];复旦大学;2011年
3 王佳英;智库及其对美国外交政策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1年
4 陶瑜奇;中美外交思想库比较研究[D];青岛大学;2011年
5 付纯;兰德公司的国际化[D];暨南大学;2012年
6 吴蕾;德国政治基金会及其在德国对华决策中的作用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7 李婉芝;智库在公共政策过程中的作用分析[D];湖北大学;2012年
8 兰杰;论美国民间智库的运行机制及对我国的借鉴意义[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9 王海波;美国对台军售中的国会因素分析[D];辽宁大学;2013年
10 赵天一;布鲁金斯学会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玉林;试论影响美国外交决策的因素[J];中共成都市委党校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4年04期
2 张方高;美国:现实主义理论与遏制中国政策主张的思维误区[J];财经问题研究;2003年05期
3 张立平;权力交替:对中美关系周期性波动的一种解释[J];当代亚太;2002年12期
4 孙哲;美国的总统外交与国会外交[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5 林宏宇;“天赋使命”与美国外交——兼论外交哲学的作用[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6 纪忠慧;;美国思想库的舆论扩散[J];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7 王传兴;利益集团与美国的外交决策[J];国际观察;2000年04期
8 郭学堂;美国国会就中国PNTR地位的辩论及其对中美关系的影响[J];国际观察;2002年02期
9 钱皓;;兰德公司与美国对华军事政策研究[J];国际观察;2005年06期
10 钱皓;;布鲁金斯学会与克林顿政府对华接触政策[J];国际观察;2006年03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俞可平(作者为中央编译局研究员、深圳大学中国经济特区研究中心教授);[N];文汇报;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卫东;美国外交中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平衡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孙博;;中国崛起的世界影响[J];招商周刊;2004年Z3期
2 李伯重;;理解“农民中国”[J];中国企业家;2008年24期
3 辛本健;亚太地区:美国21世纪全球战略的第一重点——实例、原因及我国的外交政策[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1年08期
4 冯昭奎;;国际政治环境变化与中日关系[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06期
5 安沐希;;IBM中国,变身“中国IBM”[J];中国高新区;2009年03期
6 张剑荆;;中国崛起:全球主义时代的事件[J];中国报道;2005年11期
7 罗伯特·萨特;郎平;周琪;;中国崛起的挑战及其对中美关系的含义[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9年11期
8 吴建民;龙永图;沈国放;;感受中国的地位与差距[J];河北企业;2006年07期
9 赵旭;董秀成;董立;;亚太地区油气地缘政治博弈分析及战略选择[J];改革与战略;2008年12期
10 张凤霞;;中国和平崛起中的安全风险[J];广州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润斌;;民族主义演进与奥林匹克发展[A];第五届全国青年体育科学学术会议、第二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8年
2 俞新天;;亚太地区的发展前景及中国的作用[A];近代中国(第五辑)[C];1995年
3 韩琦;;论克里奥尔民族主义的形成及其局限性[A];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第17届年会暨“纪念拉美独立20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0年
4 包胜利;;2006-2009年国内“世界民族研究”综述[A];第九届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5 ;何承伟在“2002年亚太地区期刊会议”上答记者问[A];中国期刊协会成立十周年论文集[C];2002年
6 金新阳;;亚太地区各国风荷载规范的现状和发展趋势[A];第十一届全国结构风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7 万鄂湘;;民族主义与国家主权——重读孙中山先生有关“民族主义”的论断新悟[A];孙中山与二十一世纪中国——纪念中山先生奉安七十周年学术研讨会专辑[C];1999年
8 ;第三届亚太颗粒会(APT 2007)将近期在京召开[A];第八届全国颗粒制备与处理学术和应用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李广良;;民族、民族主义与开放主义[A];“孙中山与近代中国的开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2002年亚太地区期刊会议”主题讨论(2002年4月17日):如何塑造杂志品牌优势——杂志品牌定位与攻防策略[A];中国期刊协会成立十周年论文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华东师范大学 朱政惠;中国学研究热的表现与原因[N];社会科学报;2006年
2 采如;中国崛起正对美国形成越来越大影响[N];中国贸易报;2006年
3 高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21世纪:恢复大国荣耀的中国[N];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
4 陈有为 (华盛顿);中国力量的三张面孔——实力、金钱与思想[N];世界报;2008年
5 薛治国 吴仁辉 ;中国崛起让邻国受益[N];海南日报;2004年
6 作者 布伦特·汉农;中国崛起 邻国受益[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7 中央编译局比较政治与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 杨雪冬;大国成长中需保持平和心态[N];文汇报;2009年
8 清华大学中美关系研究中心主任助理 李巍;出口支撑不起中国崛起的大厦[N];南方日报;2010年
9 扬尼斯·加齐乌尼斯;中国全球影响力仍没超过美国[N];国防时报;2010年
10 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石建勉;中国崛起需要培育成熟的国民心态[N];西安日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胡再德;澳大利亚中国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2 李增田;鲍大可及其中国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3 张三南;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民族主义的论述及当代意义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白基龙;一战后中韩民族主义的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5 卜建华;中国网络民族主义思潮的功能与影响研究[D];兰州大学;2012年
6 赵立新;当代东亚民族主义与国家间关系[D];延边大学;2012年
7 金英兰;韩国的社会结构与民族主义[D];上海大学;2012年
8 夏光辉;当代中国民族主义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9 张淑娟;民族主义与近代中国民族理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0年
10 韦红;东盟地区主义的发展与中国[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叶珉;复兴,,还是衰亡?[D];外交学院;2002年
2 党军;论冷战后的民族主义[D];陕西师范大学;2000年
3 金鑫;当代民族主义及其在全球化背景下的发展趋势初探[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4 刘玉华;论民族主义对国际格局的影响[D];河北师范大学;2003年
5 黄骞;多元文化主义与澳大利亚民族认同[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胡运哲;石原慎太郎与冷战后日本的民族主义[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杨勇兵;论民族主义起源的社会心理机制[D];苏州大学;2003年
8 孙慧;民族主义与近代德国的统一[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祁云蛟;合谋与冲突[D];山东师范大学;2002年
10 戴勇;民族主义与新加坡现代化[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6020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lzh/1602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