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农保基础养老金定位的研究——基于《国富论》和《资本论》视角
元,其中食品类支出2321.84元,而基础养老金一年660元,不到食品支出的1/3,如农民所言,“这么点钱,就是买米的钱,都不够吃的”。如果加上个人账户,,绝大多数人选择的是15年周期,每年100元,折合下来60岁之后每月能领到69.5元,2012年我国农民纯收入为7919元,养老金的替代率仅为69.5×12/7919=10.53%,我国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替代率在40-60%之间,国际劳工组织《社会保障最低标准公约》目前规定,养老金的最低替代率为55%,与这些目标相比,目前的新农保替代率相差甚远。
基础养老金水平低已成事实,而且政府没有及时出台改善的措施。随着社会发展、物价上涨、货币贬值,维持固定货币量的基础养老金越来越实现不了当初设定的目标,这也成为多数农民抱怨之处。
斯密对于财富的理解是以使用价值为根本的。他认为政治经济学的目的在于富国裕民,而富国裕民所对应的财富是使用价值。在《国富论》中他说道:“一个人是贫是富,就看他能在什么程度上享受人生的必需品、便利品和娱乐品。”所以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才是真正的富。他又补充道:“财产对他直接提供的权利,是购买力,是相对于当时市场上各种劳动或各种劳动生产物的支配权”从这句话也可以引申理解为,货币虽然是一种财产,但财产所包含的的真实意义是货币所能够买到的各种劳动或各种劳动生产物的支配权,即货币对应的使用价值。
斯密进一步区分了真实价格和名义价格。真实价格对应着一定数量的生活必需品和便利品;名义价格就是一定数量的货币,即一般所看到的价格表面。财富不与其名义价格成比例,而与其劳动的真实价格成比例。
因此,就基础养老金来说,一定的货币量不能保证他的有用性,与使用价值挂钩才能保证他的有用性,实现基本保障的功能。随着经济波动,多数时候会带来通货膨胀,货币贬值,基础养老金的使用价值随之下降,这就是现在很多农民反映的问题:“那么一点点养老金,一包米都买不了”。在基础养老金设立的根本目标的引领下,应当参照使用价值体系,保持基础养老金的购买力,即保持基础养老金所的使用价值。
马克思认为,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在判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时,以简单劳动为标尺,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道:“少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多量的简单劳动”。简单劳动的标准并非一直不变,过去的复杂劳动会随着技术提高在现代变成简单劳动。关于这一点,马克思也说道:“简单平均劳动本身虽然在不同的国家和不同的文化时代具有不同的性质,但在一定的社会里是一定的。”
价格围绕价值波动。《资本论》在阐述货币的产生时,逻辑主线就是:劳动决定了商品的价值;使用价值是价值的具体表现形式,是物的有用性,“商品在能够作为价值实现以前,必须证明自己是使用价值”;而货币是在商品交换变得频繁时出现的一种价值符号,以此来度量商品的真实价值。价值、使用价值和货币的关系就是一层一层表面化、具体化,价值才是对应的货币量变动的根本源泉。
随着社会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提高,使用价值总量会增加,而价值总量则不会增加甚至有减少的趋势,因为社会发展得目标之一就是减少工作时间提高福利。等量的价值在未来的时代对应着更多的使用价值,即一定的使用价值对应的价值是越来越少的。而随着社会进步,生活水平改善,以价值为参照系代表在每个时代都能享受到与其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物质财富。
更进一步来说,制定基础养老金需参照价值体系。这样才能使基础养老金让农民享受到社会发展进步的福利。如果仅参照使用价值体系,购买力固定,所享受到的商品服务仍一样,而社会发展的结果必然是能享受到更丰富的商品服务,那么只以购买力为参照标准的结果是农村老人的生活水平达不到与时俱进,所以在参照标准里应当加入价值体系。具体办法为,参照当时全国的人均生活水平,保证了基础养老金对应的价值,使农民在养老的时候能享受到社会发展进步的成果,实现共同富裕。
实行的过程需要由法律制度保障。由法律来确定基础养老金制定的标准、方式以及周期等。为避免频繁变动,可以固定周期为一年或两年等,每个新的周期都对基础养老金重新定位。随着中国城镇化的进程的加快,应与时俱进提高农村基础养老金,切实解决农民养老问题,改善收入分配,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公平。
参考文献
[1]马克思. 资本论[M]. 人民出版社, 2008.
本文编号:164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lzh/164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