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宝鸡企业理财的和谐文化
王冲 宝鸡市交通局
摘要:给宝鸡企业理财文化注入和谐美内涵,使企业在财务目标上以追求相关方相应之和为最高境界;在财务方法上体现整体财务意识;在财务关系上兼顾各方利益。通过和谐理财使企业内外保持一种正义、和谐、持久的良好状态,把企业利润的获取建立在促进宝鸡社会健康文明的不断提升上,使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社会、企业与环境等保持和谐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客观要求、传统文化、财务精神、和谐美内涵
党中央提出的构建“民主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重要命题,既是针对当前我国社会出现的若干问题,也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孜孜追求的目标在新时期的阐释。和谐宝鸡的实现依赖于宝鸡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要素的共同作用和建构。作为宝鸡经济基本元素的企业,在企业理财文化的建设内容中注入和谐美的内涵是宝鸡企业处理与社会关系的基本要求。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之一。在古代中国人的心目中,和谐不仅是自然世界根本的存在状态,也是人类社会存在理应追求的终极目标 ,是一种崇高的信仰。正如梁治平所说“古代中国人由天道--自然――和谐的信仰出发,创造出整体与众不同的价值体系。在处理纷繁的人际关系时,他们把宇宙的和谐奉为楷模,力图创造一个合乎自然的社会。”这种观念“蕴含在全部的社会制度当中,渗透在几乎每个人的观念、心态里面”。数千年的历史文化流变,以“和”为美的审美观从没有改变、断裂过,所谓“天地之道而美于和”,“天地之美莫大于和”(董仲舒:《春秋繁露·天地阴阳》)。自然界是如此,人类生活、社会生活以及企业理财也不例外。中国人所崇尚的 “中庸之道”的“中”字,有善守“天极”(所谓“度”)而保持无过无不及之最佳状态之意。 “适中”为“和”,以“和”为“好”,以“和”为“善”,以“和”为“美”。在这个意义上,通常所说的“见好就收”,并不是要人做了一件好事之后就不要再做好事的意思,而是要人凡事都要力求“止于至善”,并遵守“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有时的原则,从而达到并维持一种“无过无不及”的最佳状态。否则就会“泰极而否”、“物极而反”,以至于“过犹不及”(《论语·先进》)。中国文化还将对立双方的和谐相处视为可持续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国语·郑语》曰:“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企业理财虽以盈利为目的,也应讲求“和气生财”、和谐发展,在理财指导思想上以追求相关方相应之和为最高境界。
企业理财文化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环境下,企业财务部门和全体员工通过理财活动倡导、培养和创造出来的价值观念及行为规范的总和,表现为企业财务部门和全体员工在处理财务问题时的思想意识和理财道德,它不仅具有时代性和民族性,而且具有比较稳定的状态,是企业文化的灵魂。优秀的企业理财文化会引导企业的理财行为朝着诚实守信、客观公正和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的良好方向持续发展,会提升和改善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会打造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企业品牌,会提高企业的知名度。目前西部大开发跃入了深层次战略性推进的核心阶段,宝鸡正在向关中—天水经济区副中心城市建设的目标迈进,但是宝鸡一些企业认为只要创造了企业利润就能使企业生存发展,有些个别企业甚至不惜违法乱纪,污染环境等等。这些伤害社会极其相关者利益的做法表面上暂时加速了企业资金的周转和增殖,实质是会断送企业的未来。企业与社会的关系是系统与环境的关系,企业的任何行为都可能会对社会产生影响,经济利益只是维持企业生存发展的手段,企业的最终目的应是为社会创造财富。惠普公司总裁戴维.帕卡德曾指出“社会应当由于惠普的存在而变得更好些”。 应该说一种理性的财务精神在指导企业的财务活动时,会自觉地把各种影响利润创造的因素考虑在内,使企业内外的各种利益形成一种合力推动企业的发展。所以企业的理财精神和理财行为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内涵和谐美,,为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创造了用之不竭的精神源泉,使得企业理财通过对相关者利益的兼顾,内达团结和睦,外获信任美誉。依据和谐美的企业财务文化精神进行理财,在碰到利义冲突时应舍利取义。 中国文化历来讲究的生财之道是“和气生财”。企业的经营在指导思想上应以追求买卖双方相应之和为最高境界。《子夏传》曰:“利,和也。”《周易·乾·文言传》曰:“利者,义之和也”,义者,正义、合理、适宜之谓也。中国文化还把循环往复视为根本的和谐。(《老子·四十八章》)讲,求道的过程,就是使自己违反自然的思想和行为一天比一天减少的过程,减少而又减少,一直到顺应自然境界,这样就没有什么做不成的事了。企业的天职是创造和追求利润,但不能唯利是图,如果实现利润的经济行为有背于社会道德甚至给社会带来危害,对企业来说必将影响其持久获得利润,对社会来说企业就没有存在的价值。日本工商奇才稻盛和夫指出“高尚美德和经济上的成功不但没有冲突,而且可以兼得,事实上长期而言,更有相辅相承的效果。”遵循和谐美的财务精神文化,企业在理财时要倡导以德载业和崇德广业,自觉遵守竞争道德,文明经商、至诚守信、遵守诺言、追求“人和”,乐天下,忧天下,维护民族尊严,实业报国,并通过内部财务制度的制定和贯彻,逐渐消除企业以往理财活动中见利忘义、损人利己的不良财务行为,谋求阳光下的利润。当然坚持诚信理财的和谐美精神在现有的经济环境条件下,也许会使企业在某些时候丧失一些短期利益,但最终一定会为企业带来更大的生存空间和利益收获。我国目前已经在《反不正当竞争法》中把它确立为基本原则,并在具体的条款中作了规定。
宝鸡企业依据和谐美的企业理财文化进行企业理财,必须注意以下六个方面的和谐。
第一,在筹资时既要计算筹资成本更要考虑筹资行为的合法合规性;在投资时既要考虑企业的投资报酬又要考虑企业所承担的风险,更要考虑投资项目的社会效益和环保要求;在运营耗费上既要注意收支的积极平衡,又要考虑成本费用的降低与控制,更要顾及员工的身心健康与消费者的“物有所值”。
第二,宝鸡企业在筹资规划上应注意债权资金与主权资金结构的和谐;在投资规划上要合理配置内外投资、固定资金和流动资金投资的结构比例和谐,通过资金使用定额使企业各项物质资源具有最优化的结构比例,以保证资金形态的和谐并存和加速继起。
第三,宝鸡企业对内在资金的使用耗费上应量入为出,不挪用员工的工资、津贴和奖金,并通过企业平等和谐的理财环境使财务理念得到全体员工的认同,给员工创造安居乐业的生存空间,维护劳动者利益,通过财务指标来体现对其价值的承认与尊重,使企业财务目标和经营者及员工个人目标相协调,以保证员工对企业的长远财务目标报有坚定信念,增强团队凝聚力。
第四,宝鸡企业对外提供的财务信息应能如实反映财务状况、真实披露财务成果,不偷逃应缴纳的国家税金,对各种投资者同股同利,不故意拖欠供应商货款,对债权人按期还本付息,不欺诈合作伙伴,不坑害消费者,给社会提供优质产品和服务。
第五,在理财方法上宝鸡企业应体现和谐美的整体财务意识,专业管理和群众管理相结合,对企业各项资产实行归口分级、管用结合,使得各个部门、各个环节权责利明确,企业整体财务行为协调一致。并把员工的个人小目标融入在企业的大财务目标中,使企业员工通过和谐美的财务精神文化的认同产生对企业的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创造一种荣辱与共的感召力。
第六,宝鸡企业通过企业资金的划拨和监督使用,应保证绿色生态环境的维护,把企业应承担的各项社会责任溶入到企业的财务预算内容中,渗透在财务定额指标体系里,在理财系统中建立科学严密的责任指标保障网络,将用于社区的、环保的、慈善的等项资金在会计年度期初就予以规划,把目标任务逐层分解、量化落实、授权负责并进行事后考核,使企业外部财务关系保持一种正义、和谐、持久的良好状态,以方便企业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并使企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以及民族工业的繁荣统一起来,把企业利润的获取建立在促进社会文明不断发展的基础上,使企业与社会环境、企业与生态环境之间保持和谐的可持续发展。
美国管理学者劳伦斯•米勒曾说:“卓越并非指成就,而是一种精神,一种动力,一种工作伦理,它掌握着一个人或一个企业的生命和灵魂,使之走向成功。”宝鸡企业应结合企业实际,吸收传统文化精髓并借鉴外国优秀管理经验,构建符合时代精神特征的企业理财文化,这不仅是宝鸡企业在未来走向成功的基本保证,也是宝鸡打造宝天经济区副中心城市的必要条件。
参考文献:
[1]梁治平.追求自然秩序中的和谐[M].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2][东汉].王充著.论衡[M].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
[3]马焱.慈善事业与企业财务德性[J].企业经济,2009(1)
本文编号:166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lzh/166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