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层视阈中的“合作参与型”激励机制批判性考察——以“工作特性模式”为例
本文选题:合作参与 + 激励机制 ; 参考:《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2012年02期
【摘要】:长期以来,科层组织的负效应与组织成员真实、完整及多元化的人性之间构成了持续的张力。一方面,梅欧、马斯洛等人的理论形塑了崭新的人性维度;另一方面,针对科层负效应也涌现出诸多质疑与批评。然而,大多数科层组织实践中的制度建构却不同程度地忽略了上述两方面的研究。制度的形式与激励机制具有内在关联性,保守的制度势必导致激励机制的探索流于空泛与失效。我们列举的"工作特性模式"(job characteristics model)也最终在科层结构负面影响下发生压缩、变形。正视完整与多元的人性,构建合乎人性特质的科层制度或许是未来组织结构发展的一个方向。我们所提倡的"合作参与"承载着人性多维度的诉求,因此,"合作参与型"组织制度建设不但是科层制度环境改善的一种努力,其本身也成为了一种有效激励机制。
[Abstract]:For a long time, the negative effect of stratified organization and the real, complete and pluralistic human nature of the organization members constitute a continuous tension. On the one hand, the theory of Mayo and Maslow has shaped a new dimension of human nature; on the other hand, many questions and criticisms have emerged in view of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stratification. However, the institutional construction in the practice of most branch organizations neglects the above two aspects to some extent. The form of institution has internal relation with incentive mechanism, and conservative system will inevitably lead to the exploration of incentive mechanism flowing into emptiness and invalidation. The "work characteristic mode" ("job characteristics model") is also compressed and deformed under the negative influence of the hierarchical structure. To face up to the integrity and diversity of human nature and to construct a hierarchy system that conforms to human nature may be a direction for the development of organizational structure in the future. The "cooperative participation" advocated by us carries the demands of human nature in many dimensions. Therefor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operative participation" organizational system is not only an effort to improve the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of the branch level, but also an effective incentive mechanism.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科研局;
【分类号】:C93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高玉林;企业治理中的劳动者参与研究——一个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综述[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年04期
2 时磊;对参与模式的诠释[J];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04年02期
3 蒋敏娟;;政府绩效管理中的全程参与模式探析[J];中国行政管理;2009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韩兆柱;许占鲁;;我国行政补偿程序的现状及其完善[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4期
2 陈少林;刘廷;;浅论刑事侦查程序的适度公开——以程序正义为视角[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8年02期
3 范逢春;我国地方政府建设服务型政府述论[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4 徐俊峰;;人事管理的逻辑[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1期
5 刘祖云;汪洋;;公共政府:综述、比较与反思[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6 吴小建;;政府雇员制的困境及其路径选择[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2期
7 赵含韫;论个群目标一致性机理及和谐管理路径[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8 王云飞;;论农民的组织能力和合作能力[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9 胡美灵;;农民自治权探略[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30期
10 陈文娟;;程序正义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博;;略论欧盟基本原则及对中国地方自治的启示[A];“中央与地方关系的法治化”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2 陈家喜;;公民参与和服务型政府的构建[A];服务型政府与和谐社会[C];2005年
3 何精华;;“科学有为”:创新型国家建设中政府作用的一个行政学解释[A];政府创新的理论与实践[C];2006年
4 吴麟;;新闻媒体、公共决策与“协商民主”[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5 李淳燕;;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当代中国区域经济研究的行政学思考[A];2004中国区域经济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李红波;谭术魁;彭开丽;;现行征地程序缺陷及其改进研究[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7 杨建堂;孙建铎;;统一网络架构,加强“纵横”整合,,实现安阳电子政务外网的“大一统”[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三)[C];2007年
8 徐质斌;;和谐社会建设视阈中的政府海洋管理转型及其推进机制[A];中国海洋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7年
9 谢静;;绘制合作领域地图——从SO项目看传播的组织功能[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8):传播媒介与社会空间论文集[C];2008年
10 李彦博;;中国单位组织中的成员依赖心理[A];福建省社会学2007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陆前安;社区体育俱乐部与政府、市场、社区关系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王龙飞;文化社会学视野下武术在登封的存在与发展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3 邓继好;程序正义理论在西方的历史演进[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江翔宇;公司型基金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李晓霞;中国基层公务员素质建设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陈春常;转型中的中国国家治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卫东;大学内部重点建设[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8 罗国亮;灾害应对与中国政府治理方式变革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李利平;中国公务员规模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蒋润婷;行政法视阈下的行政参与权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艳;政府在群众性体育赛事中的角色定位研究[D];上海体育学院;2010年
2 吴旭东;《劳动合同法》立法过程分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曹晗峰;跨学科视角下公共就业服务NPO途径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李景旺;中美群体纠纷解决机制比较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郭伟伟;城市生活垃圾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完善[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吴刚;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模式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7 朱吉丽;初中生非正式群体管理沟通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严志伟;论当事人民事程序选择权[D];湘潭大学;2009年
9 杜娟;论公务员的自我实现[D];湘潭大学;2010年
10 任晓迪;利益集团对地方政府决策的影响与应对策略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李淑云;论劳动者参与剩余价值分配[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2 梁雄军;人力资本参与企业治理的实证研究[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4年01期
3 崔之元;美国二十九个州公司法变革的理论背景[J];经济研究;1996年04期
4 周其仁;市场里的企业:一个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J];经济研究;1996年06期
5 杨瑞龙,周业安;一个关于企业所有权安排的规范性分析框架及其理论含义———兼评张维迎、周其仁及崔之元的一些观点[J];经济研究;1997年01期
6 吴光炳;论劳动者参与国有企业剩余价值分配[J];中国劳动科学;1995年08期
7 陈忠炼,赵学清;劳动者参与治理:国有企业制度创新的基本路径[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8 董鑫;;试论我国公务员权利救济之框架[J];法学论坛;2006年04期
9 党秀云;;论公共管理中的公民参与[J];中国行政管理;2003年10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卫川;激励机制与激励方法[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年06期
2 厉旭光;事业单位激励机制思考[J];鹭江职业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3 洪天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激励机制探析[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7年03期
4 张玉卓,刘彦庆;突破科层组织瓶颈 再造有机组织结构[J];黑龙江财专学报;2000年01期
5 阙祥才;试论中国现代科层制的建构[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4年08期
6 唐积运;;如何建立和完善以人为本的激励机制[J];文教资料;2006年24期
7 肖知兴;科层制的起源[J];IT经理世界;2004年12期
8 徐泽;;激励机制在管理中的运用[J];人才开发;2008年01期
9 万传才;;论激励机制在组织中的运用[J];消费导刊;2006年11期
10 邓利斌;刘震宇;;组织关系的激励机制研究[J];统计与决策;200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钱文国;;我国激励机制的一些思考[A];上海科技系统思想政治工作和人才管理研究会论文选编第九辑[C];2002年
2 张晓军;席酉民;;基于和谐管理理论的组织运行模式研究[A];系统工程与和谐管理——第十届全国青年系统科学与管理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3 涂国平;贾仁安;;激励机制的反馈结构分析[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新进展——第7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4 汪天喜;;权威分配和信息传递[A];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03年
5 曹勇安;;领导与管理[A];第三届十省区市机械工程学会科技论坛暨黑龙江省机械工程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6 程承坪;田文江;孙淑生;;激励机制对企业家生产性努力与分配性努力的治理探讨[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新进展——第6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暨中国科协第4届青年学术年会卫星会议论文集[C];2001年
7 李宪印;陈万明;;基于进化博弈论的组织知识共享分析[A];第九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蔡翔;李翠;冯美珊;;知识型团队内部知识转移影响因素研究的若干命题[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9 李惠丽;;论学习型组织在政府机关和企业管理实践中的应用[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建设服务型政府”研讨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08·理论专刊)[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光起 叶华;谈激励机制(上)[N];经济日报;2000年
2 杨伟;论企业的激励机制[N];山西经济日报;2003年
3 梁小民;有用的激励机制就是好的[N];中国经济时报;2004年
4 贺业荣;由NBA场上换人说团队激励机制[N];青岛日报;2007年
5 本报记者 李微;赏识和激励机制是企业维持竞争力的不二法门[N];中国人事报;2005年
6 丁宇翔 张庆军;如何驾驭激励艺术[N];中国乡镇企业报;2005年
7 吴岳;企业家需要怎样的激励机制[N];中国人事报;2002年
8 朱真;实施激励机制的有效方式[N];中国企业报;2003年
9 陈幸华;论激励机制 在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的运用[N];湖南经济报;2003年
10 冯宇飞;过度激励不可取[N];经理日报;200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郝英奇;管理系统动力机制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张力国;师徒制下的隐性知识转移激励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09年
2 安辉;甘肃SM咨询公司激励机制构建与应用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3 高洁;激励机制的人本学基础[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4 李志敏;BAC咨询公司员工激励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5 唐德振;虚拟咨询企业的激励机制探讨[D];山西大学;2011年
6 刘艳;江西省普通高校经管类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D];南昌大学;2008年
7 何志发;某设计咨询企业员工激励体系重构[D];云南大学;2011年
8 窦皓;工程咨询企业管理模式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0443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lzh/20443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