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论文发表西方管理理论发展的哲学方法论
本文关键词:西方管理理论发展的哲学方法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当前位置:职称论文发表网 >> 社科论文 >> 西方哲学 >> 浏览文章
期刊论文发表西方管理理论发展的哲学方法论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年12月21日
管理是一项古老的活动,几乎和人类的历史一样漫长。但是管理科学却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尽管查尔斯·巴贝奇和罗伯特·欧文在英国的工厂管理实践中总结了管理的重要经验,但是只有在弗拉德里克·温斯罗·泰罗在米德维尔钢铁公司的有效工作,才将管理建立在科学而非经验的基础上。如果以此作为管理科学化的起点,在短短的90多年历程中,管理理论的发展呈现出了异乎寻常的壮观的知识图景。新体系、新视角、新领域层出不穷,以至于如何揭示各种观念之间的联系和差异,廓清管理理论发展的基本架构,加快知识的综合进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应用性研究,成为理论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
从最一般意义上讲,管理,可以视作为这样一项活动,即它通过发挥某些职能,以便有效获取、分配和利用人的努力和物质资源,来实现某个目标。管理活动是在特定的文化价值准则和体制内进行的,管理概念的演进是多种文化力量综合作用的结果,特定形态的管理理论总是在该时期主流观念中获得理论支持。在这其中,哲学,作为对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基本解释,总是以其特有的学术特性,在研究方法和分析视角方面为管理理理论的演进提供工具。从某种意义上而言,管理作为一门实证性科学,为哲学理论提供了实证研究的对象和理论校验的素材,而哲学理论的发展也为观察和理解组织活动准备了分析视角和思辨知识。在这样的互动过程中,管理理论获得了理论上的合法性论证并因而在实践中更具有发展的冲力,管理哲学也获得了经验上的普适性支持。因此,从哲学方法及管理理论演进的互动过程中进行考察,西方管理思想的发展理路呈现出清晰的脉络。
一
20世纪己的西方哲学派别林立,变化多端,但是大体上沿着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思潮由分化到聚合的方向演变。20世纪世界现代化运动的重大成果——科技发展成为哲学观念演变的现实依据。对科技革命的的理解,构成了现代西方世界思想和文化问题的全部背景。随着人控制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人受到社会力量的制约也越大。一方面是科学、死板的理性化及其技术体现,强迫人按照一定方式行动的无个性力量的总和日趋显著,另一方面是活的、具体的个人及其独有的内心世界和道德理想的明显张扬。这种情况给现代文化带来一个重要特点,即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分离,这种文化上的矛盾最尖锐最集中地表现在哲学领域,反映为科学与道德、事实与价值的分离与对立。这种分离与对立在康德哲学体系中已经有所表现,但是现代哲学则各把持其一隅而偏向发展,形成科学主义和人本主义两大潮流,对西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科学主义运动是在近代科学相对成熟、现代科学尚在孕育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它始于法国哲学家孔德创立的实证主义,后来又随着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不断变换形态,形成马赫主义。科学主义思潮标榜自己尊崇科学和理性,主张按照“实证科学”或“精确科学”的模式来建立哲学,认为知识目口科学,真理性的认识只有在科学中才能找到。它要求按照科学的精神来解释人的问题,企图用某种自然科学的理论对之作出说明,它或者把人的价值和尊严、人的自由和个性发展当作科学范围以外的问题,或者认为这些问题都应服从科学技术的制约,强调人无非是技术和机器文明的材料,不是科学技术服从于人的目的,而是人服从于科学技术的要求。
20世纪20年代,马赫主义已不能解释自然科学发展中的新问题,在理论上曰趋软弱,逻辑实证主义遂发展成影响最大的一种科学主义流派,以后在它的基础上又相继出现了逻辑实用主义、批判理性主义、历史主义学派等流派。逻辑实证主义的倡导者力图实现一切科学的大统一,把实证主义经验论传统与对科学理论的严格的逻辑分析结合起来,从而建立起“科学的哲学”。逻辑实证主义者认为,哲学不应过问经验以外的问题,只有能被经验证实或证伪的命题,才是有意义的科学命题。从实质上看,逻辑实证主义强调经验分析,强调“科学的统一”,符合现代科学发展一体化的趋向。逻辑实证主义发展的鼎盛时期是30至40年代,50年代随着自然科学向微观、高速领域发展,它的一些观点和方法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开始走向衰落,同实用主义等流派合流。
如果我们把该时期的社会生产方式的发展水平、哲学发展的趋向和古典管理理论的基本特征比较起来看,就会发现这三者之间的密切关联。在大规模生产时期,效率成为首要目标——不仅合法,而且合乎理性和道德——科学主义哲学观已经论证了其合理性。在此种情形下,对于一项程序复杂的供给、流程调节以及市场交换速度的提高,泰勒式劳动分工、韦伯具有纵向集成特征的封闭的生产组织结构和法约尔的精致的管理过程论,具备效率上的优势。表现为.第一,有利于生产部门之间的物资交流,从而节省成交代价。第二,对于大规模的重复生产而言,市场需求变化有限,固定组织结构有利于技术专门化,并提高生产效率。最后,大规模生产组织结构能够集中资源,以应付大幅度的市场波动,从而加强市场不口企业本身的稳定性。古典管理理论的缺陷也是明显的 由于把复杂的生产过程划分到最纯粹的技术细节,把工人隶属于技术细节,造成人性异化现象。另外,由于下层雇员缺乏动力和必要权力,这类大企业难以处理局部市场的小幅度变化。但在大规模生产时代,由于提高生产效率所带来的利润超过了维持管理阶层所支付的代价,纵向集成的长处仍然胜过它的不足。在这种背景下,社会生产方式的特殊需求以及科学主义哲学的合理性论证,该时期的管理理论中的物本主义特征就是合乎逻辑的了。
二
1929年以后,由于自由市场的内在缺陷所导致的社会福利的大量流失,传统的生产组织方式和社会组织方式必须进行全方位的改革,并由此导致社会科学理论的全面更新。物本主义管理理论的有效性亦受到严峻挑战。哲学,首先直面了这种挑战。19世纪上半期,德国唯意志主义者叔本华和丹麦神秘主义者基尔克戈尔等人最早公开举起非理性主义的旗帜,主张哲学应摆脱外在的虚幻世界而回到内心世界,提出维护个人的价值和使命为基本价值诉求的现代人本主义哲学思潮。现代入本主义的最大特征是非理性主义,认为科学方法不能揭示真正的实在,因而转向各种不可名状的情感意志和心理本能活动,企图摆脱自己所处的客观的、物质的生活条件的限制,去寻找个人内心精神生活的自由。10世纪形成的存在主义,最突出地论述了现代西方社会中人的价值与地位、生活与遭遇、自由与命运等等问题,存在主义将人的问题作为基本的问题,人被看作哲学研究的出发点和主题,人之外的一切事物或现象的存在,只是“自在”或“持存”。存在主义以人的生存和人的问题作为哲学研究的基本对象。认识论中深入研究人的非理性心态,反传统理性。同时否定一切道德规范,把个人自由推向极端。存在主义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人性的压抑、对人的存在价值的否定以及对人的主体性的抹煞,紧紧抓住了西方“现代人”这个主题,因而能震撼无数人的心,在西方获得了广泛传播。
行为科学是在批判、扬弃古典科学管理理论基础上产生的。它认为效率的决定性因素不是“逻辑的力量”而是“情感的力量”,突出人在管理中的核心位置,强调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纵观这个阶段的管理学说,无论是早期的人际关系理论,还是后继的行为科学学说,以及其延长线上的新人群理论,都是围绕人尤其是人的行为这根轴心展开研究的。并且,对组织采取了行为主义的研究方法,而由此形成的人性理伦、个体行为理论,群体行为理论、组织行为理论以及领导行为理论等则是从不同的角度、层次对管理中人的行为的研究的成果。这个阶段的管理学家笃信’满意的工人才是有效率的工人’,而要使工人满意则必须了解其行为规律。罗特利斯伯格为代表的社会人的观点认为,人的社会交往的需要是人类行为的基本激励因素,组织成员有必须加以满足的物质方面的要求,但更重要的是有社会方面和心理方面的要求。组织成员的工作效率不是或主要不是同物质工作条件有关,而是同他们如何被对待以及他们对自己的工作、上级和同事如何感觉有关。工业化使工作本身丧失了意义,不能满足人们的社会或心理需求,割断了人们之间的感情纽带,使人们成了孤独者,产生“失落感”,这是造成工作效率普遍低下的原因。人们在正式组织中得不到这种社会和心理满足,人们在非正式组织中寻求这种满足。解决效率的途径是培养新型的领导者,实行新型的领导方式。这种新型的领导者要从过去强调工程技术到强调个人需求,从强调个人的物质需求到强调个人的社会需求,提高组织成员的社会满足度,以此提高士气,从而达到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所以,管理就是通过预测和激发人的动机,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以实现组织的预期目标。
三
二战以后,随着冷战格局的形成,如何保持战略遏制优势成为西方社会主题。传统组织方式(包括生产和社会生活)以及与此相适应的所有观念都需要随之发生变革。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动下,自然科学经历了由原子主义研究方法向系统一结构方法的转变,采用客观主义立场和系统-结构方法,将研究对象模型化、程序化、数学化,运用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拓扑学等模式使知识形式化,这样,60年代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了结构主义哲学。结构主义认为,世界上的事物存在于一定的系统之中,系统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的总和就是结构,结构是按一定组合规则构成的整体,可以自我调节,不受外部因素的影噢,结构中各个部分可按一定的规则转换,无所谓进化发展。结构主义的哲学,强调整体性才能说明各个构成部分的本性及其真正的意义, 强调深层结构,认为只有把握了深层结构,才能把握现象后面的本质; 强调结构的客观性,认为一切社会和文化现象的性质和意义都是由结构“命定”的,强调结构是具有自调性的有机整体。结构主义哲学在深层结构的来源以及如何把握深层结构的问题上,,陷入了主观主义和非理性主义,也明显存在把共时态研究绝对化的形而上学的倾向。为了克服这种局限,一部分结构主义哲学家从结构主义理论内部进行自我批评和改造,试图恢复被结构主义忽略的非理性事物和伦理性事物,主张通过引进异质事物来创造多层次事物,将封闭结构改为开放结构,并反对总体性,认为总体性是一种会导致事物停滞、思想僵化的形而上学原则,形成了“后结构主义”。
管理理论自伯脱兰菲的系统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得到管理学界的承认并开始运用到管理工作中,形成新的阶段。20世纪50年代后期,曾出现过一批从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和用不同方法阐述管理理论的学派, 孔茨曾于1961年将其归纳为管理过程学派、经验学派、人类行为学派、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和数量学派等六个学派。1981年又将其细分为11个学派。这些学派的侧重点各有不同,有的侧重于技术和组织,有的侧重于心理,有的则侧重于数学。到60年代未70年代初,这些学派又出现了要求建立统一的管理理论的融合趋向, 并先
请尊重作者版权,本文来于期刊网,查看全文请联系站内客服人员。
中文核心期刊论文发表提供:论文发表,论文写作, 核心期刊,论文发表和论文写作服务。欢迎咨询:客服QQ:508913798 垂询电话13081601539 论文投稿信箱:writercn@tom.com
Tags:期刊论文发表 核心期刊
上篇文章:古典学派对政府职能的认识 下篇文章:教育职称论文发表叙事治疗的西方哲学渊源
本文关键词:西方管理理论发展的哲学方法论,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154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lzh/2154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