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管理理论论文 >

知识整体理论”及其在管理领域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16-12-27 12:05

  本文关键词:“知识整体理论”及其在管理领域中的应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屠兴勇等:“知识整体理论”及其在管理领域中的应用

追求自由为目的,是对事物重要性的认识。①人们在对这三种知识进行甄别的同时,对物理世界、情感世界和精神世界有了一定的认识。表面上看去,这三种知识彼此有别,但对企业生存与发展而言, 知识作为社会的建构同时还具有动态性的关联。 知识整体理论从辩证的视角阐发

了这三种知识的关联性 (即统一性 ):它们的交织不是静态的,

可以说是在历史生成中动态运作的。理性知识建立在西方哲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主一客”二分思维的基础上,它关涉理性[的兴趣]。理性知识一旦与感性知识割裂开来,或者如果缺乏同人类精神领域的联系,它就会成为枯燥无味的数据或者无意义的抽象概念;感性知识建立在主体与客体相互关联的基础上,因而它是由参与者的互动而不断构建的同时发生的、类比的知识。倘若没有解放知识的支持,感性知识也将会成为无关紧要的实践;活性知识不仅是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互动的引导力 量,而且是学习过程的开端和战略决策的起点。该知识包括人们对自由和正义的追求,它是通过价值和假设被推进的,更是一种必须的、至关重要的知识。人们并不仅仅通过思想和行动来认知,而且能

够获得有关他们情绪和情感的知识。如果没有其他两个层面知识的支持,活性知识就会成为反复无常、不可理解的情绪。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活性知识通常通过伦理的责任而被评价,通过情绪的智力(或情商)被表明。②可见,知识整体理论渗透着系统式的思维:每个知识层面既为其他层面提供了 存在的条件,也能够转换或支持其他层面。在“知识可以共享”成为不可更改的事实时,我们对上述 三种知识交互存在于组织和个体之中不会感到惊讶,因为知识整体理论体现了知识管理领域的主流

哲学假设:即个体和组织“知识”的形式和关系是知识管理的元问题和基础,由此产生不同知识之间 的转换。如果仅仅认为这三种知识的交融和使用限于个体维度那就大错而特错了,知识整体理论的 实用价值同样根植于社会群体和组织。也就是说,知识整体理论中所含的动态性既分布于三种知识

当中,同时也渗透在个体和组织之中。此外,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知识整体理论揭示出来的动态性还代表了学习的三个相互关联领域:认知或技术领域 (理性知识)、行为或实践领域 (感性知识)和 情感或批判领域 (活性知识 )。 从全局考察,知识整体理论蕴涵一定硬环境的支撑,同时包括文化和价值观等软环境的因素。企业要想在前所未有的多元冲突和竞争中存活、发展下去,应变的根本之道在于:一方面要保证不同知

识之

间的交叉和弥合,实现三种知识之间的互动平衡,另一方面要及时了解外部环境的变化而调整自 身的独特知识结构,根据外部市场和环境的变化不断激活并优化储存在知识库内的知识,并在不同的领域“有的放矢”、“适可而止”。 (二)“一分为三”:另一种哲学理念

哲学家 Mi e k a l e P o l a n y i开创了隐性知识 ( i m p l i c i t k n o w l e d g e )和显性知识 ( e x p l i c i t k n o w l e d g e )区别的

先河,③这种表面优良的学术环境,已经滞后于企业管理学科建设的多元发展状况和要求。杨百寅教授对这两种知识的差异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探究和考辨,认为隐性知识是难以表述清楚、隐含于过程和行动中的知识,而这恰恰又是创造更多价值的源泉。隐性知识因其难以复制与易增殖的特性而受到越来越多企业的重视,并已经成为企业创造和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因素。显性知识独立于认识者之外,它没有 捕获到一些模棱两可问题的复杂性,进而不能提供知识概念的一种全面描述。不过,这种知识在价值上能够中立,因而有利于明确规范程序,进而为管理的科学性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I k u j i r o N o n a k a宣

①参见曾宪聚、席酉民、杨百寅:《组织协作秩序的扩展及其知识逻辑——和谐管理理论的视角》,《管理学家} 2 0 0 8 年第 3期。 ②参见 D .C o l e m a n, E mo t i o n a l I n t e l l i g e n c e: wh a t I s C a n Ma t t e r M o r e T h a n I Q, L e a r n i n g,1 9 9 5, 2 4 ( 6 ), P P .4 9— 5 0。 ③参见迈克尔 波兰尼:《个人知识——迈向后现代哲学》,许泽民译,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 2 0 0 0年,第1 5 6页。

1 2 7

知识整体理论”及其在管理领域中的应用


  本文关键词:“知识整体理论”及其在管理领域中的应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2823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lzh/22823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779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