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评论》汶川地震研究专辑征稿启事
[Abstract]:At 14:28 on May 12, 2008, a magnitude 8.0 earthquake occurred in Wenchuan County, Sichuan Province. The disaster affected Sichuan, Shaanxi, Gansu and other provinces with an area of more than 100000 square kilometers. The magnitude of the quake, its destructive nature, and the scope of its impact are greater than any other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分类号】:+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中美地震研究科技合作议定书中方协调人赴美工作会晤概况(简讯)[J];国际地震动态;1984年02期
2 ;中美地震研究科技合作议定书双方代表第三次工作会晤在美国举行[J];国际地震动态;1984年11期
3 张杰;地震学文献VAX计算机检索系统通过鉴定[J];地球科学进展;1987年03期
4 勇牵;;谈地震研究的科学性和社会性——访国家地震局副局长陈槞教授[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87年01期
5 马宗晋;何永年;;板块构造与地震预报[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1988年01期
6 杨风;TPC-1海缆停用并移交给地震研究部门[J];电信工程技术与标准化;1991年01期
7 张冬茹;;丁文江先生与中国地质科学[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1992年06期
8 袁正明;吉尔吉斯斯坦民族科学院地震研究所科技代表团访问山西[J];国际地震动态;1995年01期
9 ;信息窗[J];建筑施工;1995年02期
10 ;地震数据信息网建成并投入使用[J];中国信息导报;1995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宋海斌;;海洋天然气水合物的地震研究进展[A];1999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集[C];1999年
2 刘治;汤彦红;王立红;高维安;;使用Arc/View事件处理方法在地图上快速标定震中位置[A];1999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年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集[C];1999年
3 王仁;;关于地震研究的展望[A];中国地震学会成立20周年纪念文集[C];1999年
4 马胜利;马瑾;;地震研究中实验构造物理学的回顾与展望[A];中国地震学会成立20周年纪念文集[C];1999年
5 林趾祥;晁洪太;;加强海域地震研究及其意义[A];中国地震学会成立20周年纪念文集[C];1999年
6 张京州;;前进中的中国地震局黄土地震工程开放实验室——兰州地震研究所黄土动力学实验室20年的历程[A];中国地震学会成立20周年纪念文集[C];1999年
7 张伯宏;江在森;;河西地区地壳加卸载响应比图像特征与地震研究[A];中国地震学会成立20周年纪念文集[C];1999年
8 周友华;;地震是否能实现物理预报[A];中国地震学会成立20周年纪念文集[C];1999年
9 郑传华;;试论地震灾害及其减灾对策[A];中国减灾与新世纪发展战略——首届“中国21世纪安全减灾与可持续发展战略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10 李清河;周民都;张元生;;层状双相介质的合成地震图及在岩性勘探中的应用[A];1990年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国家行政学院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应松年;合法的背后亦应兼顾合理性[N];法制日报;2000年
2 记者 潘家旭;菲律宾一天两次地震[N];人民日报;2000年
3 记者 晏燕;地震研究取得重大突破[N];科技日报;2001年
4 华夏;三维世界地图[N];山东科技报;2002年
5 张承志 朱华颖;专家:台湾可能每10年一大震[N];福建日报;2003年
6 赵路;能源与环境能否兼得[N];科学时报;2003年
7 ;安徽:争取五年搭好“数字安徽”框架[N];中国计算机报;2004年
8 钟振宇 本报记者 夏先清;废墟上的生命接力[N];四川日报;2004年
9 ;加强人防建设增强城市防空防灾能力[N];天津日报;2004年
10 任荃;上海基本具备有感地震应急处置能力[N];文汇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张晓东;中国大陆强震的成组活动特征及发生机制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4年
2 闵伟;区域古地震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1998年
3 刘素梅;丹江口水库续建工程诱发地震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4 吴新燕;城市地震灾害风险分析与应急准备能力评价体系的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6年
5 邱泽华;钻孔应力—应变观测与地震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6年
6 陈顺云;提取现今构造活动信息的定量热红外遥感方法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志刚;地震伤员及医疗救援的调查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1年
2 段玉箫;地电异常信号与火山喷发之间相关性的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3年
3 余世舟;地震次生灾害的数值模拟[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4年
4 邓砚;中国地震应急的区域差异规律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3年
5 刘红丽;长输油气管线工程抗震综合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4年
6 郝清源;城市搜索与救援队能力构成及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4年
7 宗德玲;基于PUSH-OVER分析的桥梁抗震能力评估方法研究[D];南京工业大学;2004年
8 王忠义;基于Oracle数据仓库的地震信息数据共享技术的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4年
9 毛建猛;跨越断层地下管线反应分析[D];南京工业大学;2005年
10 孙沁梅;地震数据采集与传输系统[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37966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lzh/23796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