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的组织成员激励研究
本文关键词:中国社会的组织成员激励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激励就是通过实现组织成员的愿望而对其行为施加影响。中国社会的组织正面临着竞争优势的转换,即由低廉的人工成本转向主要依靠创新和发明来占领市场。在这个转换过程中,人的动机和需求也必将发生变化,如何满足这些需求以为组织获得持续提高绩效的能力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有些组织管理者认为西方国家有许多行之有效的激励手段,就急切地从技术层面引进它们。但是,这些措施在实践中往往起不到预期的效果。这是因为,技术尤其是有关人的技术同产生这种技术的社会系统内的制度和范式紧密相联,相互生成。所以,只引入技术或者制度,而对其适用性存而不论必定不能很好的解决问题。本文就试图从制度和范式的角度来研究中国社会的组织成员的激励问题。 在导论中,我介绍了激励对于中国组织的重要意义,以及竞争优势转化这一背景对激励产生的要求。 第一章定义了制度的概念和分类,指出内在制度指向自发秩序,外在制度指向组织秩序。中国人善于依靠内在制度进行社交活动,所以组织的运行依靠许多未加阐明的制度,人际沟通也依靠默会知识。 第二章定义了理性和理性主义。因为理性是研究西方二元论的一个非常好的切入点。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是理性的两个变种,两者分别导致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要想理解市场经济,就必须理解理性的意义。由于,我们过去对理性的误解和滥用,造成了在激励上面的一些问题,这些问题也是我们分析当今中国社会的组织成员的激励状况的基础。 在第三章中,我们看到,在二元论范式以及理性的指引下,,西方人眼中的激励其实质就是对权力的使用,从外部来影响组织成员的行为。 第四章,谈到了中国儒家对人生本质的看法以及这种看法背后包含的一元论。一元论和二元论是中西范式的最大差异所在。由此得出的激励概念自然也就截然不同。对于中国人来说,只有典范激励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激励。 第五章,谈到了组织在一体化和异己性上的困境,以及其在激励问题上的表现。典范激励的优势在于强化一体化,降低异己性,所以应对环境的能力较差。 在竞争优势转换的过程中必须在两者寻求协调,才能使组织保持良好的绩效。西 方的激励措施带有很强的个人主义特色,能够增加组织的异己性,固然可以在一 定程度上提高组织应对环境的能力。但是如果不把西方的激励措施当作典范激励 的基础和条件,以为诱导型激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那就会犯错误。所以,我们必 须在诱导型激励和典范激励相协调,这才能够满足中国社会的组织成员的激励需 求。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C936
【目录】:
- 导论10-12
- 第1章 制度与激励12-21
- 1.1 制度的定义12-13
- 1.2 制度的分类13-18
- 1.3 制度同激励的关系18-21
- 第2章 理性及其在激励中的使用21-27
- 2.1 理性的定义21-22
- 2.2 理性的局限性22-23
- 2.3 唯理性同激励的关系23-25
- 2.4 理性人同激励的关系25-26
- 2.5 非理性同激励的关系26-27
- 第3章 权利和激励27-35
- 3.1 权利的分类学27-31
- 3.2 作为激励资源的权利31-33
- 3.3 诱导型权威的特殊地位33-35
- 第4章 中国传统的激励模式35-46
- 4.1 儒家的群己观35-37
- 4.2 典范的作用37-40
- 4.3 儒家激励观的局限40-41
- 4.4 儒家激励对现代中国组织的意义41-46
- 第5章 中国当代的激励困境46-53
- 5.1 典范与信任46-47
- 5.2 公仆缺失时代的管理47-49
- 5.3 两条可选的道路49-50
- 5.4 从外部看激励问题50-53
- 结论53-55
- 注释55-57
- 参考文献57-60
- 致谢6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华;;开展创新工作,与时俱进推动团建[J];企业家天地(理论版);2011年05期
2 章远;;国际化的华人民间收藏与中国社会关系的结构分析[J];浙江学刊;2011年04期
3 ;本刊特别推荐[J];生产力研究;2011年07期
4 李强;;中国社会群体分化现状[J];华夏星火;2005年Z1期
5 ;外刊外报[J];领导决策信息;2011年28期
6 任文;;环保应成“最高”但非唯一追求[J];中国中小企业;2011年09期
7 郭晓城;;浅议应用科学激励手段打造团队战斗力[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7期
8 邓纯雅;;在变革与机遇中突围的70后CEO[J];中外管理;2011年07期
9 杨明喜;;领导者的高效管理策略[J];领导科学;2011年23期
10 卢跃东;王缨;;二代 不能为物所累[J];中外管理;2011年0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宝玲;;浅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发展变迁[A];价值哲学发展论[C];2008年
2 周国文;;当代中国和谐社会的青年自组织[A];改革开放三十年与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发展研究报告——第四届中国青少年发展论坛暨中国青少年研究会优秀论文集(2008)[C];2008年
3 ;《中国绅士——关于其在19世纪中国社会中作用的研究》中文版问世[A];近代中国(第二辑)[C];1991年
4 曹越;;从想像到现实——中国情境下的著作权[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5 付秀彬;;组织,制度与城市化[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一部分)[C];2005年
6 王治远;;前言[A];社会音乐研究论文集[C];1990年
7 赵惠燕;李东鸿;王学慧;尚桂荣;赵惠聘;王秀娟;刘慧娥;詹义清;;WTO相遇中国社会性别与农业发展[A];WTO与我国农业系列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8 肖宪;;伊斯兰教与中国社会[A];第十四次全国回族学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3年
9 王宝玲;;浅析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发展变迁[A];改革开放三十年与价值哲学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黄力之;;从当前中国社会思潮看转型期的价值冲突[A];社会转型与价值观研讨会论文专辑[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安平;史景迁和他的中国社会[N];光明日报;2005年
2 韩浩月;一份中国社会拼图[N];文艺报;2010年
3 记者 周轶君;3名巴激进组织成员被打死[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4 崔砺金;中国社会保险提出今年六大任务[N];中国成人教育信息报;2001年
5 记者 赵勇进;确保农民失地不失利[N];南通日报;2006年
6 吴兴国;村民和集体组织成员有何区别[N];中国县域经济报;2008年
7 韩墨;猛虎放下武器,“虎首”下落成谜[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8 国发;网赌:伸向中国社会的黑手[N];中国贸易报;2005年
9 记者 严锋 谭卫兵;美指责伊朗窝藏“基地”组织成员[N];新华每日电讯;2003年
10 刘瑞生;关于“山寨文化”的反思[N];人民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国华;结构主义文论在中国的传播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2 袁莉莉;1949-1978年中国革命型政治文化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3 朱显灵;中国农业机械化的起步:1950-1960[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4 康宇;儒家美德与当代社会[D];黑龙江大学;2007年
5 王雁;“山东问题”与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1914-1922[D];山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楼苏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政策的发展及其逻辑[D];浙江大学;2009年
7 金花子;中韩电视剧叙事文化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8 陈小葵;王权主义与中国社会[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9 徐恒秋;社会转型:欧洲的经验和我国面对的挑战[D];山东大学;2007年
10 陈士军;自由与平等视角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骏;中国社会的组织成员激励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张倩;组织成员创新精神问卷编制及现状调查[D];山西大学;2010年
3 张桂蓉;全球化对中国社会的负面影响及对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4 程群林;中国社会保险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5 师朋栋;营销渠道内组织成员间信任机制研究[D];华侨大学;2011年
6 刘华安;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学术界关于中国社会发展战略的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7 荣波;虚拟空间成员交互网络特性及潜在组织成员搜寻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8 赵力;建立健全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思考[D];吉林大学;2004年
9 季达飞;中国社会转型背景下权力—权利关系的重新定位[D];黑龙江大学;2008年
10 谢海军;中国社会转型时期文化价值观转变的反思[D];中共中央党校;2003年
本文关键词:中国社会的组织成员激励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7998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lzh/2799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