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激励的权变理论
发布时间:2020-11-17 11:32
创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本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于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借鉴相关学科的理论成果,以精神激励为切入点,围绕精神激励本体、机理和有效性展开研究,以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路径。 学界关于精神激励的学术成果较少,且散见于不同的学科领域,在研究背景、学术观点等方面中西方又有分野,本文从“精神”和“激励”等基本命题着手,提出精神激励新概念,认为精神激励是与物质激励相对应的精神构建和行为驱动的基本方式,是“知—行”转化的诱发机制,也是精神价值转换和能量释放的直接途径,它揭示精神与行为的相关性,表征精神因素对个体行为选择的干预和影响。 为了提高精神激励的有效性,本文引入权变理论作为分析工具,对精神激励有效性的制约因素进行结构分析与模型综合。用一种或多种关系模式或分系统的配置结构分析激励过程,预示在特定情境中不同激励方式的有效性,为人们选择相对有效的激励方法提供依据。根据激励理论和权变理论,提出权变激励的基本理念,通过整合激励理论模型和权变理论模型,设计权变激励综合模型,并对该模型进行系统解释。 最后,用权变激励理论分析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激励现象。本文选择信仰、道德和榜样等思想政治教育最基本的精神激励因素置放于权变激励模型中进行权变分析,尝试揭示信仰、道德和榜样的激励机制及其有效性匹配规律,并检验权要激励模型的实用性。 精神激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将权变激励论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可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系统化和方法的科学化,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视野。
【学位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2
【中图分类】:C936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一、 选题的缘起及其意义
二、 本研究的逻辑思路
三、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 精神:取之不竭的动力资源
一、 人是精神与物质的合体
二、 作为动力资源的精神
三、 精神主题的张扬
第二章 激励本体论
一、 激励概观
二、 激励是动机的现实化和对象化
三、 激励发生原理
四、 激励中的奖与惩
五、 马克思主义激励观
第三章 精神激励的理论整合
一、 精神激励的内涵与特征
二、 精神激励的模式
三、 激励理论的共同主题
第四章 作为分析工具的权变理论
一、 求实求真的权变学说
二、 权变学说的方法论意义
三、 经典权变模型
第五章 权变激励的基本理念
一、 权变激励论的立足点
二、 激励理论的权变分析
三、 权变激励的模型设计与解释
第六章 信仰激励的权变理论
一、 信仰激励概述
二、 信仰激励的基础与过程
三、 信仰激励的权变分析
第七章 道德激励的权变理论
一、 道德激励概述
二、 道德激励的过程
三、 道德激励的权变分析
第八章 榜样激励的权变理论
一、 榜样激励概述
二、 榜样的精神品质
三、 榜样激励的过程
四、 榜样激励的权变分析
跋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引证文献】
本文编号:2887455
【学位单位】:南京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02
【中图分类】:C936
【文章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一、 选题的缘起及其意义
二、 本研究的逻辑思路
三、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 精神:取之不竭的动力资源
一、 人是精神与物质的合体
二、 作为动力资源的精神
三、 精神主题的张扬
第二章 激励本体论
一、 激励概观
二、 激励是动机的现实化和对象化
三、 激励发生原理
四、 激励中的奖与惩
五、 马克思主义激励观
第三章 精神激励的理论整合
一、 精神激励的内涵与特征
二、 精神激励的模式
三、 激励理论的共同主题
第四章 作为分析工具的权变理论
一、 求实求真的权变学说
二、 权变学说的方法论意义
三、 经典权变模型
第五章 权变激励的基本理念
一、 权变激励论的立足点
二、 激励理论的权变分析
三、 权变激励的模型设计与解释
第六章 信仰激励的权变理论
一、 信仰激励概述
二、 信仰激励的基础与过程
三、 信仰激励的权变分析
第七章 道德激励的权变理论
一、 道德激励概述
二、 道德激励的过程
三、 道德激励的权变分析
第八章 榜样激励的权变理论
一、 榜样激励概述
二、 榜样的精神品质
三、 榜样激励的过程
四、 榜样激励的权变分析
跋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朱芝洲;俞位增;蔡文兰;;现代企业人力资源激励问题思考[J];企业经济;2009年02期
2 卢妍燕;罗静;;基于需要理论的外企中层管理者精神激励研究[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凌宏彬;邓小平理论研究:一种权变的方法[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2 涂伟;面向IT治理的激励因素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3 张庆如;啦啦队运动的文化诠释及体育赛场啦啦队活动的组织运行模式[D];北京体育大学;2009年
4 杜新宇;中国IT企业基于产品生命周期的激励理论与机制创新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孙静;高校女大学生激励机制探析[D];安徽大学;2011年
2 梅运彬;论工程德育学在德育方法论研究中的继承与创新[D];武汉理工大学;2003年
3 姚雪瑞;企业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研究[D];河南大学;2006年
4 王焕斌;齐鲁石化公司员工化激励模式探讨[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5 项耀平;军队思想政治教育机制的权变分析[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88745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lzh/28874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