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库人才分类设计与特征分析的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20-12-16 12:50
合理的智库人才分类系统为智库人才管理和分析等工作提供了支撑。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智库人才分类进行调研,针对智库人才的特征,设计了研究领域、技术类型和"旋转门"经历三个分类。在此分类系统下对样本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发现智库人才多为政策研究型人才,基础研究和技术分析人才比例较低;人才的研究领域多集中在国民经济、国际事务与外交以及社会治理,在科技创新、能源与资源、公共卫生与健康领域的人才有较大缺口;具有"旋转门"经历的智库人才占比较低,从学者到官员比例更低。
【文章来源】:全球科技经济瞭望. 2020年06期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研究领域分类比例
从政府官员到学者的智库人才的研究领域大多集中在“国际事务与外交”“国民经济”两个领域。从学者到政府官员的智库人才的研究领域集中在“国民经济”和“文化教育”两个领域。具有双向流动经历的研究专业领域比较宽,包括了“国民经济”“国际事务与外交”“文化教育”“社会治理”4个领域(见表3)。4 启示建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新型高校智库多元化人才管理机制探析——美国的经验与启示[J]. 金志峰. 中国行政管理. 2019(03)
[2]当前国内智库人才培养现状、问题及对策[J]. 鞠维伟. 智库理论与实践. 2019(01)
[3]智库专家的使命与担当——兼论《智库与治理:周洪宇国是建言》[J]. 付睿. 决策与信息. 2017(12)
[4]中国一流高校智库的组织要素与运行机制——基于中国6家一流高校智库的分析[J]. 韦岚,全守杰. 高校教育管理. 2017(05)
[5]智库专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庆海涛,李刚. 图书馆论坛. 2017(10)
[6]国际智库发展及趋势分析[J]. 黄军英. 中国科技资源导刊. 2016(05)
[7]智库专家胜任力模型构建[J]. 庆海涛,陈媛媛,关琳,丁炫凯. 图书馆论坛. 2016(05)
[8]智库影响力及其影响机理研究——基于39个中国智库样本的实证研究[J]. 陈升,孟漫. 科学学研究. 2015(09)
[9]中国新型智库功能定位的思考与建议[J]. 王辉耀. 中国市场. 2014(19)
[10]科技人才信息资源的分类编码设计——以《中国高层次科技人才数据库》建设为例[J]. 吴晓莉,王运红. 数字图书馆论坛. 2012 (10)
本文编号:2920187
【文章来源】:全球科技经济瞭望. 2020年06期
【文章页数】:7 页
【部分图文】:
研究领域分类比例
从政府官员到学者的智库人才的研究领域大多集中在“国际事务与外交”“国民经济”两个领域。从学者到政府官员的智库人才的研究领域集中在“国民经济”和“文化教育”两个领域。具有双向流动经历的研究专业领域比较宽,包括了“国民经济”“国际事务与外交”“文化教育”“社会治理”4个领域(见表3)。4 启示建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新型高校智库多元化人才管理机制探析——美国的经验与启示[J]. 金志峰. 中国行政管理. 2019(03)
[2]当前国内智库人才培养现状、问题及对策[J]. 鞠维伟. 智库理论与实践. 2019(01)
[3]智库专家的使命与担当——兼论《智库与治理:周洪宇国是建言》[J]. 付睿. 决策与信息. 2017(12)
[4]中国一流高校智库的组织要素与运行机制——基于中国6家一流高校智库的分析[J]. 韦岚,全守杰. 高校教育管理. 2017(05)
[5]智库专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 庆海涛,李刚. 图书馆论坛. 2017(10)
[6]国际智库发展及趋势分析[J]. 黄军英. 中国科技资源导刊. 2016(05)
[7]智库专家胜任力模型构建[J]. 庆海涛,陈媛媛,关琳,丁炫凯. 图书馆论坛. 2016(05)
[8]智库影响力及其影响机理研究——基于39个中国智库样本的实证研究[J]. 陈升,孟漫. 科学学研究. 2015(09)
[9]中国新型智库功能定位的思考与建议[J]. 王辉耀. 中国市场. 2014(19)
[10]科技人才信息资源的分类编码设计——以《中国高层次科技人才数据库》建设为例[J]. 吴晓莉,王运红. 数字图书馆论坛. 2012 (10)
本文编号:29201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lzh/29201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