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管理理论论文 >

基于构件复用技术的组态模型及平台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2 16:08

  本文关键词:基于构件复用技术的组态模型及平台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软件构件从概念提出到现在业界形成一定的共识,经历了几十年的演化;与计 算机硬件技术相比,进展缓慢。计算机硬件虽然十分复杂,但建立在技术复用思想 基础之上的开放性、标准化技术体系,实现了技术的不断有效积累和开放竞争的市 场,进而形成了以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现代化成熟生产工业。而软件产业却面临着 高失败率、很少按时交付,经常超出预算成本等危机,形成投入高、风险高却不一 定能产出高的产业特征。如何借鉴硬件技术以及其它行业发展的成功经验,以复用 为手段,以提高软件生产力为目标的软件构件技术是需要密切关注的研究课题。 基于构件复用技术的关键问题有:构件的抽取、设计与实现、构件的集成与组 装及其运行支撑平台。本文针对这些关键问题侧重于实际应用进行研究和探讨,取 得了以下研究成果: 1、 在讨论传统软件开发方法及软件构件技术复用现状的基础上,借鉴工业控制 自动化领域的组态概念,提出了一种构件化可重构软件系统组态模型(Component Based Reconstructive Software Configuration Model,CBRSCM),阐述了其机理及其 软件开发过程。其含义是:在一定的软件体系结构基础上,用系统的宏观逻辑组态 描述联结实现系统具体功能的软件构件,定制组装成完整的应用软件系统。该模型 具有如下特点:① 构件化大大加快了应用系统开发的速度和效率;② 逻辑和实现的 分离明显改善应用软件系统的灵活性和可重构性;③ 系统逻辑组态描述能始终保持 应用软件系统应用和需求的一致性。 2、 借鉴操作系统的微内核思想设计了一个面向中小学信息管理领域的信息系统 组态平台(Configuration Platform of Information System,CPIS),并实现了其原型系 统。信息系统组态平台主要由主体框架MF(Main Frame)、可复用构件库系统RCLs (Reusable Component Library system)、图形组态界面GCI(Graphic Configuration Interface)、工程管理PM(Project Management)、工程上传PU(Project Upload)5 部分组成。结合页面组态、页面编译转换、数据库组态等功能模块阐述了其组态机 理;在COM/DCOM构件对象复用模型基础上设计了一种适用于该信息系统组态平 台中构件动态组合的业务构件模型,建立了构造适用于该信息系统组态平台的构件 标准。信息系统组态平台的实现为基于构件的特定领域应用系统组装建立了支撑平 台。该平台具有直接面向最终用户、操作简便、高效快捷、易扩展和个性化组态定 制等特点,并通过了由教育部电化教育办公室组织的专家鉴定会。目前,使用该信 息系统组态平台可以针对中小学校园信息管理系统进行有效的组态定制开发。 3、 给出了一种基于UML(Unified Model Language)的特定领域构件抽取方法 (UML-based Abstraction Method of Component for Specific Domain,UAMCSD)。它 基于构件复用技术的组态模型及平台研究 是在获取领域需求的基础上,通过从UML视图到领域模型的两次映射来抽取可复 用构件;它首先将统一建模语言中体现静态建模、动态建模的用例图、类图、行为 图、活动图等一系列连续的可视化建模视图引入到领域工程中,使它们分别映射领 域的需求视图、结构视图、行为视图和实现视图,进而映射为领域分析模型、领域 设计模型、领域实现模型,从而对特定领域分析抽取可复用构件。基于UML的特 定领域构件抽取,有机地将面向构件的思想和领域建模联系起来,充分调动uML 的多视点建模机制,从不同应用层次和不同角度对领域进行分析、设计和实现,从 而建立灵活、便于扩充的领域模型。 4、在领域构件设计实现的基础上,提出了人工智能框架知识表示的构件描述力- 法,解决构件描述、分类、检索等构件复用关键性问题;利用框架表示的推理特性, 建立了基于规则推理和功能粒度的构件搜索匹配算法,提高了构件搜索效率和准确 性。并设计了存储和分类管理软件构件的可复用构件库系统,它采用RDMS来存储 构件的说明描述部分,用文件系统来存储构件的实体部分,两者之间通过一种映射 建立链接;这样既保留了RDMS的高效查询特性,又保留了文件系统的存储灵活性 5、结合组态定制开发实例,提出了面向客户定制的软件组态开发模式(Software oevelopment Pattem for eustomer一odented Connguration,SDpCOC)。它是在系统 思想的指导下,综合运用领域工程、基于构件的软件工程等先进软件技术、借鉴并 行工程及组态概念,依赖从软件产品到软件过程的全面优化,实现缩短开发时间、 降低开发成本、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的目标。与其它开发方法相比,面向客户定制 的软件组态开发模式更重视基础工作和标准化工作,更注重软件开发技术与软件开 发过程管理的紧密结合。它具有如下特点:①缩短产品开发周期,以实现快速响应; ②直接面向最终用户,始终保持软件应用和需求的一致性;③提高开发规模,降 低开发成本,以实现规模经济;④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以实现范围经济。 关键词:信息系统、组态模型、软件构件、软件体系结构、领域工程、应用工程 组态平台、软件组态开发模式、构件库、框架表示、构件检索
【关键词】:信息系统 组态模型 软件构件 软件体系结构 领域工程 应用工程 组态平台 软件组态开发模式 构件库 框架表示 构件检索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C931.6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12-32
  • 1.1 论文选题的依据12-13
  • 1.2 软件复用概述13-14
  • 1.3 软件构件技术14-23
  • 1.3.1 构件认知过程14-15
  • 1.3.2 构件表示和检索15-17
  • 1.3.3 构件组装技术17-23
  • 1.4 软件体系结构23-26
  • 1.5 领域工程与应用工程26-28
  • 1.6 当前构件技术研究的主要特征及其关键问题28-30
  • 1.7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30-32
  • 第二章 构件化可重构软件系统组态模型32-50
  • 2.1 软件开发模式演进32-34
  • 2.2 工控领域的组态软件34-35
  • 2.3 构件化可重构软件系统组态模型35-45
  • 2.3.1 组态概念的引入35-37
  • 2.3.2 构件化可重构软件系统组态模型建立37-39
  • 2.3.3 软件体系结构描述39-40
  • 2.3.4 构件描述40-43
  • 2.3.5 系统逻辑组态描述43-45
  • 2.3.6 CBRSCM可重构特性45
  • 2.4 基于构件化可重构软件系统组态模型的软件开发过程45-46
  • 2.5 构件化可重构软件系统组态模型特性对比分析46-49
  • 2.5.1 与当前自动化领域的组态软件对比46-47
  • 2.5.2 与传统软件开发方法对比47-48
  • 2.5.3 与当前构件组装技术对比48-49
  • 2.6 小结49-50
  • 第三章 信息系统组态平台设计与实现50-72
  • 3.1 引言50-51
  • 3.2 信息系统组态平台设计51-56
  • 3.2.1 组态效果分析51-52
  • 3.2.2 信息系统组态平台框架结构设计52-53
  • 3.2.3 主体框架53
  • 3.2.4 可复用构件库系统53-54
  • 3.2.5 图形组态界面54-55
  • 3.2.6 工程管理55-56
  • 3.2.7 工程上传56
  • 3.3 信息系统组态平台原型系统实现56-67
  • 3.3.1 用户操作界面组态57-59
  • 3.3.2 数据库组态59-62
  • 3.3.3 系统编译62-64
  • 3.3.4 信息系统组态平台功能及应用范围64-65
  • 3.3.5 信息系统组态平台功能演示65-67
  • 3.4 业务构件模型设计67-70
  • 3.4.1 COM/DCOM/COM+构件技术及其接口67-68
  • 3.4.2 包容和聚合重用模型68-69
  • 3.4.3 业务构件模型设计69-70
  • 3.5 信息系统组态平台特性分析70-71
  • 3.6 小结71-72
  • 第四章 基于 UML的领域构件设计及构件库系统72-98
  • 4.1 基于UML的领域构件设计72-83
  • 4.1.1 统一建模语言简述72-73
  • 4.1.2 基于 UML的领域工程过程73-74
  • 4.1.3 库存领域需求模型抽象74-75
  • 4.1.4 基于UML的领域分析模型75-78
  • 4.1.5 基于UML的领域设计模型78-82
  • 4.1.6 基于UML的领域实现模型82
  • 4.1.7 基于UML的领域构件抽取方法总结82-83
  • 4.2 基于COM/DCOM的构件实例实现83-85
  • 4.3 可复用构件库系统85-96
  • 4.3.1 可复用构件的框架表示85-86
  • 4.3.2 构件的分类存储管理86-88
  • 4.3.3 构件搜索与匹配88-95
  • 4.3.3.1 构件框架关系模型建立88-89
  • 4.3.3.2 构件搜索匹配策略89-90
  • 4.3.3.3 构件搜索匹配规则90-91
  • 4.3.3.4 构件匹配度确定91-92
  • 4.3.3.5 构件搜索匹配算法92-94
  • 4.3.3.6 构件搜索匹配实例94-95
  • 4.3.3.7 基于框架表示的可复用构件搜索匹配特点95
  • 4.3.4 构件库管理系统设计95-96
  • 4.4 小结96-98
  • 第五章 实例应用——面向客户定制的软件组态开发98-110
  • 5.1 中小学信息管理系统组态定制开发实例98-104
  • 5.1.1 组态定制开发过程98-100
  • 5.1.2 组态定制开发应用效果100-103
  • 5.1.3 组态定制开发个性化特征总结103-104
  • 5.2 面向客户定制的软件组态开发模式104-109
  • 5.2.1 面向客户定制的软件组态开发双工成过程模型105-106
  • 5.2.2 面向客户定制的软件产品族106-108
  • 5.2.3 面向客户定制的软件组态开发产品集成过程模型108-109
  • 5.3 小结109-110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110-113
  • 6.1 全文总结110-111
  • 6.2 进一步的研究展望111-113
  • 创新点摘要113-114
  • 参考文献114-121
  • 附录121-126
  • 附录1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121
  • 附录2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121
  • 附录3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奖情况121-122
  • 附录4 编译指令库部分代码122-126
  • 致谢126-127

【引证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成;吴信才;黄颖;;GIS构件仓库的设计与实现[J];测绘科学;2009年04期

2 张成;吴信才;罗津;胡茂胜;;基于构件库/工作流的可视化软件开发[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8年10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冯仕红;基于设计特征和参数化的工程化界面设计模式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广伦;基于构件的软件系统定制技术的研究与应用[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李俊飞;C/S模式MIS软件可复用构件的研究与开发[D];山东科技大学;2011年

3 陈皓;基于元数据的数据逻辑独立性方法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1年

4 田胜;基于服务划分的ERP系统快速重构平台关键技术的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1年

5 金蓉;妇幼保健院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6 温立群;基于嵌入式Web远程监控系统的研究与应用[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7 王萍;软构件获取技术的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6年

8 王勇;基于构件复用的雷达模拟机系统的设计及实现[D];四川大学;2006年

9 高迪;基于构件的资产信息管理系统软件产品线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北京化工大学;2008年

10 冯江;基于构件的印刷品缺陷检测机器视觉系统软件开发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08年


  本文关键词:基于构件复用技术的组态模型及平台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0163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lzh/30163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ddd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