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行为管理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21-08-28 12:21
管理是文化的产儿,管理植根于二种价值传统、习惯和信念之中。而文化又是一种行为方式。管理成功的关键在于有效的行为管理,行为管理方式必须适应民族文化传统。研究中国传统行为管理思想,对于指导现代管理实践,提升人力资源效率有着重要意义。中国传统管理思想是中国人在长期的管理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思想和理论体系。它以儒家为主,法、道、兵等各家为辅,在先秦时期基本成型,并在中国古代社会乃至今天的管理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群经之首的《周易》,其思维方式深深地嵌入中国人的心理结构之中。中国传统行为管理思想就是儒家、法家、道家、兵家及《周易》中的关于行为管理目标、行为管理的人性论、行为管理原则、行为管理策略等方面的思想。先秦儒家以“和为贵”为行为管理的目标,“和”包含和谐圆通、井然有序、和而不同等意涵。儒家行为管理思想以道德人性可塑论为理论出发点,主张把道德教化作为行为管理的主要手段,实行宽厚温和的政治统治。儒家的行为管理原则有“忠怒之道”、“修己安人”、以民为本、执经达权、循于“礼”本乎“义”等,行为管理策略有“君子不器”、“举直错诸枉”、“因材任使”、“明分使群”。法家的施政目标是富国强兵,而富国...
【文章来源】:江西财经大学江西省
【文章页数】:13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的提出
1.1.1 管理是文化的产儿
1.1.2 文化是一种行为方式
1.1.3 管理成功的关键在于有效的行为管理
1.1.4 行为管理方式必须适应民族文化传统
1.1.5 管理思想东方回归背景下的中国传统行为管理思想研究
1.2 文献综述
1.2.1 现代行为管理思想研究
1.2.2 中国传统行为管理思想研究
1.3 本文研究问题的界定及研究思路
1.3.1 本文研究任务
1.3.2 主要概念的界定
1.3.3 研究思路
1.4 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方法
2. 儒家行为管理思想
2.1 “和为贵”的行为管理目标
2.1.1 和谐圆通
2.1.2 井然有序
2.1.3 和而不同
2.2 道德人性可塑论
2.2.1 性善论
2.2.2 性恶论
2.3 行为管理原则
2.3.1 忠怒之道
2.3.2 修己安人
2.3.3 以民为本
2.3.4 执经达权
2.3.5 循于“礼”本乎“义”
2.4 行为管理策略
2.4.1 君子不器
2.4.2 举直错诸枉
2.4.3 因材任使
2.4.4 明分使群
3. 法家行为管理思想
3.1 君利至上的行为管理目标
3.2 好利恶害的人性论和历史进化论
3.2.1 好利恶害的人性论
3.2.2 历史进化论
3.3 抟力守壹的行为管理原则
3.4 法家行为管理策略
3.4.1 “法”、“术”、“势”三者结合
3.4.2 赏信罚必
3.4.3 赏誉同轨,非诛俱行
3.4.4 刑无等级
3.4.5 强国弱民
3.4.6 以刑去刑
4. 道家和兵家的行为管理思想
4.1 道家的行为管理思想
4.1.1 行为管理目标:自由人生
4.1.2 行为管理的的理论依据:道法自然
4.1.3 行为管理原则:无为
4.1.4 行为管理的策略
4.2 兵家的行为管理思想
4.2.1 行为管理目标:修道保法
4.2.2 行为管理原则:令之以文,齐之以武
4.2.3 行为管理策略
5. 中国传统行为管理思想的总体特征
5.1 文化伦理本位
5.1.1 中国传统行为管理思想产生的社会基础
5.1.2 伦理本位
5.2 儒法互补
5.2.1 “霸王道杂之”之“汉家制度”
5.2.2 儒法互补的必然性
5.2.3 儒法互补是历代统治者治国的主要方式
5.3 内在矛盾
5.3.1 阳儒与阴法
5.3.2 君子小人二元对立
5.3.3 以民为本与御民
5.3.4 爱有差等与社会公正
5.3.5 以天下为己任却不重视行为强度
5.3.6 经常与权变
6. 中国传统行为管理思想的现代检视
6.1 伦理在行为管理中的回归
6.1.1 社会发展的轮回
6.1.2 西方行为管理思想的伦理化趋向
6.1.3 对经济理性主义的反思
6.2 中国传统行为管理思想的智慧
6.2.1 管理与人生合一
6.2.2 人我合一
6.2.3 天人合一
6.2.4 理性地适应世界
6.2.5 整体思维
6.3 中国传统行为管理思想的现代转化
6.3.1 人本思想的现代转化
6.3.2 小管理文化传统的现代转化
6.3.3 人文理性到人文与科学并重的转化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和谐管理的传统文化视阈——基于中庸之道的当代发掘[J]. 姜展鹏,黄寅.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05)
[2]儒家理想人格及其现代转化[J]. 贾红莲,陈振华.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4)
[3]中国传统社会的“伦理本位”特质与民众“公共精神”的缺失——立足于现代普遍主义的公共性社会信念的反思[J]. 袁祖社.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5)
[4]道家的“无为而治”与现代科学管理[J]. 葛荣晋.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07(04)
[5]儒家思想的基本精神——根源、变异及培植[J]. 李承贵.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1)
[6]论《周易》的社会和谐思想[J]. 陈恩林.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7(02)
[7]从管理与文化的关系看中国特色的管理学[J]. 周建波. 管理学报. 2007(02)
[8]管理与文化的关系探讨[J]. 刘文瑞. 管理学报. 2007(01)
[9]关于传统文化现代转化的思考[J]. 宋球勋. 前沿. 2007(01)
[10]近20年来中国管理思想史研究述评[J]. 路宁. 高校社科动态. 2006(04)
博士论文
[1]《周易》管理思想研究[D]. 杨恺钧.复旦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法家刑事政策思想研究[D]. 高洪.湖南大学 2006
[2]荀子的管理哲学思想与现代管理[D]. 阮艳.华中科技大学 2006
[3]《孙子兵法》管理哲学及其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D]. 张力丹.华中科技大学 2005
[4]论孔子的“安人”之道[D]. 张寰.武汉理工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368504
【文章来源】:江西财经大学江西省
【文章页数】:132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的提出
1.1.1 管理是文化的产儿
1.1.2 文化是一种行为方式
1.1.3 管理成功的关键在于有效的行为管理
1.1.4 行为管理方式必须适应民族文化传统
1.1.5 管理思想东方回归背景下的中国传统行为管理思想研究
1.2 文献综述
1.2.1 现代行为管理思想研究
1.2.2 中国传统行为管理思想研究
1.3 本文研究问题的界定及研究思路
1.3.1 本文研究任务
1.3.2 主要概念的界定
1.3.3 研究思路
1.4 研究意义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方法
2. 儒家行为管理思想
2.1 “和为贵”的行为管理目标
2.1.1 和谐圆通
2.1.2 井然有序
2.1.3 和而不同
2.2 道德人性可塑论
2.2.1 性善论
2.2.2 性恶论
2.3 行为管理原则
2.3.1 忠怒之道
2.3.2 修己安人
2.3.3 以民为本
2.3.4 执经达权
2.3.5 循于“礼”本乎“义”
2.4 行为管理策略
2.4.1 君子不器
2.4.2 举直错诸枉
2.4.3 因材任使
2.4.4 明分使群
3. 法家行为管理思想
3.1 君利至上的行为管理目标
3.2 好利恶害的人性论和历史进化论
3.2.1 好利恶害的人性论
3.2.2 历史进化论
3.3 抟力守壹的行为管理原则
3.4 法家行为管理策略
3.4.1 “法”、“术”、“势”三者结合
3.4.2 赏信罚必
3.4.3 赏誉同轨,非诛俱行
3.4.4 刑无等级
3.4.5 强国弱民
3.4.6 以刑去刑
4. 道家和兵家的行为管理思想
4.1 道家的行为管理思想
4.1.1 行为管理目标:自由人生
4.1.2 行为管理的的理论依据:道法自然
4.1.3 行为管理原则:无为
4.1.4 行为管理的策略
4.2 兵家的行为管理思想
4.2.1 行为管理目标:修道保法
4.2.2 行为管理原则:令之以文,齐之以武
4.2.3 行为管理策略
5. 中国传统行为管理思想的总体特征
5.1 文化伦理本位
5.1.1 中国传统行为管理思想产生的社会基础
5.1.2 伦理本位
5.2 儒法互补
5.2.1 “霸王道杂之”之“汉家制度”
5.2.2 儒法互补的必然性
5.2.3 儒法互补是历代统治者治国的主要方式
5.3 内在矛盾
5.3.1 阳儒与阴法
5.3.2 君子小人二元对立
5.3.3 以民为本与御民
5.3.4 爱有差等与社会公正
5.3.5 以天下为己任却不重视行为强度
5.3.6 经常与权变
6. 中国传统行为管理思想的现代检视
6.1 伦理在行为管理中的回归
6.1.1 社会发展的轮回
6.1.2 西方行为管理思想的伦理化趋向
6.1.3 对经济理性主义的反思
6.2 中国传统行为管理思想的智慧
6.2.1 管理与人生合一
6.2.2 人我合一
6.2.3 天人合一
6.2.4 理性地适应世界
6.2.5 整体思维
6.3 中国传统行为管理思想的现代转化
6.3.1 人本思想的现代转化
6.3.2 小管理文化传统的现代转化
6.3.3 人文理性到人文与科学并重的转化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和谐管理的传统文化视阈——基于中庸之道的当代发掘[J]. 姜展鹏,黄寅.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8(05)
[2]儒家理想人格及其现代转化[J]. 贾红莲,陈振华.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04)
[3]中国传统社会的“伦理本位”特质与民众“公共精神”的缺失——立足于现代普遍主义的公共性社会信念的反思[J]. 袁祖社.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05)
[4]道家的“无为而治”与现代科学管理[J]. 葛荣晋.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07(04)
[5]儒家思想的基本精神——根源、变异及培植[J]. 李承贵. 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01)
[6]论《周易》的社会和谐思想[J]. 陈恩林.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7(02)
[7]从管理与文化的关系看中国特色的管理学[J]. 周建波. 管理学报. 2007(02)
[8]管理与文化的关系探讨[J]. 刘文瑞. 管理学报. 2007(01)
[9]关于传统文化现代转化的思考[J]. 宋球勋. 前沿. 2007(01)
[10]近20年来中国管理思想史研究述评[J]. 路宁. 高校社科动态. 2006(04)
博士论文
[1]《周易》管理思想研究[D]. 杨恺钧.复旦大学 2004
硕士论文
[1]法家刑事政策思想研究[D]. 高洪.湖南大学 2006
[2]荀子的管理哲学思想与现代管理[D]. 阮艳.华中科技大学 2006
[3]《孙子兵法》管理哲学及其对现代企业管理的启示[D]. 张力丹.华中科技大学 2005
[4]论孔子的“安人”之道[D]. 张寰.武汉理工大学 2004
本文编号:33685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lzh/33685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