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文秘专业校内实训教学模式改革探究——基于校内资源融合
发布时间:2022-05-03 04:19
校内实训是高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秘书人才的重要途径。然而,文秘专业校内实训室硬件条件和文秘专任教师师资力量普遍比较薄弱,文秘专业传统的校内实训教学模式难以收到实效。融合校内资源开创校内跟岗实训教学模式,具有很强的实际应用价值,能在高校原有资源条件的基础上形成"无偿性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双导师制教学模式"、"互助式教学模式",帮助文秘学生掌握秘书职业技能技巧,为高校培养高素质应用型秘书人才提供有效途径。
【文章页数】:4 页
【文章目录】:
1 文秘专业传统校内实训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
1.1 文秘实训室硬性条件缺乏影响实训教学质量
1.2 虚拟环境下实训教学无法有效锻炼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素质
1.3 文秘专业师资力量薄弱影响对学生实训有效指导
2 文秘专业校内实训教学模式改革,校内资源融合
2.1 学校各教学院系及各行政部门是文秘学生已有实训基地
2.2 各部门管理教师可以弥补文秘双师型教师不足的短板
3 校内跟岗实训
3.1 在真实岗位上形成“无偿性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利于强化秘书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和综合素质
3.2 校内跟岗实训,实现校内资源共享,形成“双导师制教学模式”
3.3 校内跟岗实训给学校提供人力资源辅助,实现学校与专业双赢的“互助式教学模式”
4 文秘专业校内跟岗实训教学模式的实施
4.1 校内跟岗实训要做好实训内容和实训时间的统筹规划
4.1.1 校内跟岗实训安排要进行实训内容整合
4.1.2 校内跟岗实训要科学安排实训时间
4.2 适时安排学生轮岗实训
4.3 专任教师与各部门管理教师合作共育
4.3.1 专任教师与各部门管理教师职责分明、优势互补
4.3.2 专任教师与各部门管理教师相互配合、携手共育
4.4 实施多元化评价机制
4.4.1 评价方式以形成性考核评价为主
4.4.2 评价内容多元化
4.4.3 评价主体多元化
4.4.4 评价结果的显示方式多元化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虚拟商业社会环境下“情境体验+岗位轮换”的双轨制实践教学模式探索[J]. 赵鑫,姚凯. 黑龙江科学. 2019(13)
[2]基于能力本位的文秘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创新探析[J]. 陈亮,张立鹏. 中国成人教育. 2014(13)
[3]提高地方高师院校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策略——以广西师范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为例[J]. 周金凤,梁春贤.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4)
[4]高职文秘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改革探讨[J]. 陈梅. 教育探索. 2009(11)
[5]让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发展[J]. 黄冬健.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S2)
本文编号:3650615
【文章页数】:4 页
【文章目录】:
1 文秘专业传统校内实训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
1.1 文秘实训室硬性条件缺乏影响实训教学质量
1.2 虚拟环境下实训教学无法有效锻炼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素质
1.3 文秘专业师资力量薄弱影响对学生实训有效指导
2 文秘专业校内实训教学模式改革,校内资源融合
2.1 学校各教学院系及各行政部门是文秘学生已有实训基地
2.2 各部门管理教师可以弥补文秘双师型教师不足的短板
3 校内跟岗实训
3.1 在真实岗位上形成“无偿性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利于强化秘书学生的职业岗位能力和综合素质
3.2 校内跟岗实训,实现校内资源共享,形成“双导师制教学模式”
3.3 校内跟岗实训给学校提供人力资源辅助,实现学校与专业双赢的“互助式教学模式”
4 文秘专业校内跟岗实训教学模式的实施
4.1 校内跟岗实训要做好实训内容和实训时间的统筹规划
4.1.1 校内跟岗实训安排要进行实训内容整合
4.1.2 校内跟岗实训要科学安排实训时间
4.2 适时安排学生轮岗实训
4.3 专任教师与各部门管理教师合作共育
4.3.1 专任教师与各部门管理教师职责分明、优势互补
4.3.2 专任教师与各部门管理教师相互配合、携手共育
4.4 实施多元化评价机制
4.4.1 评价方式以形成性考核评价为主
4.4.2 评价内容多元化
4.4.3 评价主体多元化
4.4.4 评价结果的显示方式多元化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虚拟商业社会环境下“情境体验+岗位轮换”的双轨制实践教学模式探索[J]. 赵鑫,姚凯. 黑龙江科学. 2019(13)
[2]基于能力本位的文秘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创新探析[J]. 陈亮,张立鹏. 中国成人教育. 2014(13)
[3]提高地方高师院校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策略——以广西师范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为例[J]. 周金凤,梁春贤.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4)
[4]高职文秘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改革探讨[J]. 陈梅. 教育探索. 2009(11)
[5]让教学评价促进学生发展[J]. 黄冬健.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S2)
本文编号:36506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lzh/36506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