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惯例及其变动性
本文关键词:组织惯例及其变动性,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 自从Stene在1940年首次引入组织惯例的概念,社会科学的多个领域都对其进行了相对深入的研究。学者们将研究的焦点放在了“组织惯例的内涵”和“组织惯例的变化观”这两个问题上。传统的研究者看到了组织惯例在提高企业效率上的作用,将其譬喻为个人习惯、程序和基因,强调了它的稳定性,并进一步认为它是固定不变的,即使发生变化,也是在外力作用下被迫发生的改变。这种仅从理论上得出的观点是片面的,在实际中,当周围的环境发生变化的时候,有些组织惯例会表现出对环境的适应性,会作出相应的调整。理论不符合实际说明了传统理解的局限性,本文便是要突破这种局限性,库恩对范式概念从库恩Ⅰ和库恩Ⅱ两个层面上的解读让笔者看到了突破口。 库恩Ⅱ是指科学共同体成员在共有信念的指导下进行的科学研究。共有信念为科学研究圈定了范围,提供了基本的理论模型和解决问题的框架,这使得科学家可以在常规科学下对“自然界的某个部分进行深入而仔细的研究”。但库恩Ⅱ将新旧范式的转换看成是心理变化、共有信念的转变,故得出了范式间是不可通约的观点。库恩Ⅰ的提出解决了库恩Ⅱ理论上的缺陷。它将在常规科学中的研究理解为一种“我们”都积极参与和投入其中的实践。新范式是在旧范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旧范式的转换不是世界观的彻底改变,而是向新的生命形式的发展,由此不可通约性就不成立了。 根据范式概念分为库恩Ⅰ和库恩Ⅱ,笔者也将组织惯例分为两个层面。与库恩Ⅱ相对应,组织惯例Ⅱ是为惯例的具体执行提供可参照的标准、原则和规范,传统的研究者仅看到了作为行为人行动的标准、原则的组织惯例,而忽视了行为人的实践性的参与和投入。由此,与库恩Ⅰ相对应,组织惯例Ⅰ是指惯例的具体执行是一种注入行为人专注力的积极努力的实践活动。通过行为人的实践以及在实践中的反思,规范、标准总是随着环境的变化作出相应的改变,组织惯例的实践性使其成为了其自身变化的缘由,这是一种内生性的变化观。当环境发生变化时,组织惯例会作出适当的调整,但当仅作些许的调整无能为力的时候,一个新惯例就会出现替代旧惯例,新惯例是在旧惯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对旧惯例的扬弃。
【关键词】:范式 库恩Ⅰ 库恩Ⅱ 组织惯例Ⅰ 组织惯例Ⅰ 变动性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C936
【目录】:
- 致谢4-5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1 引言10-15
- 1.1 本文研究的理论背景10-11
- 1.2 本文研究的问题11-12
- 1.3 本文研究的创新点12-13
- 1.4 本文的框架13-15
- 2 对组织惯例的传统理解15-18
- 2.1 组织惯例内涵的三个譬喻15
- 2.2 简评组织惯例内涵的三个譬喻15-17
- 2.3 组织惯例变化的外生观17-18
- 3 对库恩范式论的两种理解18-23
- 3.1 库恩范式论产生的背景18-19
- 3.2 库恩Ⅰ和库恩Ⅱ19-21
- 3.3 与库恩Ⅰ和库恩Ⅱ相对应的两种科学发展观21-23
- 4 基于库恩范式论对组织惯例的新理解23-32
- 4.1 分析组织惯例的特征23-26
- 4.1.1 组织惯例的稳定性23-24
- 4.1.2 组织惯例的变异性24-26
- 4.2 对组织惯例概念的两种理解26-30
- 4.2.1 库恩Ⅰ和库恩Ⅱ的启发性意义26-28
- 4.2.2 组织惯例Ⅰ和组织惯例Ⅱ28-30
- 4.2.2.1 组织惯例Ⅱ28
- 4.2.2.2 组织惯例Ⅰ28-29
- 4.2.2.3 组织惯例Ⅰ和组织惯例Ⅱ的辩证关系29-30
- 4.3 组织惯例的变化是内外两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30-32
- 5 作为持续变动的组织惯例:来自“生活部”案例的佐证32-39
- 5.1 作为持续变动的组织惯例32-36
- 5.1.1 来自“生活部”案例的佐证32-33
- 5.1.2 学生入住惯例33-34
- 5.1.3 生活设施损耗评估惯例34
- 5.1.4 招聘和培训惯例34-36
- 5.2 对“生活部”案例中三个组织惯例的简要评述36-39
- 5.2.1 三个惯例发生变化的原因36-37
- 5.2.2 三个惯例中表现出的新旧惯例的转换37-39
- 6 结语39-41
- 参考文献41-45
- 作者简历4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珉;;管理学维度的比较[J];比较管理;2011年01期
2 连冬花;;从“科学革命的结构”看创新——对创新的一般性规律探索[J];科技管理研究;2011年15期
3 王艳红;;浅析关系数据库设计的规范化[J];科技促进发展(应用版);2011年04期
4 韩昌跃;孙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道德经济人”范式构建[J];商业时代;2011年21期
5 罗海平;;源自中国模式的特区模式——兼论转型经济研究范式的形成与转换[J];中国经济问题;2011年04期
6 陈星灿;;考古学对于认识中国早期历史的贡献——中外考古学家的互动及中国文明起源范式的演变[J];南方文物;2011年02期
7 姜健健;;大事件巧助城市营销[J];市场研究;2011年06期
8 何晔;王绽蕾;;论公共管理学范式中的责任问题[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9 姜健健;;大事件巧助城市营销[J];数据;2011年07期
10 赵佳;薛飞;;基于SCP范式的贵州酒业产业组织实证分析[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树全;;走动式——高校辅导员工作范式初探[A];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07年年会优秀论文专辑(二)[C];2007年
2 黄涛;;论构建生态技术范式[A];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3 方巍;;关于社会排斥概念的本土化思索[A];秩序与进步:社会建设、社会政策与和谐社会研究——浙江省社会学学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暨2007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4 林斐;;自我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范式[A];福建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2009年年会优秀论文专辑(一)[C];2010年
5 万静静;;浅谈不同历史时期翻译范式研究[A];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C];2010年
6 漆昌柱;;运动员高级认知过程研究的方法范式探析[A];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4年
7 郭永玉;;特质、动机和叙事:人格研究的三种范式及其整合[A];第十一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7年
8 杜国平;;三值逻辑Sheffer[A];2005年逻辑研究专辑[C];2005年
9 戴冬香;;对我国旅游经济学学科研究的认识与思考[A];旅游学研究(第五辑)[C];2010年
10 雷曜;;管理教育范式与模式的比较研究[A];2001年中国管理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庞中英;美国“范式”的误区[N];人民日报;2000年
2 刘擎;建构纯粹的“中国范式”是否可能[N];文汇报;2009年
3 记者 黄少鹤;宁德纪念范式人诞辰百年[N];福建日报;2009年
4 何中华 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范式”概念辨析[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宰明;范式的探索[N];中华读书报;2001年
6 陈宪(本文作者为上海大学国际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从模型到范式的革命[N];中华读书报;2001年
7 武警广东省总队政治部 易争平;不要陷入胜利的“范式”[N];解放军报;2011年
8 鲁明军;从范式的断裂到话语的盲从[N];美术报;2004年
9 陈广仁;浅论网络学术出版范式[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3年
10 通讯员 周晓东 徐理峰 刘柯 周晨曦;未央区拓出民生建设“范式”路[N];西安日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宫淑红;美国教育技术学的历史与范式演变[D];华南师范大学;2003年
2 魏建;当代西方法经济学的分析范式研究[D];西北大学;2001年
3 杨慧文;变革中的教师教育范式:海峡两岸之比较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覃江梅;音乐教育哲学的审美范式与实践范式[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5 孙新强;美国《统一商法典》法理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6 张善根;知识变迁与社会意涵[D];上海大学;2008年
7 庄锦英;情绪影响决策内隐认知机制的实验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李明伟;媒介形态理论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5年
9 周传斌;中国民族理论新范式的探索[D];中央民族大学;2005年
10 阳海洪;探索中国新闻史研究新范式[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燕;组织惯例及其变动性[D];浙江大学;2009年
2 陈志刚;西方主流经济学范式的历史演变与中国经济学范式的传承重建[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3 周晓梅;翻译研究中的意向性问题[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4 张继山;闲暇教育与校本课程开发之关系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5 邓凡茂;课堂评价范式之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6 李仲泉;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审美范式的审视[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7 魏成宇;宫体传统与花间传统[D];山东师范大学;2006年
8 潘丽霞;知识经济条件下公共行政范式的演变[D];四川大学;2003年
9 穆静;基础教育中的技术教育范式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10 李缨;建构中国特色判例制度刍议[D];四川大学;2005年
本文关键词:组织惯例及其变动性,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949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lzh/3949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