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管理视角下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管理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27 17:00
本文关键词:社会管理视角下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管理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1924年冬天由埃尔顿·梅奥教授在芝加哥郊外主持的霍桑实验是管理史上一次重大的突破,它第一次关注到人性的因素,改变了原有“经济人”的观点,提出了非正式组织的概念。非正式组织存在于任何的社会组织当中并且起着重要影响作用已是公认的事实,高校也不例外。在高等教育体制改革不断加深,高校社会化进程高速推进的大背景下,新一代大学生的思想更加活跃,主体意识不断增强,需求也更趋于多元化、个性化。因此,基于共同的目标、爱好、特长、经历等各种因素自发形成的非正式组织正成为高校校园一股新的力量,它们涉及的人数多、范围广、影响大。如何有效的加强管理和引导当代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确保大学生的健康发展和校园安全稳定,已成为摆在高校管理者面前的一个崭新课题。目前,国内绝大部分高校对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认识和重视程度远远不够。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有关非正式组织的研究理论进行系统的梳理,进而分析我国大学生非正式组织存在的现状及问题,结合对实际工作所在的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大学生非正式组织进行调查研究和统计分析,在理论层面上提出一套积极有效的管理对策和方法,以期能为高校实际管理工作者提供更系统、更完善的借鉴与参考,从而更好地构建和谐校园。
【关键词】:大学生组织 非正式组织 组织管理 社会管理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C936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绪论10-18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10-11
- 1.1.1 选题背景10-11
- 1.1.2 选题意义11
-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11-17
- 1.2.1 国外相关研究11-14
- 1.2.2 国内相关研究14-16
- 1.2.3 简要的评述16-17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17-18
- 1.3.1 研究思路17
- 1.3.2 研究方法17-18
-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相关理论18-24
- 2.1 非正式组织的界定18-19
- 2.2 组织与正式组织的界定19-20
- 2.3 相关理论概述20-24
- 2.3.1 组织管理理论概述20-21
- 2.3.2 非正式组织理论概述21-22
- 2.3.3 非正式组织的社会学理论概述22-24
- 第三章 我国大学生非正式组织及管理现状24-32
- 3.1 我国大学生非正式组织基本概况24-25
- 3.2 我国大学生非正式组织成因分析25-27
- 3.2.1 人的需求和心理因素25-26
- 3.2.2 社会变革的影响26
- 3.2.3 高等教育制度的改革26
- 3.2.4 校园是有利的条件环境26-27
- 3.3 我国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特征分析27-28
- 3.3.1 以心理相容为基础,凝聚力强27
- 3.3.2 以约定俗成为规范,约束力大27
- 3.3.3 以核心人物为旗帜,号召力强27-28
- 3.3.4 以正式组织为依托,变动性大28
- 3.3.5 以知无不言为手段,信息传递性快28
- 3.3.6 有群体极化和去个性化倾向28
- 3.4 我国大学生非正式组织影响及作用28-30
- 3.5 我国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管理机构及方式30-32
- 第四章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管理现状调查分析32-39
- 4.1 广东第二师范学院概况32
- 4.2 调查样本的选择32-33
- 4.3 调查问卷的设计33
- 4.4 问卷统计分析及管理思考33-39
- 第五章 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39-42
- 5.1 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39-40
- 5.1.1 管理者专业水平较低39
- 5.1.2 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39
- 5.1.3 缺乏有效管理机制39-40
- 5.2 原因分析40-42
- 5.2.1 政策和制度的影响40
- 5.2.2 管理队伍建设跟不上40-41
- 5.2.3 非正式组织本身的特点影响41
- 5.2.4 经验主义占据主导地位41-42
- 第六章发达国家和地区高校非正式组织管理的借鉴与启示42-45
- 6.1 发达国家和地区高校非正式组织管理经验42-43
- 6.2 对我国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管理的启示43-45
- 6.2.1 人本管理理念43
- 6.2.2 分类管理思想43-44
- 6.2.3 重点把握核心人物的引导44
- 6.2.4 高素质管理人才44
- 6.2.5 认同融入与沟通机制44-45
- 第七章 改进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管理的对策45-49
- 7.1 正确认识,高度重视是基础45
- 7.2 区分性质,分类管理是手段45-47
- 7.2.1 肯定鼓励积极型45-46
- 7.2.2 转化引导中间型46
- 7.2.3 规范告诫消极型46
- 7.2.4 监督取缔破坏型46-47
- 7.3 核心人物,重点引导是突破口47
- 7.4 与时俱进,探索推进是方向47-49
- 7.4.1 提供更多平台,满足学生多元需求48
- 7.4.2 强化正式组织,,弱化非正式组织的影响48-49
- 结论49-50
- 参考文献50-53
- 附录53-55
- 致谢55-56
- 附件5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安国;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管理引导探析[J];安康师专学报;2004年03期
2 王建武;;高校学生中“非正式组织”的研究[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3 徐碧琳,刘昕;非正式组织识别实证研究——基于中国文化背景的探索性分析[J];财经研究;2004年11期
4 童学敏;;非正式组织的形成动因及管理策略研究[J];北方经贸;2007年06期
5 李卫星;;新形势下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的现状与对策探析[J];高教论坛;2007年06期
6 马永义;;高校学生中非正式组织的特征分析及管理研究[J];教学研究;2007年06期
7 王宗元;赵俊芳;;高校非正式组织实证性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1年01期
8 郑育家;非正式组织及其管理方略[J];江西社会科学;2002年08期
9 王济荣;;大学生非正式群体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6年21期
10 陈思睿;陈春意;熊琪;;高校学生组织的分类及管理[J];考试周刊;2009年11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河北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 执笔 刘邦凡 王燕 司林波;[N];人民日报;2011年
本文关键词:社会管理视角下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大学生非正式组织管理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005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lzh/4005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