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管理理论论文 >

盈余管理对ST公司“摘帽”后绩效影响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5-01-06 04:47
  经济全球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使我国资本市场不断壮大和完善,我国A股目前已经有3600多家上市公司,但高速的发展也伴随着问题。我国上市公司普遍存在盈余管理,而盈余管理是一把双刃剑。ST制度是我国特有的对上市公司进行监管的制度,作为特殊的存在,ST公司摘帽往往会引来很多投资者跟风投资,ST公司摘帽后的真实业绩水平,也就成为了我们重点关注的对象。因此,本文将研究不同的盈余管理对ST公司摘帽后财务绩效和市场绩效的影响。本文首先阐明和分析文章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在理论基础部分对真实盈余管理和应计盈余管理的实施手段和计量方法进行说明。对盈余管理的动机、真实盈余管理、应计盈余管理,企业绩效评价和ST制度国内外学者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归纳、整理与总结。选取2007年到2015年成功摘帽的ST公司为样本,取摘帽当年和摘帽后两年财务数据,对数据进行描述统计,相关性分析和线性回归,通过实证研究法,研究真实盈余管理(酌量性费用操控,销售操控,生产成本操控)和应计盈余管理对企业未来绩效(财务绩效与市场绩效)的影响,最终得出以下结论:ST摘帽公司使用真实盈余管理和应计盈余管理来调节摘帽当年利润;真实盈余管理中的销售操控...

【文章页数】:82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论文研究的内容与思路
        1.2.1 主要研究内容
        1.2.2 技术路线
        1.2.3 研究方法
2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2.1 ST公司含义
    2.2 盈余管理的相关理论
        2.2.1 盈余管理的概念
        2.2.2 盈余管理的基本特征
        2.2.3 盈余管理的理论基础
        2.2.4 盈余管理的目的
    2.3 应计盈余管理的实施手段
        2.3.1 资产重组和债务重组
        2.3.2 财政补贴
        2.3.3 关联交易
        2.3.4 会计政策变更
        2.3.5 会计估计变更
    2.4 真实盈余管理的实施手段
        2.4.1 酌量性费用操控
        2.4.2 销售操控
        2.4.3 生产操控
    2.5 盈余管理计量方法
        2.5.1 应计盈余管理的计量方法
        2.5.2 真实盈余管理的计量方法
    2.6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2.6.1 盈余管理动机
        2.6.2 真实盈余管理的相关研究
        2.6.3 应计盈余管理的相关研究
        2.6.4 企业绩效评价的相关研究
        2.6.5 ST制度的相关研究
3 盈余管理对ST公司摘帽后绩效影响的研究设计
    3.1 研究假设
        3.1.1 ST摘帽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存在的假设
        3.1.2 ST摘帽公司盈余管理对财务绩效影响的假设
        3.1.3 ST摘帽公司盈余管理对市场绩效影响的假设
        3.1.4 ST摘帽公司盈余管理方式选择的偏好性
    3.2 盈余管理的衡量
        3.2.1 应计盈余管理的衡量
        3.2.2 真实盈余管理的衡量
    3.3 控制变量的选择
    3.4 企业绩效的衡量
        3.4.1 企业财务绩效指标
        3.4.2 企业市场绩效指标
    3.5 数据与来源
    3.6 盈余管理对企业绩效影响的模型设计
4 盈余管理对ST公司摘帽后绩效影响的实证分析
    4.1 描述性统计
    4.2 相关性分析
    4.3 多元变量回归分析
        4.3.1 异常酌量性费用对企业对绩效影响的回归分析
        4.3.2 异常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回归分析
        4.3.3 异常生产成本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回归分析
        4.3.4 应计盈余管理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回归分析
        4.3.5 盈余管理对企业未来绩效影响的回归分析
    4.4 稳健性检验
    4.5 小结
        4.5.1 ST摘帽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4.5.2 控制变量与ST摘帽公司盈余管理的相关关系
        4.5.3 假设检验结果小结
5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政策建议
        5.2.1 针对假设A结论提出的政策建议
        5.2.2 针对假设B结论提出的政策建议
        5.2.3 针对假设C结论提出的政策建议
        5.2.4 针对假设D结论提出的政策建议
    5.3 研究局限和展望
        5.3.1 研究局限
        5.3.2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本文编号:402381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lzh/402381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e0f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