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管理理论论文 >

“官谣”现象及其治理研究

发布时间:2016-05-11 13:42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重大矿难,报平安无事;严重污染,报山清水秀;局长学历经济存在问题,称纯属污蔑造谣;副局长高调现身娱乐场所,称可能恶作剧。当谣言的制造者由原来的民众变为了官方组织,随之而来的是一种新现象,即“官谣”现象。

2014 年 8 月,黄石市以平均每套 3266 元的价格购买制服,遭遇了网友和民众的广泛质疑,负责招标的调研员干淑萍以“公众对此存在误解”来回应民众的质疑,而根据政府部门发布的有关文件,这种天价配置明显超出国家规定指标,也就意味着“误解”一说显然就是“官谣”的佐证。

2013 年 5 月,有网民发微博称,郑州某娱乐场所电子屏显示:祝项城市田局长“身体健康,全家幸福”的字样,面对社会舆论的质疑,项城市宣传部称纯属恶作剧,局长此前并未在郑州出差。事件后续是,经过调查,田局长最终被免职并记大过。

2012 年 12 月,某杂志社编辑罗昌平通过微博,对原能源局局长刘铁男进行举报,称其学历作假、经济来源存在问题。事件之初,能源局在没有实事求是地去调查的情况下,直接让新闻办发布不实消息“罗昌平的举报是纯属污蔑造谣”来辟谣。可就在广大群众都信以为真的情况下,在 2013 年 8 月,纪检部门介入调查后,刘铁男被双开,并于 2014 年被判无期徒刑。

从上述事例中,不难发现,近年来,由于官员素质较低,监管不利,“官谣”传播呈愈演愈烈之势,影响愈发恶劣;据 2013 年中国社会舆情报告显示:我国政府官员不当言论也在舆情热点事件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在 2010 年仅占4.7%,,2012 年上升到 6.4%,到 2013 年几乎是 2010 的两倍,即 8.1%,“官谣”事件里就是由于政府不当言论造成的。这些情况,引起了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加强了对“官谣”的研究与治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与传统谣言相比,“官谣”更具破坏性和杀伤力,不仅损害人民群众的知情权、监督权与公共利益,扰乱社会秩序,危害社会和谐安定,给党和政府形象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和危害,成为社会舆论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现阶段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发展的转型期和政府改革的攻坚期,同时还是各种各样的矛盾的高发期。在“十三五”时期,面对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需要政府协同多元治理主体不断探寻科学的治理“官谣”的科学管理理论、思想和方法,提高政府在治理“官谣”过程中的能力和水平,确保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本文从“官谣”的治理入手,明确界定“官谣”的概念,深入研究其具体特征、形成原因和演化规律,并尝试在此基础上探寻一条科学的“官谣”治理路径,以期提高政府预防和治理“官谣”的能力和水平,维护党和国家的形象,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净化社会的风气,保证社会的稳定,从而使经济保持持续增长的势头,推进构建我国和谐社会的进程,保障我国人民的切实利益。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由于国外的法制和舆论监督的健全,所以像官方谣言这类谣言现象发生概率很小,这也使得在国外,对“官谣”的研究和研究文献都有所欠缺。但是不管是“官谣”还是网络谣言都是谣言,因此网络谣言、谣言和“官谣”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与可借鉴性。综上原因,本论文主要从谣言、网络谣言的方面阐述国外的研究现状。

1、谣言的内涵:国外学者早在二战时期就对谣言进行了的探讨,经过不计其数的学者的深入研究,在谣言的传播、产生原因、治理途径等方面获得了丰富的理论成果回报,可对谣言的内涵的界定至今却不能统一认识,形成共识。虽然对谣言究竟是什么不同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有不同的看法,但是也有一些代表性的论断阐述:如奥尔波特和波斯特曼认为“谣言是一个与当前时事相关联的命题,意在使人相信,一般以口传的方式在人与人之间流传,但却缺乏可靠的证据标准”①;彼得森和吉斯特的合著的论著《谣言和舆论》一书中对谣言的阐述是“人们之间私下流传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突出了谣言的另两个特征,一是公众感兴趣的内容,二是未经证实。卡普费雷则通过引入了“官方的判断”概念,使得他对谣言的定义也得到了学术界的广泛认同,他认为谣言是在社会中出现并流传的未经官方公开证实或已经被官方所辟谣的信息。《韦伯斯特英文大字典》的编者则综合这些学者的观点,将谣言定义为一种缺乏真实根据,或未经证实,公众一时难以辨别真伪的闲话、传闻或舆论。

2、谣言的影响:国外的学者对谣言究竟给我们的生活、社会和政治等方面造成了怎样的一个影响的这个问题上,随着研究的深入和理论的成熟,他们开始运用唯物主义辩证思想,将这个问题一分为二地对待,逐渐形成了两种观察阐述的视角。在研究的早起,学者们的注意力被因谣言而使士气低落和群众恐慌等问题吸引,故而主要从观察谣言给我们的生活、社会和政治等造成的不良影响的这个角度来分析阐述谣言的影响,奥尔波特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总结谣言的不良影响为“从未有一场骚乱的发生不带有谣言的鼓动、伴随和对暴力程度的激化”;法国学者让·诺埃尔·卡普费雷认为谣言毁坏名声,促发暴动或战争;美国政府信息研究学者桑斯坦也认为想法相似的人,在接受到愤恨相关的谣言后,可能会导致暴力的后果。也有学者认为谣言可能对人际关系产生不良影响,因为谣言使人们的交流有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产生误解和冲突。另一个视角主要从谣言在社会舆论、社会问题的解决等角度出发来阐释谣言的积极作用,美国著名的社会心理学学者迪方佐和波迪亚从社会问题的解决、社会认知、意义的构建三个方面向我们展示谣言的社会功能上的积极作用,同时,享誉中外的人类学家安德鲁·斯特拉森在《Rumours,Imagination,Body  and  History》一文中写道“动员公众舆论可以起到重要的催化作用,,谣言和闲话在此又发挥了重大的影响。”这暗示着谣言只要被正当利用,就可以在动员公众舆论中发挥积极作用。而桑斯坦则从探讨规避谣言的危害方面间接向我们展示谣言的积极作用,他认为对谣言的过度规避会产生“寒蝉效应”,会严重损害民主和言论的自由,从而扼杀社会舆论。

.........................


第 2 章   “官谣”现象及其治理研究的基本理论


2.1 概念梳理

2.1.1  谣言

要理解“谣言”的含义还得追溯“谣言”二字的历史来源,在中国古代,最初是没有“谣言”这两个字的,只有“谣”这个字。“谣”在古代有两方面的意思:一是指在民间流行的歌谣或谚语,这种意义上的“谣”往往具有随性、自由、民间等特性。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谣”在第一种含义的基础上衍生了第二种含义,即是没有根据的传闻或凭空捏造的假话。“谣言”二字连用在南北朝,南朝刘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曾在他编撰的《后汉书》中写道:“诗守南楚,民作谣言。”而在此处“谣言”二字不仅没有贬义和负面色彩,而且还有赞颂之意,有褒义的色彩。 

然而,随着历史的演变和社会的发展,在今天  “谣言”已演变成一个只有负面色彩的词。在现代汉语中,谣言就是指没有事实存在而捏造的话。《辞海》这样解释:“谣,是没有根据的传闻或凭空捏造的话;谣言是没有实施根据的传闻或捏造的消息”。《新华字典》将谣言定义为“凭空捏造的不可信的话”。而“谣言”在国外的含义又有些不同。《朗曼现代英语字典》对谣言(rumor)的解释是这样的:“谣言是人与人之间传达的,尤其是关于某人的私人生活或官方决定的信息;这种信息有可能是真的,也有可能并不真实。”除此之外,国内外学者依据各自研究对象和目的的不同而对谣言的含义有其他的解释,但不管怎样都是在《辞海》、《新华字典》或《朗曼现代英语字典》对“谣言”的基本解释上加以扩充和挖掘,离不开谣言最本质的特征:缺乏事实根据、没有确切信息来源、缺乏确凿证据、在社会中广泛传播和可信度很低。

本论文在无特殊指明的情况下所用“谣言”是指含有中国现代汉语含义的“谣言”。综合各字典和各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谣言”就是指在人民大众中广泛传播,却没有确切根据和传播来源,同时在传与受转化过程中被人为的增添或删减内容的信息。由此可知谣言受到人际传播众多因素的影响,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并且随着时间的流逝和不同文化知识和生活背景的人的认知的不同,而产生众多的异化,使信息呈现出来面貌越来越偏离其本来的面貌,从而使人们对谣言里包含的关于社会、经济等信息事件产生重大误解。

........................


2.2“官谣”现象及其治理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传播阶段性理论

法国社会学家弗朗索瓦丝·勒莫则在《黑寡妇——谣言的示意及传播》一书中,将谣言的传播分为“幼虫——蛹——成虫”三个阶段。具体过程如下:

“官谣”现象及其治理研究

基于弗朗索瓦丝·勒莫的观点,国内学者又结合我国的实际,提出了一次完整的谣言传播通常经历了形成期、高潮期和衰退期等三个阶段的观点。

虽然两者的表述不一样,但是都肯定了谣言的传播具有阶段性,内涵也大同小异,又正如前文所言,“官谣”的本质属性就是一种谣言,因此可以把谣言的传播阶段性理论借鉴到“官谣”传播阶段性分析中来,不难看出,近年来“官谣”大多伴随着突发公共事件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事件的发展而发展,笔者将“官谣”的传播流程划分为:潜伏期——爆发期——波动消退期。

经分析发现,在潜伏期:政府官员政治素养、道德素养、法治素养等欠缺为“官谣”形成提供了合适的生长土壤和肥料。在潜伏期的前段,素养的欠缺和物质利益的诱惑构成了与国家政策法规自身职责规定相抗衡的力量,使得官员做下了非法行为,“官谣”就是在这片“非法行为”构成的土地上生长的;在潜伏期的后期是在面对民众爆料出的某些官员已做下的非法行为,形成不利于官员个人或组织的负面消息时,官员的不讲诚信等不良素质和矢口否认事实,就像肥料似得催生“官谣”的生长。爆发期:民众的参与政务和监督政务的意识的增强,以及媒体网络的便捷,汇聚成了一股力量,这种力量迫使上级政府介入,调查事实真相,当真相的浮出也就是“官谣”的爆发时期,民众和政府对“官谣”的发布者和制造者的讨伐声不断涌现。在波动消退期:随着相关部门的道歉和有关部门对“官谣”事件的处置,对“官谣”的讨伐声渐渐退去,“官谣”的浪潮也就消退下去了。

.......................


第 3 章   “官谣”的现状、危害及其成因............... 16

3.1 “官谣”现象的现状...................... 16

3.1.1“官谣”现象的类型................. 16

3.1.2“官谣”现象的特点......................... 17

第 4 章  “官谣”现象的治理路径....................... 30

4.1  提升官员道德素养——“官谣”现象治理的基石 ...................... 30

4.1.1  加强官员的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行政价值................. 30


第 4 章  “官谣”现象的治理路径


官谣现象的治理需要站在党和国家的高度,从公共组织的实际出发,通过加强公务人员的个人素质和修养,同时通过法律制度保障、增强外部监督等措施来共同完成。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完善:个人素质提升、行政组织规范保障、法律法规、信息公开制度的完善及加强外部监督制约力量。


4.1  提升官员道德素养——“官谣”现象治理的基石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人类的价值基础是道德”。当官员的道德素养已不能满足社会典范的要求,部分官员甚至无法恪守基本的道德底线--诚信时,官员就不可能像我们所期待的那样、以及法律所要求的那样履行职责,为我们服务,创造价值,甚至可能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发布“官谣”。为了让所有的官员都像我们期待那样、法律要求那样履行职责,使其职责上的价值得以创造,加强行政道德建设是必然之路,必要之路。同时,“官谣”成因的分析探讨告诉我们,造成“官谣”的主要原因还是政治素养、道德素养的欠缺,也就是行政道德的欠缺,所以本文从给官员补“钙”,加强官员的行政道德建设的角度来提高官员个人素养,进而达到有效遏制“官谣”的效果。具体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努力:

4.1.1  加强官员的道德教育,树立正确的行政价值

“官谣”现象的出现就是由于部分行政官员受“权本位”、“官本位”思想的影响,行政价值观扭曲,没有良好的群众价值观、责任观和远大的行政理想观,从而做出不尽忠职守,不利于民众利益的事。因此,加强对官员的行政道德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行政价值观将有利于遏制“官谣”的产生。要使行政官员有正确的行政价值观,应该要多方面齐抓,使政府官员的行政价值观无短板,更好的发挥行政价值观的积极引导作用和有效抑制不良行政行为的作用。具体应该从以下方面努力:

首先要加强领导干部的道德教育。其目的一是通过教育来提高领导干部自身的道德素质。在近些年来,有的“官谣”的制造者就是领导干部,其原因就是道德素质不高,行政价值观偏离了为人民服务的价值观念,所以提高领导干部的道德素质能有效遏制“官谣”对道德的作用的认识;其目的二是通过教育使领导干部充分认识到道德的作用,在选人用人中重视下属的道德。“经济人”的假说警示我们,行政官员并不是完全的公正,他们也存在私欲。作为一个行政人员也可能会有升官发财的私欲,可以通过选人用人上重视“德”,从而把他们的这种私欲往有利于行政道德的水平提高的方向引导,提高其道德,防止“官谣”的发生;同时,在选人用人的时候重视道德的作用,可以避免那些道德素质不高、经不住诱、可能成为“官谣”制造者或发布者的人进入行政系统,从而预防“官谣”的产生。综上所述,加强领导干部的道德教育不仅有利于预防领导干部由于道德素质不高而炮制“官谣”,而且也可以提高领导干部对下属的道德水平的重视,进而避免下属因道德素质不高而造“官谣”。

..........................


结语

当谣言的制造者变政府官方组织或官员个人时,当谣言的传播渠道不再仅限于手机、QQ、MSN、各种论坛还包括了威信力十足的政府新闻发布会、官方网站、微博等这种官方渠道或暂时充当官方渠道的主流媒体时,造成的危害不仅仅是其最初的动机——挽回受损的组织或官员个人形象达不到,还会给党和人民带来极大的危害,同时也不利于我国对网络谣言的治理。因此,在实际中治理“官谣”一是为了保护群众利益;二是为了提高官员道德素质,遏制信息腐败,乃至权利腐败,培育廉洁勤政的行政作风,塑造良好的政府形象;三是为了净化社会舆论环境,有效治理网络谣言。

而要更好的治理“官谣”,达到上述目的,凝聚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力量推进社会和谐的构建进程,加快全面步入小康社会的步伐,尽早跨入社会主义高级阶段,需要我们分析“官谣”现象的特点、产生原因等,在充分借鉴前人关于谣言的治理的理论研究和汲取实际中谣言治理的取得的成就及其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一套有针对性且切实可行的“官谣”治理路径,从而有效遏制“官谣”的产生。

为实现这一目标,笔者阅读了大量的资料和分析了近几年的大大小小的“官谣”事件,并在此基础上,概括总结谣言、民谣及官谣的内涵、通过比较凸显异同,从而准确把握“官谣”的本质,界定“官谣”的含义,并运用相关理论分析了“官谣”的特征和科学依据划分了其类型。本文通过对“官谣”实例的仔细分析,得出“官谣”现象给政府、社会、民众带来的危害为:一是损害国家形象,降低党和政府的威信;二是损害人民权益,失去人民群众的支;三是扰乱社会秩序,危害和谐社会的建设。更着重分析了“官谣”产生的原因,得出正是官员个人素质不高,道德素养欠缺;“官谣”违法成本过低,问责欠缺;社会监督力量不足,监督效能低下等导致“官谣”屡禁不止等导致“官谣”屡禁不止。最后针对这些原因,分别从个人、组织、法律、监督、信息公开管理五个方面提出了建议。

本人期待通过对“官谣”分析研究能促使政府和官员更重视“官谣”的现象,加强危害认识和加大治理力度,进而提高对“官谣”的预防能力和治理能力。当然由于本人能力和见识的有限,还需要更多的学者、专家和政府加入到研究“官谣”、促进“官谣”治理有效中来。

参考文献(略)




本文编号:440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lzh/440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9f4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