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管理理论论文 >

制度与组织

发布时间:2017-08-12 05:03

  本文关键词:制度与组织


  更多相关文章: 新制度主义 杭锦丝织厂 规制性要素 规范性要素 文化—认知要素


【摘要】:本研究对位于杭州“丝绸之府”的老字号企业——杭锦丝织厂的组织结构和行为进行描述,以揭示制度环境对组织形态的影响方式、特点和深层原因。根据斯科特(W.Richard Scott)对制度三要素的理解,本文将制度环境建构成规制性要素、规范性要素和文化—认知要素三个维度,以考察(1)静态意义上,各个特定历史时期制度环境三要素对组织的影响作用;(2).动态意义上,制度化、制度变迁过程中,制度环境三要素对身处其中的组织实体所提供的变更机制。 具体来说,本研究在个案拓展法研究和定性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文献法、深度访谈以及参与观察法,将杭锦丝织厂划分成新中国建国以前、计划经济时代和市场化前后三个时期来探讨制度环境与企业组织的静态和动态关系。 基本实证发现如下: 新中国建国前(企业的创建阶段),规制性要素、规范性要素和文化—认知要素共同作用于组织的建立。其中,市场、技术的规范,特别是当地的文化特色,更容易使某一类行业组织出现在某一地理区域内。杭锦先生从小就生活在蚕丝业、丝织业发达的江南,通过在专业学校所学习的织锦技术,在实践中开创了影光组织法,将美丽的风景织造得和照片一样富有层次感。在世代从事织锦生意的亲戚支持下,在1922年建立了杭锦丝织厂。文化上的认同,技术上的支持以及地区特有的经济作物,使企业组织的创立获得合法化地位。而其规模的大小、经营的方式则更多的采取组织顺从、妥协和回避战略中的模仿机制。 计划经济时代(企业完全受国家管制阶段),规制性要素统辖了规范性要素和文化—认知要素。国家权力高度集中,控制了市场和技术的规范,甚至是人们对工作和生活认知的理解。组织面对强大的规制性要求,更多地采取顺从、妥协的战略。如此,企业组织结构“大而全”,但只是国家这一超大型垄断企业的一个加工厂。 市场化前后(企业应对市场转型的多元化发展阶段),随着国家管控力度的减弱、管理机构职能的转变,规制性要素对组织的影响在减弱,组织更多地受到来自市场规范性要素和文化—认知要素的影响。由于市场的规范化程度还不健全和成熟,因此,企业组织一方面依赖传统文化的认同,行业内对本组织的认同,以及政府官员的认同来获得生产资源和生存空间,从而调整企业战略。另一方面,由于企业不得不独立面对市场制度的竞争环境,因此在满足国家需求的前提下,企业通过规避规范性要素所带来的制度压力而走多元发展道路。 通过上述三个阶段的实证对比分析,我们看到,1)制度环境对组织结构和行为有影响作用,其中规制性要素、规范性要素和文化—认知要素在不同时期对组织的影响程度和方式都存在着差异。2)在每一个时期内,现存的制度及其塑造的组织形态,都会呈现出一种惯性,为组织的进一步路径选择制造出一种依赖结构。当制度发生变迁时,组织会依赖于前一时期制度要素所形成的判断。而这种制度依赖本质上恰恰是制度环境中的文化-认知要素所表现出来的惰性。据此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是:作为制度环境之一的文化—认知要素给组织提供的文化传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经济行为主体企业组织的战略选择和行为模式,成为组织应对环境变化的重要依据。 因而,在市场化转型过程中,国有老字号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需要从我国当下的制度环境,特别是文化—认知要素所带来的制度独特性出发,既重视传统文化框架所提供的信念体系的作用,又发挥文化对市场规范不健全的弥补作用。这样,才能使企业组织在市场经济的转型中,立于不败之地,在老传统中焕发出新的青春。
【关键词】:新制度主义 杭锦丝织厂 规制性要素 规范性要素 文化—认知要素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C936
【目录】:
  • 中文摘要5-7
  • Abstract7-10
  • 第一章 引言10-19
  • 本章注释18-19
  • 第二章 理论回顾与研究策略19-33
  • 第一节 概念之辩:制度与组织19-22
  • 第二节 组织内制度的理性选择22-25
  • 第三节 制度环境对组织的合法化影响25-28
  • 第四节 讨论与思考28-32
  • 本章注释32-33
  • 第三章 研究设计33-48
  • 第一节 制度的三大基本要素33-36
  • 第二节 组织研究的理论架构36-41
  • 第三节 研究对象的选择与进入41-45
  • 第四节 研究方法45-47
  • 本章注释47-48
  • 第四章 杭锦丝织厂的起步:建国前创业期的制度与组织48-80
  • 第一节 新中国建国前政府的规制性要求48-53
  • 一、政策鼓励:实业救国、教育救国49-52
  • 二、法令推动:工商同业公会的合法化52-53
  • 第二节 传统规范下的企业组织发展53-71
  • 一、企业的创业领头羊:杭锦先生的努力53-57
  • 二、织锦技术、工艺流程与产品规范57-62
  • 三、企业的组织规模与市场兴衰62-71
  • 第三节 文化—认知中的丝绸传统与行会组织71-77
  • 一、文化底蕴:官办与民间织造同行72-73
  • 二、技术认知:手工向机械的过渡73-74
  • 三、丝绸贸易:行会组织的演变74-77
  • 第四节 讨论与思考77-78
  • 本章注释78-80
  • 第五章 杭锦丝织厂的改造(革):计划经济时代的制度与组织80-118
  • 第一节 计划经济时代国家的目标与规制性政策80-89
  • 一、生产资料全民所有制的转变81-84
  • 二、统购统销政策的实施84-87
  • 三、政府机构的纵横管理87-89
  • 第二节 国家规范中的丝绸企业改造和建设89-105
  • 一、生产流程与技术的革新90-95
  • 二、产品风格的变化95-97
  • 三、企业“大而全”的结构和厂名的更替97-105
  • 第三节 认知信念的控制与心理依附105-115
  • 一、意识形态的日常化105-108
  • 二、日常工作的认同感108-113
  • 三、日常生活的归属感113-115
  • 第四节 讨论与思考115-116
  • 本章注释116-118
  • 第六章 杭锦丝织厂的整顿与转型:市场化前后的制度与组织118-145
  • 第一节 市场经济转型期的规制性基础118-124
  • 一、国企二次改革:承包责任制和股份制118-121
  • 二、管理机构职能的转变121-123
  • 三、老字号企业等扶持政策的出台123-124
  • 第二节 市场规范中的企业组织发展124-134
  • 一、技术和产品式样的资格认证125-128
  • 二、传统技艺的保留128-130
  • 三、企业的多元化产业结构130-134
  • 第三节 对丝绸品味与传统的文化—认知134-142
  • 一、企业组织的情感认知134-137
  • 二、织锦产品的声誉与品牌137-139
  • 三、多种协会组织的并行139-142
  • 第四节 讨论与思考142-143
  • 本章注释143-145
  •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制度化、制度变迁与组织145-161
  • 本章注释160-161
  • 参考文献161-173
  • 后记173-17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志强;经济全球化下的中华“老字号”企业的营销战略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S1期

2 冷志明;“中华老字号”品牌发展滞后原因及其对策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3 吴金明,李轶平;国企改革的制度背景:经济形态的“顺超”与“逆转”[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1期

4 周雨风;;试论中国经济转型与政府职能转变[J];改革与战略;2010年09期

5 林雄弟;;转型期中国制度文化变革背景的理论剖析[J];甘肃理论学刊;2007年02期

6 陶水木;林素萍;;民国时期杭州丝绸业同业公会的近代化[J];民国档案;2007年04期

7 W.R.斯科特;李国武;;对组织社会学50年来发展的反思[J];国外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8 王兆峰;;“中华老字号”企业品牌创新策略[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9 张随刚;民国时期私立高等教育政策探析[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0年03期

10 林毅夫;充分信息与国有企业改革(之一)[J];中国经济信息;1997年12期



本文编号:65984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lzh/65984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acc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