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熵权和模糊集理论的信息系统风险评估方法
本文关键词:一种基于熵权和模糊集理论的信息系统风险评估方法
更多相关文章: 熵权 信息系统 风险评估 模糊集合 指标权重
【摘要】:针对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估的准确性问题,提出一种熵权理论与模糊集理论相结合的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估方法。该方法通过模糊集理论对信息系统所涉及的风险因素进行分析,构造各因素所对应评判集的隶属度矩阵;然后采用熵权系数法确定风险因素权重以减少主观偏差并输出信息系统安全风险等级。通过实例分析,证明该方法能较准确地量化评估信息系统风险,是一种有效、可行的评估方法。
【作者单位】: 湖南财政经济学院信息管理系;
【关键词】: 熵权 信息系统 风险评估 模糊集合 指标权重
【基金】:湖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12C0559) 湖南省科技厅科技项目(2011FJ3047)
【分类号】:C931.1;C931.6
【正文快照】: 信息系统作为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安全问题涉及国家和信息系统用户的根本利益,然而就在整个信息化程度日益加深、技术进步为大家带来惊喜的同时,信息系统所面临的安全风险和威胁亦日趋严重。为保障信息系统安全与正常运行,则须找出可能导致其瘫痪的重大缺陷,而解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章文辉;杜百川;杨盈昀;;模糊层次分析法在广播电视信息安全保障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研究[J];电子学报;2008年10期
2 付钰;吴晓平;叶清;彭熙;;基于模糊集与熵权理论的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估研究[J];电子学报;2010年07期
3 赵俊阁;张琪;付钰;;贝叶斯网络推理在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估中的应用[J];海军工程大学学报;2007年06期
4 付沙;肖叶枝;;风险矩阵法在校园网络系统风险评估中的应用[J];海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2期
5 梁吉业;钱宇华;;信息系统中的信息粒与熵理论[J];中国科学(E辑:信息科学);2008年12期
6 刘勇;林奇;孟坤;;一种基于信息熵的企业信息系统的安全风险定量评估方法[J];计算机科学;2010年05期
7 赵冬梅,张玉清,马建峰;熵权系数法应用于网络安全的模糊风险评估[J];计算机工程;2004年18期
8 胡勇;吴少华;胡朝浪;任德斌;李焕洲;;信息系统风险灰色评估方法[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8年08期
9 赵冬梅;马建峰;王跃生;;信息系统的模糊风险评估模型[J];通信学报;2007年04期
10 付钰;吴晓平;严承华;;基于贝叶斯网络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方法[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06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安实;龙江;;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卫星型号系统状态评估模型[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05期
2 吕镇邦;周波;;基于Shapley熵和Choquet积分的层次化风险评估[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9年06期
3 曹莹莹;;一种基于网络对抗的恶意代码破坏效果控制模型[J];成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2期
4 李兰春;王双成;王辉;;学生综合素质评估的层次贝叶斯网络聚类方法[J];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3期
5 薛萍;金鸿章;王双;;应用最大熵原理分析通信系统脆性风险[J];电机与控制学报;2007年01期
6 俞峰;杨成梧;;基于熵权的高压断路器状态模糊评判[J];电气传动自动化;2007年01期
7 张俊锋;任勋益;王汝传;;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多属性信息安全风险评估[J];计算机安全;2010年09期
8 周曼;沈涛;周荣坤;;模糊层次分析法在综合电子信息系统标准适用性分析中的应用[J];电子学报;2010年03期
9 付钰;吴晓平;叶清;彭熙;;基于模糊集与熵权理论的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估研究[J];电子学报;2010年07期
10 俞峰;杨成梧;;基于熵权的摆线针轮行星传动减速器可靠性模糊评判[J];中国工程机械学报;200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裴玉龙;付川云;;城市冰雪路面交通运行安全评价[A];科技创新 绿色交通——第十一次全国城市道路交通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2 庞西磊;黄崇福;赵思健;;自然灾害风险分析方法与相关技术的研究进展跟踪[A];“中国视角的风险分析和危机反应”——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俞峰;杨成梧;;基于熵权的冷轧带钢轧机在线磨辊磨削液模糊评判[A];第十一届全国自动化应用技术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4 林伟;王晓东;;基于PCA的信息系统风险混合量化评估方法[A];全国第19届计算机技术与应用(CACIS)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C];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楠;内网安全管理系统中安全评估技术的研究与实现[D];北京邮电大学;2011年
2 刘冰寒;信息系统风险评估及量化方法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1年
3 宋红梅;基于QPSO优化小波神经网络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方法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王欢欢;基于分区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1年
5 王艳;LEO卫星通信网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模型与方法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1年
6 吕猛;供电企业现场作业风险管理系统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1年
7 黎邓根;基于Agent和Ontology的网络安全风险评估的研究[D];华北电力大学;2011年
8 周波;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技术的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9 虞霞;基于攻击树和模糊层次分析法的网络攻击决策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10 毕治国;基于半实物仿真的网络防御有效性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朗;一个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模型的研究和设计[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01期
2 刘宝柱;朱涛;于继来;;电力系统电压态势预警等级的多级模糊综合评判[J];电网技术;2005年24期
3 左晓栋,刘毅;对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中几个重要问题的认识[J];计算机安全;2004年07期
4 章文辉;杜百川;杨盈昀;;模糊层次分析法在广播电视信息安全保障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研究[J];电子学报;2008年10期
5 付钰;吴晓平;叶清;彭熙;;基于模糊集与熵权理论的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估研究[J];电子学报;2010年07期
6 朱启超,匡兴华,沈永平;风险矩阵方法与应用述评[J];中国工程科学;2003年01期
7 钱钢,达庆利;基于系统安全工程能力成熟模型的信息系统风险评估[J];管理工程学报;2001年04期
8 谭家茂;黄少先;;基于模糊理论的电能质量综合评价方法研究[J];继电器;2006年03期
9 朱岩,杨永田,张玉清,冯登国;基于层次结构的信息安全评估模型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4年06期
10 许福永,申健,李剑英;基于AHP和ANN的网络安全综合评价方法研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5年29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斌;信息系统中新技术的一体化问题[J];管理科学文摘;1996年04期
2 李海;管理信息系统发展中的制约因素分析及对策建议[J];内蒙古保险;1999年02期
3 罗伟其;信息系统综合集成的发展及其若干问题[J];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2001年09期
4 幸莉仙,王华英;规避信息化风险,对信息系统进行合理评价[J];河北工程技术职业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5 林光,范武广;大型信息系统建设的梯级开发模式探讨[J];湖北电力;2005年01期
6 臧金华,刘良忠;如何进行信息系统的成本和效益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5年10期
7 郑大庆;黄丽华;;动态能力理论在信息系统领域的应用[J];科技导报;2006年09期
8 郑大庆;何永刚;褚燕;黄丽华;;中国大陆与国际信息系统发展状况对比研究[J];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5期
9 韦尧兵;李鹏宇;雷春丽;;面向现代制造业的质量管理信息系统若干重要技术发展探讨[J];中国制造业信息化;2007年11期
10 苏术锋;;基于Access的预销售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J];中国管理信息化;2008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东强;;信息系统评价的定量化模型[A];面向复杂系统的管理理论与信息系统技术学术会议专辑[C];2000年
2 颜志军;甘仞初;;信息系统动态性能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和分析[A];面向复杂系统的管理理论与信息系统技术学术会议专辑[C];2000年
3 戚桂杰;;进销存信息系统的分析与设计[A];发展的信息技术对管理的挑战——99’管理科学学术会议专辑(上)[C];1999年
4 罗凯;;智能管理信息系统的模式研究[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进展——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4卷)[C];1997年
5 张涛;张波;;信息技术在现代管理中的应用[A];面向复杂系统的管理理论与信息系统技术学术会议专辑[C];2000年
6 崔宝灵;张军;黄梯云;;SW-CMM在信息系统开发项目管理中的应用[A];2003年中国管理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3年
7 何跃;张丹;何林;;成都金堂采浆站工艺流程管理信息系统[A];发展的信息技术对管理的挑战——99’管理科学学术会议专辑(上)[C];1999年
8 王亚慧;夏大桥;王文周;王南;王健;赵亚丹;;基于控制论的项目信息管理系统平战结合模式探讨[A];第八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赵希男;王艳梅;贾建锋;温馨;;一种客观识别组织行为模式特征的方法——基于投入、产出的视角[A];第三届(2008)中国管理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郑锋;王巧芝;高学辉;张序萍;;Matlab与熵值法在综合评价中的应用[A];Proceedings of 2010 National Vocational Education of 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nference (2010 NVCIC)[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周南;企业建立信息系统的三大误区[N];财会信报;2005年
2 乐天;谁能为你做风险评估[N];中国计算机报;2005年
3 李洁;ERP的交付&成本控制[N];财会信报;2005年
4 林春;信息化管理让无形资产“现身”[N];经理日报;2005年
5 白涛、刘小如;CIO的中国特色[N];中国计算机报;2002年
6 赵水忠;做个有魅力的CIO[N];中国乡镇企业报;2004年
7 六连;企业危机与转机[N];中国有色金属报;2005年
8 本报记者 靳菁;信息系统审计师正在升温[N];计算机世界;2001年
9 ;ERP成为主旋律[N];计算机世界;2005年
10 麦善军;ERP的管理思想[N];广西政协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叶磊;组织信息化过程中个体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8年
2 余贵华;信息与组织相关机制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3 李朝辉;基于构件复用技术的组态模型及平台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4 李怡文;组织在采纳信息技术前后的行为影响因素比较研究[D];同济大学;2006年
5 张耕;组织际流程柔性的评价与选择策略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涛;船舶管理信息系统的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00年
2 齐进;信息系统的风险分析及安全管理[D];东南大学;2004年
3 仝倩倩;绿色信息系统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1年
4 顾佳;管理信息系统开发中系统测试风险因素评估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0年
5 姚诚;三层信息系统理论与技术及其在规划管理信息系统中的应用[D];西安理工大学;2001年
6 吴新明;信息系统的刚性及面向过程的信息系统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7 邓雅林;企业员工培训管理信息系统[D];天津工业大学;2000年
8 谢爱国;智能化小区信息系统的研究[D];天津工业大学;2000年
9 李薇;办公管理信息系统研究及日常办公、会议管理、查询等模块的开发[D];西安理工大学;2001年
10 丁青;贝思公司管理信息系统项目实施案例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1年
,本文编号:87329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lzh/8732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