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管理理论论文 >

组织内非伦理行为传染效应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8 03:05

  本文关键词:组织内非伦理行为传染效应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非伦理行为 非伦理亲组织行为 领导监管 组织认同 道德辩解 间接学习 传染效应


【摘要】:当前频发的各种商业道德缺失事件,引起了研究者对工作场所非伦理行为的广泛关注。现有研究认为除了个体特征、组织特征和伦理事件特征之外,同事也会对个体的非伦理行为产生重要影响。在组织中,个体并非孤立存在而是嵌入于组织内部的社会网络之中,因此,个体会受同事非伦理行为的诱导进而也实施相同或类似的行为,导致非伦理行为在组织成员间蔓延开来,即发生传染效应。相对于孤立的个体非伦理行为而言,研究组织内非伦理行为的传染效应具有更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而为了能够有效控制非伦理行为在组织成员间进行传染,亟需厘清非伦理行为传染的中介机制和情景因素。尽管已有部分学者对组织内非伦理行为的传染效应进行了初步探讨,但对其中介机制的研究还不够充分。现有研究主要是从社会学习理论视角探讨间接学习的中介作用,即,个体会将同事非伦理行为作为其行为榜样,从而效仿非伦理行为。我们并不否认社会学习理论的解释力,但是通过增加其它理论视角能够更加全面地掌握非伦理行为的传染效应。例如,根据社会信息加工理论,当观察到大多数同事都在从事非伦理行为时,个体会认为这是一种合适的行为方式,从而使其道德价值观发生扭曲,导致个体也随之从事非伦理行为而毫无负罪感。因此,除了间接学习之外,我们还可以探讨道德辩解在非伦理行为传染过程中所起的中介作用,以作为现有研究的补充和拓展。非伦理行为在组织成员间的传染效应会受到一些情景因素的影响。根据社会学习理论,角色榜样是通过改变个体的结果预期从而影响其行为的。如果观察到角色榜样受到奖励就会促使个体效仿该行为,相反如果角色榜样受到惩罚则会抑制个体的模仿意愿。领导对下属工作行为的监管措施能够改变个体从事非伦理行为的结果预期,因此,领导监管对非伦理行为的传染效应具有调节作用。社会信息加工理论认为,个体的身份图式会影响其对社会信息的阐释。组织认同是社会认同的一种具体表现形式,组织认同水平不同的个体对同事非伦理行为的看法是不同的,进而会影响其行为倾向。因此,组织认同对非伦理行为的传染效应具有调节作用。非伦理行为既有可能是损害组织利益的,又有可能是有利于组织的。人们通常按产生的结果对行为进行道德判断,进而会认可有利于组织的非伦理行为,而谴责损害组织的非伦理行为,因此,这两种非伦理行为的传染效应应具有差异性。探讨道德辩解和间接学习在这两种非伦理行为传染效应中所起的中介作用,以及领导监管和组织认同在这两种非伦理行为传染效应中的调节作用,不仅能进一步拓展非伦理行为的研究领域,而且还能为企业控制非伦理行为传染效应提供有效的干预策略。本研究先后进行了三次企业员工问卷调查。第一次采用单问卷对企业员工进行关于非伦理行为传染效应的问卷调查(形成样本一),为两种非伦理行为传染效应的差异性提供初步的验证。实证结果发现两种非伦理行为都存在传染效应,但也发现存在一些问题,如一份问卷同时包含两种非伦理行为容易使被调查者产生概念混淆,影响研究结论的严谨性,有必要将两种非伦理分开进行企业调研。因此第二次针对非伦理反组织行为的传染效应进行调查(形成样本二)。第三次针对非伦理亲组织行为的传染效应进行调查(形成样本三)。通过多种统计检验方法对三个样本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1)同事非伦理行为对个体非伦理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非伦理亲组织行为的传染效应大于非伦理反组织行为的传染效应。(2)领导监管对非伦理反组织行为的传染效应具有负向调节作用,但对非伦理亲组织行为的传染效应具有正向调节作用。(3)组织认同对非伦理亲组织行为的传染效应具有正向调节作用,但对非伦理反组织行为传染效应的调节作用不显著。(4)道德辩解在两种类型非伦理行为传染过程中均发挥着中介作用。(5)间接学习在非伦理反组织行为传染过程中发挥着中介作用,但在非伦理亲组织行为传染过程中的中介作用不显著。(6)同事非伦理亲组织行为与领导监管的交互项是通过道德辩解的中介作用影响个体非伦理亲组织行为的。(7)同事非伦理亲组织行为与组织认同的交互项是通过道德辩解的中介作用影响个体非伦理亲组织行为的。最后,对本研究的理论意义和实践启示进行了阐述,并指出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关键词】:非伦理行为 非伦理亲组织行为 领导监管 组织认同 道德辩解 间接学习 传染效应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C936
【目录】:
  • 致谢5-7
  • 摘要7-9
  • Abstract9-19
  • 1 绪论19-29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19-22
  • 1.2 研究问题22-23
  • 1.3 研究方法23-24
  • 1.4 研究创新之处24-25
  • 1.5 论文结构安排25-26
  • 1.6 本章小结26-29
  • 2 文献综述29-49
  • 2.1 非伦理行为文献综述29-35
  • 2.1.1 非伦理行为概念29-31
  • 2.1.2 非伦理行为的测量量表31-32
  • 2.1.3 非伦理行为的相关研究32-35
  • 2.2 组织内非伦理行为传染效应文献综述35-38
  • 2.2.1 非伦理行为传染效应的主效应35-36
  • 2.2.2 非伦理行为传染效应的中介机制36-37
  • 2.2.3 非伦理行为传染效应的情境因素37-38
  • 2.3 领导监管文献综述38-39
  • 2.3.1 领导监管的概念38
  • 2.3.2 领导监管的测量量表38-39
  • 2.3.3 领导监管的相关研究39
  • 2.4 组织认同文献综述39-41
  • 2.4.1 组织认同的概念39-40
  • 2.4.2 织认同的测量量表40
  • 2.4.3 组织认同的相关研究结果40-41
  • 2.5 间接学习文献综述41-42
  • 2.5.1 间接学习的概念41
  • 2.5.2 间接学习的测量量表41
  • 2.5.3 间接学习的相关研究41-42
  • 2.6 道德辩解文献综述42-45
  • 2.6.1 道德辩解的概念42
  • 2.6.2 道德辩解的测量量表42-43
  • 2.6.3 道德辩解的相关研究43-45
  • 2.7 现有研究不足及本文的切入点45-46
  • 2.8 本章小结46-49
  • 3 非伦理行为传染效应研究49-67
  • 3.1 主效应研究假设49-51
  • 3.2 调节效应假设51-56
  • 3.2.1 调节效应模型概述51-52
  • 3.2.2 领导监管的调节作用52-54
  • 3.2.3 组织认同的调节作用54-56
  • 3.3 中介机制假设56-59
  • 3.3.1 中介机制模型概述56
  • 3.3.2 道德辩解的中介作用56-58
  • 3.3.3 间接学习的中介作用58-59
  • 3.4 被中介的调节效应假设59-67
  • 3.4.1 领导监管与同事非伦理行为的交互项通过道德辩解的中介作用影响个体非伦理行为61-62
  • 3.4.2 组织认同与同事非伦理行为的交互项通过道德辩解的中介作用影响个体非伦理行为62-63
  • 3.4.3 领导监管与同事非伦理行为的交互项通过间接学习的中介作用影响个体非伦理行为63-64
  • 3.4.4 组织认同与同事非伦理行为的交互项通过间接学习的中介作用影响个体非伦理行为64-67
  • 4 研究设计与研究程序67-77
  • 4.1 研究设计67-68
  • 4.2 样本一的总体概述68-72
  • 4.2.1 研究样本68
  • 4.2.2 调查程序68-69
  • 4.2.3 测量量表69-72
  • 4.3 样本二的总体概述72-74
  • 4.3.1 研究样本72-73
  • 4.3.2 调查程序73
  • 4.3.2 测量量表73-74
  • 4.4 样本三的总体概述74-77
  • 4.4.1 研究样本74-75
  • 4.4.2 调查程序75
  • 4.4.3 测量量表75-77
  • 5 非伦理反组织行为传染效应的实证检验77-109
  • 5.1 主效应和调节效应的实证检验77-88
  • 5.1.1 样本一的实证检验77-83
  • 5.1.2 样本二的实证检验83-88
  • 5.2 中介效应验证88-98
  • 5.2.1 样本一的中介效应检验88-92
  • 5.2.2 样本二的中介机制检验92-98
  • 5.3 被中介的调节效应检验98-106
  • 5.3.1 同事非伦理反组织行为与道德辩解关系的调节效应检验98-102
  • 5.3.2 同事非伦理反组织行为与间接学习关系的调节效应检验102-106
  • 5.4 结果讨论106-109
  • 6 非伦理亲组织行为传染效应的实证检验109-141
  • 6.1 主效应和调节效应实证检验109-118
  • 6.1.1 样本一的实证检验109-112
  • 6.1.2 样本三的实证检验112-118
  • 6.2 中介效应检验118-129
  • 6.2.1 样本一的中介效应检验118-123
  • 6.2.2 样本三的中介机制验证123-129
  • 6.3 被中介的调节效应假设检验129-136
  • 6.3.1 同事非伦理亲组织行为与道德辩解关系的调节效应检验129-134
  • 6.3.2 同事非伦理亲组织行为与间接学习关系的调节效应检验134-136
  • 6.4 研究假设结果讨论136-141
  • 7 研究结果与展望141-153
  • 7.1 主要研究结论和讨论141-147
  • 7.2 理论意义147-149
  • 7.3 实践启示149-150
  • 7.4 研究局限150-151
  • 7.5 未来研究展望151-153
  • 参考文献153-163
  • 附录1163-167
  • 附录2167-171
  • 附录3171-173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17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璐;杜明飞;韦慧民;;员工反伦理行为模型与影响因素评述[J];商业研究;2014年03期

2 罗克全;;经济活动:作为伦理行为的思想来源[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3 俞明;贾宏;;企业非伦理行为的内生性因素[J];企业改革与管理;2006年10期

4 黄宝东;;企业非伦理行为的组织原因探讨[J];新西部(下半月);2007年12期

5 张伟炜;;探究企业非伦理行为根源[J];中外企业文化;2008年05期

6 李非;江峰;;企业非伦理行为的演化博弈分析[J];学术研究;2011年03期

7 王洪涛;;企业非伦理行为分析[J];商业文化(上半月);2011年04期

8 于兆伟;;中国消费者伦理行为的分析[J];中国外资;2013年10期

9 刘晓琴;;华人差序式领导对员工职场非伦理行为的影响——基于圈内人身份认知的视角[J];华东经济管理;2014年06期

10 黄宝东;;避免企业非伦理行为的组织对策探讨[J];新西部(下半月);2008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颜家水;;企业非伦理行为原因分析及其对策探讨[A];三湘青年社会科学优秀论文集(2004年卷)[C];2004年

2 ;国际干细胞研究会:干细胞临床转化准则[A];生命伦理学通讯(2009年第1期)[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舒晓村;组织内非伦理行为传染效应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2 陈红兵;企业伦理行为的经济学分析[D];四川大学;2004年

3 张桂平;科研考核压力对高校教师非伦理行为的影响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4 赵宝春;中国消费者伦理行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道宁;公民非伦理行为对公共政策执行的影响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5年

2 褚维;商业伦理教育对商学院MBA学生伦理行为倾向的影响机制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3 楼巧萍;大学生消费者非伦理行为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3年

4 潘宇浩;团队内非伦理行为人际传导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5 李宏斌;营销人员非伦理行为形成过程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6 Nuran Ally Mwasha(卢然);上级亲组织非伦理行为对下属负面非伦理行为的影响[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7 张宇;员工亲组织非伦理行为的前因及其影响机制探究[D];浙江大学;2014年

8 杨洁;从个体控制感知角度探究权力对非伦理行为的影响机制[D];浙江大学;2015年

9 王阳;社会型个体特质对非伦理行为的影响[D];浙江工商大学;2015年

10 陈y暦,

本文编号:8729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lzh/8729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dcb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