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工程管理论文 >

平行微通道内气液两相流相分配特性的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01 07:44

  本文关键词:平行微通道内气液两相流相分配特性的实验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平行微通道 气液两相流 相分配 可视化


【摘要】:20世纪末,为满足高新科技发展及绿色节能的需要,微化工技术便以其灵活、高效、快速以及高度集成的优点引起了相关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作为微化工技术研究与应用的基础,有关微通道内气液两相流动行为相关的研究报道更是层出不穷。但目前国内外的研究多集中于直管与分歧管单通道,而对于气液两相流在平行微通道中的研究则鲜有文献报道。然而,在工业运用中,单个微通道则远远不能满足我们的实际需求,譬如,微反应器中反应元件的集成、微型电子设备的冷却等等,都是在平行微通道中进行的。另一方面,相比于直管和分歧管单通道,更显著的两相重新分配现象将会发生在气液两相流经平行微通道的时候,造成气液两相的比例在各支管与主管中严重不一致,直接影响了设备的高效运行。鉴于此,本文以主管和侧支管水力直径分别为0.6mm和0.4mm的平行微通道作为研究对象,对氮气—SDS水溶液两相流在平行微通道内的相分配行为进行了一系列实验研究。实验在常温常压(25℃,100kPa)下进行,在由透明有机玻璃(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英文名称PMMA)加工而成的平行微通道内,利用由高速摄影仪及莱卡显微镜所组成的高速记录系统,对微通道内的气液两相流动状况进行可视化观察,结果发现各平行侧支管内存在比较严重的气液两相分配不均现象。为了进一步研究其机理,本文通过改变入口流型条件、流体物性、平行侧支管数量以及微通道壁面润湿性,进而考察多种因素对平行微通道内气液两相流相分配特性的影响。根据实验过程中得到的数据,我们以支管序号数作为横坐标,以侧支管气(液)相采出分率作为纵坐标,分别绘制给定实验条件下各侧支管内的气(液)两相分配结果图,经分析对比发现:(1)平行微通道内气液两相分配显著地受微通道入口流型的影响;(2)平行微通道支管数对气液两相流的相分配情况影响明显,但影响程度因微通道入口流型而异;(3)微通道的壁面润湿性对气液两相流的相分配影响显著。
【关键词】:平行微通道 气液两相流 相分配 可视化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TQ021.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0
  • 第一章 绪论10-26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10-11
  • 1.2 微通道概述11-13
  • 1.2.1 微通道尺度划分12
  • 1.2.2 尺度效应12-13
  • 1.3 微通道内气液两相流13-16
  • 1.3.1 气液两相流概述13
  • 1.3.2 两相流基本参数13-16
  • 1.4 微通道内气液两相流研究现状16-25
  • 1.4.1 气液两相流型研究17-24
  • 1.4.2 微通道分歧管内气液两相相分配特性研究24-25
  • 1.5 论文工作的提出25-26
  • 第二章 实验系统26-31
  • 2.1 实验装置系统26-28
  • 2.2 实验步骤28-29
  • 2.3 实验工质29
  • 2.4 数据处理29-30
  • 2.5 本章小结30-31
  • 第三章 氮气-SDS水溶液在四支管平行微通道内的气液两相相分配特性31-39
  • 3.1 实验方法31-32
  • 3.2 实验流体32-33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33-37
  • 3.3.1 入口流型观察33-34
  • 3.3.2 气液两相进口流率对相分配的影响34-37
  • 3.4 本章结论37-39
  • 第四章 氮气-SDS水溶液在三支管平行微通道内的气液两相相分配特性39-48
  • 4.1 实验流体39
  • 4.2 实验点的选取39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39-47
  • 4.3.1 气液两相进口流率对两相分配的影响39-43
  • 4.3.2 微通道支管数对气液两相分配的影响43-47
  • 4.4 本章结论47-48
  • 第五章 气液两相流在亲水性平行微通道内相分配特性的实验研究48-58
  • 5.1 实验流体48
  • 5.2 实验点的选取48
  •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48-56
  • 5.3.1 气液两相进口流率对两相分配的影响48-51
  • 5.3.2 微通道内壁亲水性对气液两相分配的影响51-56
  • 5.4 本章结论56-58
  • 结论58-60
  • 参考文献60-66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66-67
  • 致谢67-68
  • 答辩委员会对论文的评定意见6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永平;肖春梅;施明恒;吴嘉峰;;微通道冷凝研究的进展与展望[J];化工学报;2007年09期

2 胡雪;魏炜;雷建都;马光辉;苏志国;王化军;;T型微通道装置制备尺寸均一壳聚糖微球[J];过程工程学报;2008年01期

3 甘云华;杨泽亮;;轴向导热对微通道内传热特性的影响[J];化工学报;2008年10期

4 杨凯钧;左春柽;丁发喜;王克军;吕海武;曹倩倩;王吉顺;;微通道散热器长直微通道的新加工工艺研究[J];吉林化工学院学报;2011年09期

5 付涛涛;朱春英;王东继;季喜燕;马友光;;微通道内气液传质特性[J];化工进展;2011年S2期

6 卜永东;沈寅麒;杜小泽;杨立军;杨勇平;;仿蜂巢微通道分叉结构的甲醇重整制氢[J];化工学报;2013年06期

7 宋善鹏;于志家;刘兴华;秦福涛;方薪晖;孙相_g;;超疏水表面微通道内水的传热特性[J];化工学报;2008年10期

8 李彩霞;王斯民;胡鹏睿;;等壁温下平行微通道内层流换热的数值模拟[J];化学工程;2012年03期

9 李鑫;陈永平;吴嘉峰;施明恒;;宽矩形硅微通道中流动冷凝的流型[J];化工学报;2009年05期

10 马璨;袁惠新;杨振东;鲁娣;;微反应器矩形微通道截面高宽比对流速的影响[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9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史东山;李锦辉;刘赵淼;;关于微通道相关问题研究方法现状分析[A];北京力学会第18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2 逄燕;刘赵淼;;温黏关系对微通道内液体流动和传热性能的影响[A];北京力学会第18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3 范国军;逄燕;刘赵淼;;微通道中液体流动和传热特性的影响因素概述[A];北京力学会第18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4 刘丽昆;逄燕;刘赵淼;;几何参数对微通道液体流动和传热性能影响的研究[A];北京力学会第18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5 刘丽昆;刘赵淼;申峰;;几何参数对微通道黏性耗散影响的研究[A];北京力学会第19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6 肖鹏;申峰;刘赵淼;;微通道中矩形微凹槽内流场的数值模拟[A];北京力学会第19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7 肖鹏;申峰;刘赵淼;李易;;凹槽微通道流场的三维数值模拟[A];北京力学会第20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4年

8 周继军;刘睿;张政;廖文裕;佘汉佃;;微通道传热中的两相间歇流[A];上海市制冷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9 夏国栋;柴磊;周明正;杨瑞波;;周期性变截面微通道内液体流动与传热的数值模拟研究[A];中国力学学会学术大会'2009论文摘要集[C];2009年

10 娄文忠;Herbert Reichel;;硅微通道致冷系统设计与仿真研究[A];科技、工程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中国科协第五届青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本报记者 陈杰;空调将进入微通道时代[N];科技日报;2008年

2 张亮;美海军成功为未来武器研制微型散热器[N];科技日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滔;微通道换热器传热和制冷剂分配特性的数值模拟和实验验证[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2 翟玉玲;复杂结构微通道热沉流动可视化及传热过程热力学分析[D];北京工业大学;2015年

3 杨珊珊;粗糙微通道流体流动特性的分形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4 伍根生;基于纳米结构的气液相变传热强化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5 卢玉涛;微通道内气—液两相分散与传质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4年

6 逄燕;弹性壁面微通道内液滴/气泡的生成特性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6年

7 余锡孟;微通道反应器中若干有机物液相氧化反应研究及相关数据测定[D];浙江大学;2016年

8 徐博;微通道换热器在家用分体空调应用的关键问题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9 赵亮;电动效应作用下微通道内液体流动特性[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10 李志华;微通道流场混合与分离特性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程天琦;新型分合式微通道混合性能的研究[D];西北大学;2015年

2 李品;聚焦型微通道内多相流动的模拟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5年

3 王颖;微通道换热器在家用分体空调的降充注应用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5年

4 孙振国;不同角度Y型汇流下蛇形微通道气液两相流实验研究[D];东北电力大学;2016年

5 王茹;竖直微通道表面活性剂水溶液流动沸腾换热特性的数值模拟[D];江苏大学;2016年

6 曾素均;凹槽微通道中流体流动和换热特性的数值分析[D];昆明理工大学;2016年

7 张健;微通道反应器中环氧油酸甲酯的合成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8 刘伟;微通道反应器的构建及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16年

9 游华建;蚕丝微通道人工神经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D];西南大学;2016年

10 邓聪;基于不同表面能微通道Al_2O_3/R141b纳米制冷剂流动沸腾传热及动态特性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年



本文编号:11258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chengguanli/11258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186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