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管理论文 > 工程管理论文 >

基于磁致负刚度装置的低频隔振平台理论设计

发布时间:2018-01-22 03:59

  本文关键词: 负刚度 永磁体 有限元法 低频 隔振平台 出处:《振动与冲击》2016年1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基于ANSYS的有限元法开展了三磁体永磁负刚度装置优化设计,采用APDL参数化设计语言,分析了永磁体材料特性及结构参数对负刚度性能的影响。分析表明导磁体能较大程度增强装置负刚度性能;选择剩磁大,矫顽力小的永磁体材料能增强装置的负刚度性能;在体积恒定的情况下,选择大的长宽比以及合适的宽厚比,能获得更大的负刚度性能;装置的初始间隙越小,负刚度性能越强。根据分析结果,采用永磁负刚度装置及钢丝绳隔振器,开展了低频隔振平台的理论设计。
[Abstract]:Based on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 of ANSYS, the optimization design of the three-magnet permanent magnet negative stiffness device is carried out, and the APDL parametric design language is adopted. The influence of the material characteristics and structure parameters of permanent magnet on the negative stiffness performance is analyzed.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magnetic conductivity can enhance the negative stiffness performance of the device to a large extent. Choosing permanent magnets with large remanence and low coercivity can enhance the negative stiffness performance of the device. Under the condition of constant volume, the negative stiffness performance can be obtained by choosing a large aspect ratio and an appropriate ratio of width to thickness. The smaller the initial clearance, the stronger the negative stiffness performance.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results, the low frequency vibration isolation platform is designed by using permanent magnet negative stiffness device and wire rope vibration isolator.
【作者单位】: 海军工程大学振动与噪声研究所;船舶振动噪声重点实验室;
【基金】: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分类号】:TB535.1
【正文快照】: 在精密加工、精密测量领域,如MEMS制造、超大规模集成芯片生产、微细电火花加工等对环境振动具有极其严格的要求。超低频、微振动隔振系统[1]能隔离地基和环境微振动对超精密设备的影响,以提供平稳的工作环境。空气弹簧[2-3]以其极低的固有频率及较大的承载能力被广泛应用于精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伟;橡胶软木隔振系统的设计[J];光学精密工程;2000年01期

2 张建卓,李旦,董申,陈明君;精密仪器用超低频非线性并联隔振系统研究[J];中国机械工程;2004年01期

3 宋玉超;于洪亮;;隔振系统布置及振动相位对基础响应影响的研究[J];噪声与振动控制;2008年05期

4 施引;;双层隔振及其初步计算方法[J];海工科技;1979年04期

5 沈荣瀛;严济宽;;双层隔振系统对随机激励的响应[J];振动与冲击;1984年02期

6 龙志强,佘龙华,常文森;磁悬浮隔振系统的行为与分析[J];国防科技大学学报;1994年03期

7 龙志强,佘龙华,,尹力明,常文森;磁悬浮隔振系统设计与实现[J];国防科技大学学报;1996年03期

8 茅玉泉;分体式隔振基础存在的问题──与李敏霞同志商榷[J];工厂建设与设计;1996年02期

9 张雨,胡茑庆,周爱莲;隔振系统混沌控制的研究与实践[J];长沙交通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10 颜肖龙,王理超;基于舰载或车载环境的挂壁式设备隔振方法研究[J];电子机械工程;2000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其柏;余林波;张永波;曹剑;;双层浮筏隔振系统筏体结构与隔振特性的研究[A];湖北省声学学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文集[C];2006年

2 孙宜强;宋汉文;;时滞隔振系统的建模与时滞识别[A];中国力学大会——2013论文摘要集[C];2013年

3 张安付;盛美萍;;双简谐激励下双层隔振系统振动响应分析[A];第十二届船舶水下噪声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9年

4 陈大林;徐友钜;;隔振支承系统动力学试验与参数识别[A];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科技年报(2001)[C];2001年

5 贺华;冯奇;;双层隔振系统建模[A];第八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摘要[C];2003年

6 朱宜生;;减少电子设备隔振系统耦合振动的方法[A];中国电子学会可靠性分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论文选[C];2006年

7 申军烽;杜胜;周徐斌;蒋国伟;;高精度光学有效载荷微振动隔振系统设计与分析[A];机械动力学理论及其应用[C];2011年

8 陈维山;陈再礼;王培江;;自动调平空气弹簧隔振平台的研制[A];中国电子学会生产技术学会机械加工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1992年

9 黄志伟;曾革委;何雪松;付爱华;;双层隔振系统主动控制的振动特性研究[A];第十四届船舶水下噪声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13年

10 刘顺强;于维平;罗增宁;宋继萍;林嘉祥;;水泵管道隔振结构振动测试分析[A];2013中国西部声学学术交流会论文集(下)[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高雪;一类液固混合介质隔振系统的非线性动力学行为与设计方法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

2 周振华;精密隔振系统的扰动抑制与补偿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3 王勇;基于声子晶体的多层周期性隔振系统理论与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4 丁旭杰;非线性隔振抗冲器的设计与建模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5 黄修长;舱筏隔振系统声学设计及优化、控制[D];上海交通大学;2011年

6 陈定中;舷侧阵声纳安装平台隔振系统振动控制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7 吴文江;正负刚度并联精密主动隔振系统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4年

8 巫影;浮筏减振降噪理论研究及仿真[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9 陈世嵬;基于磁流变悬置的发动机主动隔振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向敢;浮筏隔振系统的振动特性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2年

2 周文;磁悬浮浮筏隔振系统传递特性的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年

3 姚俊辉;变刚度磁悬浮浮筏隔振系统隔振特性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4 薛峰;基于遗传算法的隔振系统参数优化计算分析[D];江苏科技大学;2011年

5 王昌国;一种卧式水泵浮筏隔振系统的动态特性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1年

6 董卡卡;隔振系统的测试、建模与参数辨识[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张施祥;一种准零刚度隔振系统及其在车载精密仪器隔振中的应用[D];湖南大学;2011年

8 张继明;浮筏隔振系统噪声源分离方法研究[D];中国舰船研究院;2012年

9 张衡;框架式浮筏隔振系统设计及隔振特性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2年

10 任龙龙;非线性隔振系统研究与应用[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4535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chengguanli/14535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89d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