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岩性风化物分形特征及其与渗透系数关系研究
本文选题:泥石流 切入点:风化物 出处:《水土保持研究》2017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为了探讨不同岩性风化物的结构组成和渗透性能,在野外采样和室内分析的基础上,选择小江流域9种岩性风化物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形理论,分析了不同岩性风化物的分形特征及其与渗透系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岩性风化物具有显著的分形特征,分形维数值为2.567~2.833,其关系为白云岩砂岩第四纪沉积玄武岩千枚岩泥质灰岩粉砂岩板岩泥岩;(2)分形维数与0.005,0.005~0.05mm的粒径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与10~20,20~40,40~60mm的粒径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其他粒径含量相关性不显著;(3)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0.05mm的粒径是决定不同岩性风化物分形维数的决定粒径;(4)分形维数与渗透系数呈显著的一次函数关系:y=-276.84x+810.66,分形维数越大,细颗粒物质越多,渗透系数越小,渗透能力越差。因此,分形维数可以作为表征不同岩性风化物粒级组成和渗透性能的参数,可以为泥石流起动发生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Abstract]:In order to study the structure composition and permeability of different lithologic weathering materials, based on field sampling and laboratory analysis, nine kinds of lithologic weathering materials in Xiaojiang River Basin were selected as research objects, and fractal theory was adopted. The fractal characteristics of weathered materials of different lithology and their relationship with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 a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weathered materials of different lithology have remarkable fractal characteristics. The fractal dimension is 2.567 ~ 2.833, which is related to the Quaternary sedimentary basalt, phyllite, phyllite, limestone, siltstone, slate, mudstone and mudstone. The fractal dimension i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particle size content of 0.005 ~ 0.005 ~ 0. 05 mm, and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diameter content of 10 ~ (20) ~ (20) ~ (40) 4060mm. Multivariate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particle size of 0.05mm is the determinant of fractal dimension of different lithologic weathering materials. The fractal dimension has a significant first order function relationship with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 and the fractal dimension is bigger, the larger the fractal dimension is, the larger the fractal dimension is. The more fine particles, the smaller the permeability coefficient and the worse the permeability. Therefore, fractal dimension can be used as a parameter to characterize the particle size composition and permeability of different lithologic weathered materials. It can provide som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study of debris flow starting.
【作者单位】: 内江师范学院地理与资源科学学院;
【基金】:四川省教育厅重点项目(16ZA0312);四川省教育厅科研创新团队基金(14TD0026)
【分类号】:P642.2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袁辛荣;;对本刊1960年第2期“有关计算渗透系数与单位ng水量的几个常用公式制表介绍”的意见[J];水文地质工程地质;1960年05期
2 邓惠森;;岩土层垂向渗透系数与径向渗透系数[J];勘察科学技术;1992年04期
3 张道勇;渗透系数尺度效应的研究[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4 张贵金,徐卫亚;岩溶坝区渗透系数的确定方法探讨[J];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6期
5 王钊,庄艳峰,李广信;单井现场测量渗透系数[J];工程勘察;2003年04期
6 张宜虎,杨裕云,王亮清,尹红梅;确定堤坝工程地基渗透系数的敏感分析法[J];地球科学;2004年03期
7 邓友生;何平;周成林;李宜池;房建宏;黄世静;张清华;;含盐土渗透系数变化特征的试验研究[J];冰川冻土;2006年05期
8 王万杰;束龙仓;王志华;;河床沉积物渗透系数试验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7年02期
9 褚学伟;綦娅;;确定渗透系数的地下水位计试验法[J];地下水;2008年05期
10 来文立;宋进喜;沈鹏云;;渭河河床沉积物垂向渗透系数深度变化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何俊;;膨润土饱和渗透系数的计算[A];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废物地下处置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6年
2 张朱亚;葛晓光;李成明;韩东亚;;淮北矿区松散层底部含水层粒度结构与渗透系数关系[A];加强地质工作 促进可持续发展——2006年华东六省一市地学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3 周鹏鹏;李国敏;石景熙;时公玉;巫润建;;渗透系数各向异性对地下水封洞室涌水量影响的数值模拟分析[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第11届(2011年度)学术年会论文集(中)[C];2012年
4 李振;骆亚生;刘金禹;;岩芯渗透系数的一种测定方法[A];岩石力学新进展与西部开发中的岩土工程问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第七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2年
5 李成柱;周志芳;;基于Monte-Carlo法的含水层渗透系数的随机性模拟[A];第七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暨第十九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文集(下册)[C];2005年
6 李刚;陈亮;陈建生;许波琴;;基于竖管法和微水试验相结合的探测砂土渗透系数的方法研究[A];第十二次全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术大会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7 李加祥;张文泉;李白英;肖洪天;;煤层底板岩体导水破坏判据的探讨[A];水电与矿业工程中的岩石力学问题——中国北方岩石力学与工程应用学术会议文集[C];199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徐腾;基于逆序贯模拟及相关概率场方法的非高斯渗透系数场反演[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6年
2 孙蓉琳;玄武岩渗透系数尺度效应及顺序指示模拟[D];中国地质大学;2006年
3 张乾飞;复杂渗流场演变规律及转异特征研究[D];河海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斯美;河流淤塞—反淤塞对渗透系数变化特征研究[D];西北大学;2013年
2 刘慧中;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含水层渗透系数空间变异性研究[D];长安大学;2015年
3 刘蒙蒙;泾阳县南塬黄土边坡渗透系数变异性分析[D];长安大学;2015年
4 张广朋;塔里木河干流上中游河床沉积物渗透系数及渗漏水量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6年
5 蒋卫威;北洛河潜流带渗透系数与水交换空间变异性及其对河貌地形的响应关系[D];西北大学;2016年
6 余姝萍;砂柱中渗透系数及水气运移试验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7 罗琳;水物理化学作用下渭河河床渗透系数变化机理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8 高敏;半干旱地区河床渗透系数空间变异性研究[D];长安大学;2012年
9 沈鹏云;渭河河床沉积物渗透系数空间变异性研究[D];西北大学;2012年
10 崔一娇;基于软—硬数据的饱和带渗透系数估算[D];首都师范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62519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chengguanli/16251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