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原子层沉积技术制备的TiAlC薄膜的性能
本文选题:TiAlC薄膜 切入点:热原子层沉积 出处:《材料保护》2017年09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为了解以热原子层沉积技术制备的TiAlC薄膜的特性,在不同基底温度下,以硅和二氧化硅为基底材料制备了TiAlC薄膜;采用椭偏仪、分光光度计、X射线光电子能谱、原子力显微镜、X射线衍射仪对薄膜的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随着基底温度的升高,TiAlC薄膜平均透射率逐渐降低,吸收边产生红移,光学带隙由2.56eV降低到0.61 eV;薄膜的沉积速率由0.09 nm/cycle升高到0.20 nm/cycle,表面粗糙度由1.82 nm降低到0.49 nm;不同基底温度下生长的薄膜均为无定型结构;膜层中的氧源于空气的自然氧化,且膜层的氧化程度与膜层中TiC的含量及膜层的致密性有关;TiAlC薄膜的形成主要源于高温条件下TiC的形成及三甲基铝的分解。
[Abstract]: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iAlC thin films prepared by thermal atomic layer deposition, TiAlC thin films were prepared by using silicon and silica as substrates at different substrate temperatures, and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XPS) was used by spectrometer, ellipsometry, spectrometer,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XPS),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XPS) and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XPS). The properties of the films were measured by atomic force microscope (AFM) X-ray diffractometer.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verage transmittance of TiAlC thin films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e of substrate temperature, and the absorption edge of TiAlC films is red-shifted. The optical band gap was reduced from 2.56 EV to 0.61 EV, the deposition rate of the film increased from 0.09 nm/cycle to 0.20 nm cycle.The surface roughness decreased from 1.82 nm to 0.49 nm. The oxidation degree of the film is related to the content of TiC in the film and the densification of the film. The formation of TiAlC film is mainly due to the formation of TiC and the decomposition of trimethyl aluminum at high temperature.
【作者单位】: 凯里学院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
【基金】:贵州省“125计划”重大科技专项项目(黔教合重大专项字[2014]037号) 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项目(黔科合J字[2014]2148号) 贵州省科技合作计划项目(黔科合LH字[2015]7743号) 贵州省2016年省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20161114020)资助
【分类号】:O48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薄膜光学 光学薄膜参数测试[J];中国光学与应用光学文摘;2006年01期
2 ;薄膜光学 光学薄膜参数测试[J];中国光学与应用光学文摘;2006年04期
3 ;薄膜光学 其他[J];中国光学与应用光学文摘;2006年05期
4 黄云;黄水花;杨开勇;曲天良;吴素勇;;“薄膜光学”课程建设探索[J];电子世界;2012年23期
5 陈淑芬;李雪;;《薄膜光学》课程的教学研究与探索[J];科技视界;2013年25期
6 李滋兰;;介绍一本国外薄膜光学新教材[J];教材通讯;1990年05期
7 江月松,李翠玲,卢维强;一种简易的薄膜光学特性测量装置[J];光学技术;2002年01期
8 ;薄膜光学[J];中国光学与应用光学文摘;2004年02期
9 ;薄膜光学 光学薄膜参数测试[J];中国光学与应用光学文摘;2005年05期
10 ;薄膜光学 其他[J];中国光学与应用光学文摘;2005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马孜;肖琦;姚德武;;薄膜光学监控信号的数字信号处理[A];2004年光学仪器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张为权;;双轴晶体薄膜光学隧道效应[A];'99十一省(市)光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1999年
3 熊玉卿;任妮;;矩形截面细长管状基底内表面原子层沉积模型[A];中国真空学会2012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4 陈凯;崔明启;郑雷;赵屹东;;遗传算法在软X射线薄膜反射率多参数拟合中的应用[A];第13届全国计算机、网络在现代科学技术领域的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5 魏启珂;肖波;叶龙强;江波;;Sol-Gel法制备纳米二氧化钛功能性薄膜[A];第七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第5分册)[C];2010年
6 范芸;唐武;翁小龙;邓龙江;;氧分量对WO_x薄膜红外光谱性能的影响[A];2008全国功能材料科技与产业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8年
7 周红;隋成华;陈乃波;许晓军;魏高尧;蔡萍根;;在蓝宝石光纤端面上生长ZnO薄膜的方法及光学性能分析[A];光子科技创新与产业化——长三角光子科技创新论坛暨2006年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8 陈强;李兴存;雷雯雯;赵侨;桑立军;刘忠伟;王正铎;杨丽珍;;等离子体辅助原子层沉积设备、薄膜制备及性能测试[A];第十五届全国等离子体科学技术会议会议摘要集[C];2011年
9 邢晓;王文军;张栋;刘云龙;高学喜;张丙元;;生长温度与氧压对LMBE制备纳米TiO_2薄膜的影响[A];中国光学学会2011年学术大会摘要集[C];2011年
10 雷雯雯;李兴存;陈强;;在PET上用等离子体辅助原子层沉积方法沉积氧化铝阻隔性的研究[A];第十五届全国等离子体科学技术会议会议摘要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蕾;Si基纳米薄膜光伏材料的制备、结构表征与光电特性[D];河北大学;2014年
2 王朝勇;减反射和自清洁功能薄膜的制备与表征[D];郑州大学;2016年
3 曹辉义;铜铟铝硒薄膜的制备及其性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7年
4 褚宪薇;NiO基薄膜的磁控溅射法制备及其光电器件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7年
5 刘立华;硼碳氮薄膜的制备及性质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6 杨伟锋;铝掺杂氧化锌透明薄膜之制备及其在氮化镓基发光二极管之应用[D];厦门大学;2008年
7 王君;射频磁控溅射法沉积氮化铜纳米薄膜及PLZT薄膜[D];兰州大学;2006年
8 兰伟;p型透明导电氧化物CuAlO_2薄膜的制备与性能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9 薛书文;溶胶凝胶法制备ZnO基薄膜及离子注入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07年
10 钟声;ZnO薄膜的生长特性及掺杂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新巧;LPCVD技术沉积的ZnO薄膜及其特性研究[D];河北大学;2015年
2 熊玉宝;超亲水TiO_2透明薄膜的制备及其光催化性能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5年
3 张帆;温度相关的二氧化钛及锆钛酸铅薄膜的椭圆偏振光谱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4 张清清;能量过滤磁控溅射技术ITO薄膜的制备及性能优化[D];郑州大学;2015年
5 侯振太;氮化锌薄膜的制备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6 崔卫华;ZnO薄膜掺杂及其性能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7 陈仁刚;磁控溅射制备氮化物薄膜及其表征[D];北京工业大学;2015年
8 冯禹;N掺杂对磁控溅射制备ZnO薄膜光致发光特性影响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4年
9 李洋;高分子辅助沉积法在镍基板上制备的BaTiO_3薄膜的漏电特性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10 王昆;电弧源制备Ta_2O_5薄膜的工艺研究[D];西安工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63022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guanlilunwen/gongchengguanli/1630225.html